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壯
2016年7月,轟動一時的美國海軍“航母起降偵察/打擊一體無人機”(即UCLASS項目)被授予正式代號MQ-25A,綽號“刺鰩”(Stingray)。其實早在當年2月1日,就有消息傳出ULCASS已經(jīng)由純粹的偵察/打擊一體變成了為F/A-18“大黃蜂”艦載機提供空中加油兼顧有限的偵察/中繼/打擊無人空中加油機。為何會有這樣大的角色轉化,我們還要從“刺鰩”的發(fā)展歷程說起。
通用原子公司“海上復仇者”該機型也是為了專門競標美國海軍UCLASS項目而生,是在大名鼎鼎的通用原子“捕食者C”無人機(圖中機型)基礎上衍生的航母起降版本。2011年2月15日,試驗機成功完成風洞測試。這款戰(zhàn)機的隱身能力要更勝一籌,更適合作為在低威脅空域執(zhí)行ISR任務的寬頻隱身無人作戰(zhàn)飛機。
開局:隱身察打一體+空中加油
UCLASS項目旨在打造一款能夠完全自主飛行的航母載無人機,使命是為在海上航行的艦隊提供情報和打擊支援。在經(jīng)歷了是否要成為隱形偵察/打擊一體無人機的數(shù)次爭論后,UCLASS被美國國防部最終定義為“航母起降無人空中加油機”,即CBARS,首要職責是為有人戰(zhàn)機提供加油勤務以擴展它們的航程。外界分析,美國國防部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由于當前海軍戰(zhàn)斗機數(shù)量短缺,他們考慮要多購買些F/A-18 “大黃蜂”艦載機,并且還要拿出必要資金用來支持F-35C艦載戰(zhàn)斗機的列裝、服役和作戰(zhàn)能力的提升。
2013年6月,美國海軍向諾斯羅普格魯曼、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和通用原子4家知名的軍火公司發(fā)布了征詢建議書草案。同年8月14日,授予每家公司各一份價值1 500萬美元的研發(fā)合同,用于設計無人機機身。
美國海軍醞釀UCLASS的初衷(即A方案)是想讓其成為能夠掛載武器的艦載偵察/打擊一體無人作戰(zhàn)飛機,原始代號RAQ-25(RA代指偵察與打擊),接著定義為MQ-XX(M代指多任務)。UCLASS的首要職能是情報監(jiān)視與偵察(ISR),機身上要安裝第五代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電子-光學/紅外多功能傳感器以及全景攝像頭來探測海上目標,還能攜帶“杰達姆”聯(lián)合直接攻擊彈藥。美國海軍還暗示,很有可能將UCLASS當作空對空的“飛行導彈庫”,在作戰(zhàn)時擔當F/A-18“大黃蜂”和F-35C的強力僚機,提供戰(zhàn)力補充。
接下來是UCLASS的實戰(zhàn)應用問題,這里不得不提提美國海軍的“海上一體化火力控制和防空作戰(zhàn)概念”。這個概念是利用通用數(shù)據(jù)鏈將多樣化空中作戰(zhàn)平臺(例如戰(zhàn)斗機、預警機)連接起來,實現(xiàn)所有平臺之間共享戰(zhàn)場空間通用態(tài)勢感知情報。概念運用范圍內的任何1架戰(zhàn)機都可以使用其他戰(zhàn)機攜帶傳感器所搜集到的情報數(shù)據(jù)來追蹤和打擊目標。基于此推斷,位于航母上部署的UCLASS在掛載導彈后也可由其他戰(zhàn)機來操控。海軍官方也客觀地認識到UCLASS執(zhí)行ISR任務配以有限打擊能力要比開發(fā)遠程打擊無人機務實得多,UCLASS也可充當空中加油機,這樣可以一舉多得。
2014年2月18日,美國國會議員福布斯向美國海軍部長雷馬布斯致信,建議重點攻關UCLASS的空中加油技術、生存能力和機載載荷能力以確保在未來高威脅戰(zhàn)場環(huán)境下的作戰(zhàn)效能。福布斯表示,像UCLASS這種無人機要有寬頻隱形性能以躲避敵方陸基一體化防空系統(tǒng)的追擊,成功后要用自身攜帶的武器為陸上和海上作戰(zhàn)部隊提供后援。此外,空中加油也被美國海軍認為是響應遠程威脅和在威脅圈之外執(zhí)行任務時的必備技能。
轉折:適度隱身+續(xù)航
當A方案進行的如火如荼時,美國海軍卻突然宣布對UCLASS的整體需求有所降低。A方案原本是一套隱形、艦載式、遠程作戰(zhàn)的無人機,擁有大載荷,能夠在飛行中接受空中加油。更改后的新版本則要求這套系統(tǒng)具備適度的隱形能力,突出強調在低威脅空域內執(zhí)行ISR任務和對抗程度不高的次要打擊任務,不需要接受空中加油,要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可承受能力和續(xù)航能力。據(jù)美國海軍內部人士透露,需求的改變是為了彌補美國海軍在持續(xù)?;鵌SR能力方面的短板。
美軍聯(lián)合需求監(jiān)督委員會在2012年12月18日舉行的一次會議期間將A方案修訂B方案,他們并不認為B是A的“縮水”版,而是轉而考慮將UCLASS的能力范圍予以延展,并推進一項對平臺作戰(zhàn)性能、生存性能和起降基地的評估。也就是說,美國海軍需要增加UCLASS的某些“特色”,去除若干原有“臃腫”進而達到中和。B方案指出,UCLASS的續(xù)航時間要達到12小時。在有限的航母甲板空間里,機翼的長度將受到極大限制。UCLASS的ISR行動要使用每條長1 100千米的2條飛行軌道或是以1條長2 200千米的飛行軌道以航母為中心飛行。
美國海軍認為,首先,適度的隱形能力將大幅降低研制成本,縮短成軍周期;其次,初期的大載荷要求內置武器艙能夠最多掛載24枚GBU-39小直徑航空炸彈,總計2.7噸的彈藥。新需求當中的總載荷只有1.36噸,武器重量僅為0.454噸。武器載荷的減少,能夠預置出更多空間來裝載ISR傳感器,這樣可以節(jié)省燃油,延長續(xù)航時間,費用支出也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再次,較之從其他平臺起降,航母上受到的限制更少。
B方案一出,美國國會和業(yè)界都認為美國海軍已經(jīng)偏離了新型無人機發(fā)展的傳統(tǒng)路線,因而并不認可B方案并向國防部施壓。隨即,業(yè)界和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以及美國海軍重新審視了UCLASS需求草案。該草案原計劃于2013年10月公布,但還是因為美國海軍的內部爭斗而被拖延。對于UCLASS究竟是短期內整合至航母上作為ISR平臺,還是從長遠角度將其編入到航母的艦載機聯(lián)隊當中,海軍內部存在著巨大分歧。與此同時,試圖參與該項目的軍火公司都是在假定美國海軍沒有指明任何具有積極意義需求的前提下動用公司資金來拓展在國會能夠支持自己的人選。
從2013年6月開始,美國海軍對UCLASS的需求就已然明確起來,即從航母上起降提供24小時的全天候ISR覆蓋,以最遠的航程執(zhí)行偵察,在中遠程的距離發(fā)揮有限的打擊能力。開支受限是促使這一需求的重要因素??蓛H僅不到半年年的時間,美國海軍就又變卦了。
再轉折:重型
2013年12月,UCLASS概念又出現(xiàn)了戲劇性轉折。先前B方案是一個側重于ISR的平臺,而新概念是轉變成重型偵察/打擊一體飛機,要增加武器和傳感器的攜帶數(shù)量,也就是C方案。C方案無人機的計劃是總重量為32至36噸,尺寸與F-14“熊貓”艦載機類似,比X-47B稍大,機身長度為21米,長于F/A-18“大黃蜂”,續(xù)航時間最長可達14小時。與此同時,美國海軍還考慮在C方案中讓UCLASS執(zhí)行其他任務,例如作為空中加油無人機以延長戰(zhàn)斗機的航程,在輸出9.1噸的油料后仍可最長滯空7.5小時。
得到這個消息后,已經(jīng)于當年6月獲取美國海軍征詢建議書草案的4家軍火公司均對性能更為出眾的C方案持反對意見,因為這種要求與他們在進入“初步設計審查”前所謀劃的樣機大相徑庭。按照美國海軍的新方案,每架無人機的研制成本將增加3 500萬至5 000萬美元,甚至達到1億美元。
2014年4月17日,美國海軍部長雷馬布斯簽署了已經(jīng)被拖延許久的UCLASS正式版征詢建議書。其中談及到了更多有關UCLASS隱形能力、在高威脅空域里的生存能力以及空中加油能力建設等諸多問題,以及各方在UCLASS上持有的爭議和分歧。在正式版征詢建議書中,UCLASS變更為C方案。C方案保留了B方案中提到的在低威脅空域持續(xù)提供2條ISR飛行路徑和有限的打擊能力。UCLASS的機身將采用開放式便于升級。作為偵察/打擊一體無人機,UCLASS集成了先進的遠程傳感器技術以跟蹤目標,在設計上要預留出更多空間來容納傳感器和彈藥以便將來用在高威脅空域里執(zhí)行任務。
2014年7月,美軍聯(lián)合需求監(jiān)督委員會發(fā)布了一項有關UCLASS項目的審查報告,回應了美國國會對美國海軍數(shù)次更改配置的強烈批評。國會認為海軍的眼光過于狹隘,無法將UCLASS演繹成真正的符合實戰(zhàn)要求的理想產品。要求美國海軍把UCLASS塑造成具有一定的滲透能力,能夠接受空中加油的航母艦載無人機,可在反介入/區(qū)域拒止環(huán)境下執(zhí)行高強度作戰(zhàn)任務,要設計成完全能夠融入至航母艦載機聯(lián)隊的作戰(zhàn)行動當中。國會一直強調的是綜合實力超強的打擊型無人機并給予厚望。這份審查報告稱,美國海軍原本計劃增加UCLASS所能攜帶武器的數(shù)量,將隱形能力整合至機體,但這樣做會犧牲航程和機動能力,難以實現(xiàn)。
定稿:無人加油機刺鰩
2014年9月,美國海軍第3次修改UCLASS概念,也就是D方案。其實早在2006年,美國海軍就構想如何才能延長航母艦載機的航程和作戰(zhàn)多樣性。到了2011年,這種需求演變成為能夠在航母上起降的ISR用途無人機,在沒有艦載機聯(lián)隊的情況下可用于打擊恐怖分子,也就是有限的打擊能力。這樣的思維一直貫穿于UCLASS項目始終,并在A/B/C方案中得以體現(xiàn)。
D方案是一款專門用于在航母上起降飛行的無人機,由此前在低威脅空域中執(zhí)行ISR和有限打擊任務,擴展至在高威脅瀕海沿線執(zhí)行ISR和有限打擊任務,還包含打擊敵方水面艦只。美國海軍將UCLASS的用途聚焦于ISR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為了防止UCLASS搶走F/A-XX的位置。眾所周知,F(xiàn)/A-XX項目是下一代有人多功能艦載機,旨在替代現(xiàn)役F/A-18“大黃蜂”。美軍當前還無法利用無人機全面取代有人機,況且對于美國海軍來講,在同一階段裝備和維系F-35C,UCLASS以及F/A-XX三種機型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2014年10月18日,美國海軍發(fā)布一項指南稱UCLASS將被編入到E-2預警機聯(lián)隊,意味著其將成為聯(lián)隊的分遣隊。
在這之后,D方案成為MQ-25A無人空中加油機“刺鰩”。美國海軍在2016財年財政需求上提出,預計UCLASS的首次飛行將在2017年早些時候至2018年中期,部署時間定在2022~2023年。
2016年3月1日,雷馬布斯在國會證詞中稱,F(xiàn)/A-18“大黃蜂”的空中加油職責將由MQ-25取代,將這款經(jīng)典的多功能艦載機只用于空對空作戰(zhàn)。歷史上,美國海軍的許多款航母艦載機都曾扮演過空中加油機,包括A-3“空中勇士”,A-6“入侵者”和S-3“維京”、F/A-18“大黃蜂”。如果UCLASS的服役之路平坦,那么它將成為首款航母艦載無人加油機。當然,如此專業(yè)化的無人加油機對于整個美國軍界來說,其意義也是非同尋常。
結語
近年來,美軍愈發(fā)重視無人機在前沿陣地的部署和應用,大有在航空作戰(zhàn)、ISR等領域用無人機取代有人機的態(tài)勢。執(zhí)行中空、長航時的無人作戰(zhàn)飛機正在由常規(guī)到隱形,低速到高速,由低威脅空域到高威脅空域作戰(zhàn)轉變,其綜合性能和可掛載載荷種類也在大幅度提升?!按迢帯钡陌l(fā)展歷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美軍無人機領域當前所遭遇的困境,那就是技術儲備足,前景良好,但項目受財政開支等各種因素影響大,數(shù)次更改概念,不確定性因素過多,從開發(fā)到列裝的周期過長。不過,X-47B、幻影射線、海上幽靈和海上復仇者都是已有機型,各公司推出的終極競標產品想必也是在各自原有機型基礎上設計。究竟花落誰家,我們還將繼續(xù)關注。
責任編輯:武瑾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