賈冬婷
在2012年獲得普利茲克獎之后,王澍的興趣轉向了鄉(xiāng)村。在他看來,中國傳統(tǒng)文明在城市里已成廢墟,僅在作為根基的鄉(xiāng)村里還剩下一點。向鄉(xiāng)村學習,在鄉(xiāng)村建造,也是對這個時代一種堂吉訶德式的抵抗。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qū)建筑學院的一間教室里,王澍正在給他的新一屆研究生評圖。幾個方案一字排開,都是有關如何將傳統(tǒng)建造方式帶入現(xiàn)代的。這一方向是王澍就任院長的這個建筑學院的特色,也是中國建筑學教育幾十年來都懸而未決的大問題。顯然,這對于這些剛剛升入“研一”的學生們來說很有挑戰(zhàn),大部分方案都遭到了王澍毫不留情的批駁。旁邊的書桌上放著一瓶墨汁,幾支毛筆,鋪著幾張棕黃色宣紙,紙上的字顯然是剛寫上去的,墨跡還未干。風風火火打理著各種事務的王澍妻子陸文宇告訴我,這是某個學生寫的,也來自師承。這個習慣是王澍自大學時代就養(yǎng)成的,他幾乎每天早晨都練一小時字,這能給即將開始的一天帶來平靜。
如今,平靜對王澍來說尤為可貴。作為普利茲克獎歷史上第二年輕、也是第一個非西方建筑師被加冕后,王澍獲得了他未曾企望的名聲。這一明星效應如此顯著,以至于一直作為抵抗建筑師代表的王澍,成為各種商業(yè)和政治力量爭奪的對象,要將他推向他所抵抗的那一面。
在此之前,王澍的生活是半隱居色彩的,甚至在獲得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之后,很多建筑圈內的人都在打聽他是誰。他自認是一個“業(yè)余”建筑師,和陸文宇共同創(chuàng)立的事務所也被命名為“業(yè)余建筑工作室”?!皹I(yè)余”一詞在這里有對“專業(yè)”的反諷意味,另一方面,也是一種不為金錢和名聲束縛、隨心所欲的自由,“可以隨時工作,隨時不工作”。他的建造方式也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與技術相比,他更喜歡手藝;與建筑相比,他更愿意造房子;與建筑師相比,他認為自己首先是個文人。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普利茲克獎選擇王澍的原因,他們看重這種批判性的思維,尤其是在高速城市化過程中,平庸建筑物被批量生產的中國。
普利茲克獎如何改變了他?王澍說,他的立場不會改變。他告訴我,幾年前他和庫哈斯在盧浮宮有一次公開對話,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庫哈斯最后撂下一句話,要等著看?!澳阋呀涀兊迷絹碓接忻恕T谶@樣的重名之下,我們看看你還能堅持多久?”
當然有些事情已經無可避免地發(fā)生了變化。以前他的工作室每年只接一個項目,獲獎后有成倍的客戶找上門來,他堅持只增加一個,每年一共做兩個。而且“普利茲克獎效應”也有它積極的一面,他逆潮流的建筑觀有可能對政策造成影響,進而影響主流建筑活動。“我會選擇真正可能影響社會的項目,盡管有些是‘吃力不討好的。比如每年的兩個項目中,一定有一個在鄉(xiāng)村。鄉(xiāng)村現(xiàn)在占到了我工作的一半。”
2月的象山校區(qū),已經有了一些春天的痕跡。早早萌芽的小草在未經硬質鋪裝的路邊蔓延,有些就在教學樓破舊磚瓦鋪就的墻面里滋生,讓這里更有野生的味道。這個剛剛10年的校園是王澍獲獎之前的代表作,就建在一座村莊里,保留了農業(yè)結構,道路也是根據(jù)農田的阡陌肌理確定的,建筑物順應山勢、模擬山形,看上去像是已經在這里很久了。有位朋友在看了之后問王澍,背后這座山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那人自問自答:“這山是建筑完成之后才出現(xiàn)的。”
我們離開的時候,王澍的學生們正聚在建筑學院的中庭樂此不疲地玩一個游戲:一個人把這座樓從上到下所有的窗戶一扇扇全打開,或者準確地說,它們既是窗,也是門,連起來又成了墻,總共有四五十扇。等那些厚重的木板全部被推開,風和光鉆進樓里,室內室外連為一體,就像是打開了一個魔術箱。這個時候,他們一定也開啟了和老師一樣的信念:“我們身處一個由瘋狂、視覺奇觀、媒體明星、流行事物所引導的社會狀態(tài)中,在這種發(fā)展的狂熱里,伴隨著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混合著由文化失憶癥帶來的惶恐和輕率,以及暴富導致的夸張空虛的驕傲。但是,我們的工作信念在于,我們相信存在著另一個平靜的世界,它從來沒有消失,只是暫時地隱匿?!?h3>富春山居何在?
普利茲克獎之后,王澍的兩個最新項目都在富陽,一個是富陽山館,一個是文村。他稱為相互呼應的“一對項目”,正好是一城一鄉(xiāng)。或者放在《富春山居圖》的情境中去看,“一個是‘山,一個是‘居”。
《富春山居圖》是它們共同的文化背景。元朝末年,古稀之年的黃公望云游至杭州西南角的富春江畔廟山塢,被這里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的恬靜野逸打動,在此結廬隱居十幾年,往來于兩岸,模山范水,幾年后完成了名作《富春山居圖》。600多年過去,黃公望隱居的廟山塢仍在富陽境內有跡可循,這一段富春江也被普遍認為是《富春山居圖》的自然范本。據(jù)富陽學者史庭榮考證,這一帶的山水與畫作所繪景物相契合:“畫中采用的以平遠法為主展開的長卷式構圖,給人空曠開闊的意境;以長披麻皴為主的疏松筆法,概括了清凈明朗的山體;而圓渾柔和的山峰,水天交接處墨色渲染的一抹遠山,正是富陽富春江兩岸的山形。”
這幅名作的傳奇還在于多舛的命運。300多年前,《富春山居圖》被焚為兩斷,前段稱《剩山圖》,后段稱《無用師卷》。幾經周折,《無用師卷》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則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直到2011年6月,分離300多年的兩段才終于在臺北“故宮”合璧展出。而對富陽來說,更遺憾于沒能將《無用師卷》迎回“家”,沒有供畫作展出的場地,后來也因此啟動了美術館、博物館、檔案館三館合一的“富春山館”項目。
“這個館要以《富春山居圖》為背景,但是人們往往容易沉浸在對歷史的想象中,看不見現(xiàn)實?,F(xiàn)實的這張《富春山居圖》里面,已經高樓大廈成群了,哪還有當年《富春山居圖》的影子呢?”王澍直截了當對找上門來的原富陽縣委書記說。他告訴我,做一個山水畫傳統(tǒng)背景下的美術館,這本身是有意義的,這種自覺意識也促使他接下了這個項目。但是真要做的話,其實是帶有某種反諷意味的:“富春江水長流,富春山居在哪里?”所以他認為,不能完全從一張畫的美學角度去美化地方傳統(tǒng),在想象中說有多美?!拔乙眠@樣一個建筑來讓人們重新意識到:我們有可能以某種方式與自然山水間形成一種友好的關系,我們的文化曾經有這個能力,現(xiàn)在或許也保留了一點這個能力。但同時,這個建筑還要反襯出現(xiàn)實的丑陋?!?
即將完工的富春山館坐落在富陽的高架橋入口處,背靠鹿山,面對富春江。王澍稱之為一個“大山大水的結構”,他設計的起點就是如何讓建筑與山水間形成真實而強烈的映照。工程負責人洪青龍帶我進入還在施工中的館舍內部,他告訴我,這里是一座“建筑的《富春山居圖》”。這不僅是一種字面上的形容,事實上,王澍的設計思路直接與這張山水畫有關。
怎樣讓一個建筑的觀賞體驗,就像在看一張中國山水畫?關于建筑和山水繪畫結構的討論,一直是王澍建筑思考和實踐的一個重點。中國畫講究“三遠”,指三種不同的透視角度——“高遠”“深遠”和“平遠”。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曾定義:“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問題是,“三遠”是指二維的畫面,怎么用三維的房子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轉換讓人好奇。
富春山館的入口,要先穿過一組小橋流水,就像山水立軸下方的近景,有一種“山外觀山”的體驗。進入館內,則要行走一段盤旋的通道,黃色木板在灰色墻面上形成鮮明的視覺沖擊,是從山下向山上仰望的“高遠”觀法。王澍說,這也是借鑒了黃公望的手法,將入口部分壓得很低很低,到后面逐級抬高。從“外山”進入“內山”,則進入了一個異常繁復的世界,“山內觀山”,也是在山體間盤旋而上。走出門,從頂部盤旋而下,又有一種形而上的回望。
至于“深遠”,王澍則轉換成了“闊遠”。他說,這是受了黃公望《山水畫論》里的啟發(fā):“江南地勢局促,山多,但不是很開闊,所以黃公望說‘闊遠,是說人站在這兒,隔著一條河,對面有座山拔地而起,這時候人的眼睛像被拉成了寬熒幕一樣,出現(xiàn)了擴張感。不是想象中天高云淡的闊遠,而是在某種壓迫下產生的擴張?!彼酝蹁谥黧w建筑對面專門建了一個觀山廳,這是一個典型的宋代山水畫“正觀”的位置,眼前的富春山館顯得特別大,像一座山一樣。另一個直接借鑒黃公望的是皴法,黃公望認為皴法是決定性的,在構思任何山水畫之前,都要先想好畫什么山,畫什么皴。所以在富陽山館里,首先進入眼簾的就是山形主建筑屋頂?shù)鸟宸?,王澍將一些紅色的舊瓦片不規(guī)則地嵌入灰瓦中。
王澍說,富陽山館是介于單體和群體之間的建筑——美術館、博物館一左一右構成主體,小體量的檔案館相對獨立,后面還附設了長條形的后勤部分,幾部分正好構成了一個三山結構——主山、次山和遠山。三山的對面建了一座塔,“望山樓”,我們從這里登高,可以俯瞰到建筑的“主山”,遠處是“遠山”。這是“平遠”的視角,也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經典角度。而將視線繼續(xù)延伸,這座建筑的“山館”已經與更遠處自然的“山”融為一體了。
王澍接受富陽山館委托的前提,是同時要在富陽境內做一個村居的保存。如今富陽已經成為杭州的一個行政區(qū),當時還是個縣級市,境內有297個村莊。王澍調研后認為,已經有277個沒救了,還剩下20個破破爛爛的,帶有一點村居的痕跡。他告訴我,當時稍微帶一點要挾的意味,說如果不做一個村子,那么他對做這個博物館也不是特別有興趣,因為他已經做過很多博物館,不需要在名單上再增加一個。所以后來的文村項目,相當于是他“生造出來的”。
從杭州到富陽,大約60公里,再到文村,又有50公里。文村,是富陽區(qū)甚至杭州市的最西端,再往前走就是山,沒路了。這個村子看上去再普通不過,建在半山,有一點農田,有一些日益沒落的家庭小工廠,年輕人大都去了城里打工。說它是老村,這里大多數(shù)人家都蓋起了“小洋樓”;說它是新村,這里又保留著一些破舊的老房子,不過最老的也就上百年。王澍說,當時浙江省建設廳的領導專門來看他的選址,直接就傻了:“王老師您怎么選這個村子?太普通了?!?/p>
其實王澍看中的,就是文村的普通。他告訴我,浙江省這幾年對保護鄉(xiāng)村越來越重視了,從一開始的“保護一千個鄉(xiāng)村”,到現(xiàn)在的“保護兩千個,展望保護三千個”。無論如何,這些被列入保護名單的村子,省里會給錢,給政策,有人管。問題是,省里至少還有3萬個村子,大部分是沒人管的。他覺得,有人管的他可以暫時不管,他要管的是那些沒人管的村子?!跋裎拇暹@樣看上去特別普通的村子,我稱為‘半殘廢?!霘垙U現(xiàn)在已經算是好的了,我做了普查,整個富陽充其量也就剩下20個,還有救,但基本上屬于病入膏肓,需要華佗和扁鵲那樣的手段,要有回天之術,才可能救得活?!?/p>
王澍上一次為鄉(xiāng)村做建筑,是上海世博會寧波滕頭案例館,也是那屆世博會唯一的中國鄉(xiāng)村主題館。“實際上那是個超級土豪村,村里的錢多到準備辦銀行了。當我一看到村委會里那個美國郊區(qū)別墅群大沙盤,就知道很多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我對寧波市領導說,只表現(xiàn)滕頭的現(xiàn)在,我不知道該怎么做,但我有興趣做一個建筑,剖切一下這個地區(qū)鄉(xiāng)村建筑過去與現(xiàn)在的差別,也許能推斷一下它的未來?!蓖蹁o村民設計了全新的農民公寓。因為他們住的都是別墅,鄉(xiāng)村里那種社會鄰里關系蕩然無存。他反過來做公寓,每個公寓里有三五戶,希望村民能重新形成鄰里關系。
滕頭村當然是一個極端。但是在富裕的浙江,很多鄉(xiāng)村即便不像滕頭那么土豪,大多也已經以一種低版本的方式徹底切斷了與歷史的聯(lián)系。在我們從富陽到文村的沿途,目光所及基本都是“小洋樓”,三層,四層,甚至五層,一幢一個樣式,混亂無序地擁塞在路邊。當?shù)厝苏f,之所以看著亂,也是因為這十幾年的流行變化快,一開始是屋頂尖尖的“埃菲爾鐵塔”,后來是串葫蘆式的“東方明珠”,現(xiàn)在則是坡屋頂?shù)摹疤飯@別墅”。
從洞橋鎮(zhèn)到它下屬的文村只有一條路通到山邊,景色也越發(fā)開闊了??梢韵胂?,這個山腳下最后一片居留地,因為地處偏遠,和外界的各種物資、人力及信息交流都是相對滯后的,這也讓這里有慢半拍的感覺:河對岸的老村,還有些幾十年、上百年的房子留在那里,或者有老人依戀老宅,或者沒來得及拆。王澍第一次來到文村的時候,也是被這種半新半舊的狀態(tài)打動了:“出于偶然,也出于遠見,他們建新村的時候,隔了一大塊農田在對面建,沒有直接去破壞老村。新村里建了新房,但老村里只是零零星星有一些老房拆了重建。村子里半新半舊,兩種狀態(tài)對在一起,而整體的道路肌理還在。如果說我是一個建筑醫(yī)生的話,看了之后會覺得,下藥重一點應該還能救得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