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
(中原工學院 服裝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古代女性肚兜中性別意識解讀
吳聰
(中原工學院 服裝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傳統(tǒng)服飾文化中,民間女性肚兜受典章制度的約束較少,較多地承載了女性的思想,從中可以解讀性別文化的含義。以傳世肚兜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制作技術(shù)、紋飾、形制方面,融合時代背景、社會生活因素、民間匠人的審美情趣;“制器尚用”、“材有美工有巧”、“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物思想;“陰陽五行”、“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發(fā)掘肚兜文化的思想源泉,將性別文化與服飾相結(jié)合,探討古代女性肚兜的文化內(nèi)涵。
性別文化;肚兜;服飾文化;造物
“中國的‘造物’概念首先出現(xiàn)在先秦古籍中,但不是今天從字面上理解的造物,而是天地創(chuàng)造萬物的意思……”[1]正所謂“知者創(chuàng)物,巧者述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2]??v觀中華造物史,我國的傳統(tǒng)造物思想包含造型思想及哲學思想,而任何歷史事物都要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背景下討論,可以發(fā)現(xiàn)女性服飾文化不僅是一部在男權(quán)主導下的受害者文化史,其在服飾文明中還表現(xiàn)出主動性與創(chuàng)作性,因此,從性別文化視角結(jié)合傳統(tǒng)的造物哲學研究特定民族的女性服飾文化可以系統(tǒng)地了解服飾的發(fā)展演變及其文化內(nèi)涵。
“肚兜”作為傳統(tǒng)民間最具特色的內(nèi)衣形制,具有簡潔性、浪漫性、功能性、寄情性、含羞性、隱秘性等特征,其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造物哲學與折射出的性別文化內(nèi)涵,不僅有利于理解傳統(tǒng)女性對內(nèi)衣的造物理念,也有利于分析服飾與社會性別觀念形成、社會性別文化塑造之間的關(guān)系。
廣泛流傳于民間藝術(shù)生活中的古代肚兜,作為傳統(tǒng)“女紅”的造物過程,受法定典章的束縛少,在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中,它是含蓄婉約地表達自我情感,釋放內(nèi)心壓抑,表達自由美好生活愿望的方式之一,其造物思想來源于民間,更體現(xiàn)了原汁原味的民間“適用”思想。通過對傳世肚兜實物的分析,更能傳達出“器”是包含“功能”與“精神象征”的統(tǒng)一體。
1.1 “制器尚用”的務(wù)實思想
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中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一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nèi)侵者,俗謂之兜肚。男女皆有之”。歷史上肚兜有眾多名稱:漢代稱作“抱腹”或“心衣”,唐代稱作“訶子”,宋代稱作“抹胸”或“襪胸”,元代稱作“合歡襟”,明代稱作“主腰”,清代稱作“肚兜”或“兜肚”,現(xiàn)在常稱作肚兜、兜肚、抹胸、裹肚、兜兜等。
潘魯生在《民藝學概論》中說:“民藝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本元性,表明民藝不是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而是對生活的創(chuàng)造、充實和完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chǎn)緊密地交織在一起[3]。魯迅稱之為“生產(chǎn)者的藝術(shù)”。這種性質(zhì)決定了民藝突出的生活實用功能,以及物質(zhì)的實用性與精神的審美性相統(tǒng)一的特征。肚兜的實用效能有遮羞蔽體,近身受汗垢,冬日內(nèi)含填充物的夾式可御寒暖胸腹。
清朝肚兜最為流行,男女老少都離不開。肚兜傳世實物大多是清朝的。肚兜上端成凹形的淺半圓狀,上端兩角和左右兩角都綴有帶子,帶子的材質(zhì)有布繩、絲繩和金鏈等,上端兩角帶子掛在脖上,下端或是尖角或是圓角,左右兩根帶子在后背系結(jié),形成五角,保護胸腹部,讓胃腸免受風寒,同時具有乳罩(對于女性)和裹肚的作用[4]。
1.2 “物盡其用”的人本性原則
《淮南子》載:“規(guī)矩權(quán)衡準繩,異行而皆施;丹青膠漆,不同而皆用:各有所適,物各有宜。輪圓輿方,轅從衡橫;勢施便也?!边@便是要求在器物的制作過程中形制適從作用、形式追隨功能?!拔锉M其用”是透過“以人為中心”來考慮設(shè)計的造物理念。通過外觀造型、尺寸設(shè)定,盡可能充分利用原材料的價值,使產(chǎn)品效用最大發(fā)揮。簡潔的菱形造型線條流暢,顯得自然而不失規(guī)整,附于胸腹保證實用功能,并且造型簡潔,節(jié)約布料。在邊緣處的緣飾處理增強了肚兜的耐用性還表現(xiàn)出對實用性的追求,也就是“質(zhì)真”。
“民間美術(shù)的材料和工藝制作都直接關(guān)系到作品的實現(xiàn)和構(gòu)成特征”[5]。古代手巧而節(jié)儉的民間女子,常常把收集的精美布料經(jīng)過合理拼合,并施以刺繡裝飾,制成一件融合“情”與“藝”的屬于自己的獨特內(nèi)衣。除了制作工藝外,肚兜的創(chuàng)意造物還體現(xiàn)在獨特的結(jié)構(gòu)布局、精心的色彩搭配、用意講究的圖案裝飾。其創(chuàng)作過程包含了古代女性的創(chuàng)意與才情,充分體現(xiàn)了她們的心靈手巧和廣博才情。
1.3 “材美工巧”的女紅藝術(shù)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這是《考工記》的重要造物觀點,也是中國工藝美術(shù)史上關(guān)于手工藝制作最具影響力的造物理論?!皬摹杏谩M而‘至善’進而‘審美’,人們漸漸懂得如何將各類材質(zhì)做成‘美物’以豐富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的品質(zhì)”[6]。民間工藝的目的是自用、自娛,完美地體現(xiàn)了實用和審美的統(tǒng)一。肚兜的平面造型適合東方女性胸部平緩特點,簡單造型,更多地用“材美”來彌補對美的追求。古代女子對肚兜的要求很高,因為它是用來承載表達自身的美與情感的貼身飾物。絲綢是首選材料,將東方女性白皙光滑膚質(zhì)反襯如紅絹白綾般美麗,從而引起無窮的聯(lián)想與詩意,柔軟滑爽的手感在肌膚親密中,透出誘惑。制作肚兜運用最廣的是絹與素緞,絹是平紋類素織物的統(tǒng)稱,古人稱之為“帛”,運用它的最大優(yōu)點是能為繡花提供匹配的條件,平紋底上作繡效果比斜紋、緞紋面料好;素緞是一種不提花的緞織物,有極佳的光澤效果,一般在小面積繡花時選用。棉布是閩南地區(qū)及西北地區(qū)肚兜的首選材料,良好的保暖性和吸濕性,且在民間應(yīng)用最為普遍,它能為五彩繡紋提供一個極佳的反襯平臺。肚兜在結(jié)構(gòu)構(gòu)成上也注重與“材美”的呼應(yīng),例如“水田肚兜”,它并不是衣料的隨意拼接,而是要求材料的對稱,強調(diào)不同色塊面料的拼接效果,達到一定美感。
“莊子想象的庖丁,他解牛的特色,乃在‘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這不是技術(shù)自身所需要的效用,而是由技術(shù)所成就的藝術(shù)效用”[7]。中國傳統(tǒng)服裝是平面結(jié)構(gòu),講究峨冠博帶、寬衣博袖,注重流動中的美感,更加講求工巧。民間精良的肚兜制作采用手工,大都通過估算用料,經(jīng)過精巧的裁剪、縫紉和刺繡,再加上鑲、盤、緄、貼、蠟染、手繪、編織、串珠、抽絲等諸種裝飾工藝,力求圓潤、挺直、平順,以巧為止,以妙取勝,講究規(guī)范、細膩(圖1、圖2分別為用貼布繡和平繡裝飾的肚兜),每一針每一線都傳達出古代婦女的聰慧與細膩婉約的浪漫情愫。
圖1 貼布繡肚兜Fig.1 Patch embroidered Chinese-style chest covering
圖2 平繡肚兜Fig.2 Plain embroidered Chinese-style chest covering
“中國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強調(diào)工藝造物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用,因此傳統(tǒng)工藝造物往往借助造型、體量、尺度、色彩或紋飾,象征性地喻示倫理道德觀念,這就是所謂的‘物以載道’”[8]?!拔镆暂d道”也是中國傳統(tǒng)造物文化的思想之一,中國傳統(tǒng)服飾講究在造物中寄托情懷,傳達精神內(nèi)涵,它不以再現(xiàn)形象為主要目的,而是重在文化意蘊的提煉和表達,在肚兜中反映出獨特的性別文化內(nèi)涵。
2.1 “言必有意,意必吉祥”——肚兜中的女性寄情文化
“言必有意,意必吉祥”,肚兜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借紋樣以表達喜慶吉祥、祈福消災(zāi)、寄寓理想的思想,肚兜成為一種精神寄托。繡給情人的胸兜多以戲曲、神話、傳說中的愛情故事為題材,民間有關(guān)于肚兜的民謠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有一則廣為傳頌:“結(jié)識郎君情對情,做個兜肚送郎君;上頭兩條勾郎頸,下頭兩條抱郎腰”,此民謠不僅生動地描述了肚兜的穿著方法,也表達了女性的情深意切。
“女紅”常被稱作“母親的藝術(shù)”,特別是對于肚兜這種服飾品而言,母親文化常常蘊含著祈福內(nèi)容,因此,孩童的肚兜往往以老虎、五毒、麒麟等護生、繁衍的主題為內(nèi)容,表達了對延續(xù)香火的祈盼與祝福,對后代無限的愛與期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9],如圖3~圖4所示含有各種吉祥寓意的傳世肚兜。“在吉祥圖案上看到的是形象,心中感受到的除了形象美、形式美之外,還有寓意美、語言美,這就是中國吉祥圖案之美”[10]。
圖3 “麒麟送子”肚兜 Fig.3 “Kirin Songzi”Chinese-style chest covering
圖4 “錦繡前程”肚兜 Fig.4 “Bright future” Chinese-style chest covering
2.2 “陰陽五行”—— 肚兜中的兩性文化內(nèi)涵
中國古代的陰陽理論是指一切現(xiàn)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辯證關(guān)系?!端貑枴り庩枒?yīng)象大論》記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肚兜是貼近身體的衣物,屬于最私人的物品,因此也是研究性別文化的重要載體,部分肚兜中的紋飾也充分體現(xiàn)了陰陽辯證、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由于受到封建制度與宗法的制約,社會對性的禁錮使女性對于性愛更注重生育繁殖的作用,而淡化兩性愉悅的價值。肚兜作為身體裝束的最后一層直接觸及體膚,使它成為了表達情愛理念的平臺。圖5為“蝶戀花”紋樣肚兜,“蝶戀花”歷來被視為兩性愛情的象征,傳統(tǒng)女性通過蝶與花的紋樣組合,寄托了她們對于美好愛情的向往。古代也有將記述性事的春宮圖用作肚兜圖案,最早在明末出現(xiàn),清代盛行,用以對性的啟迪;還有一些圖案的內(nèi)涵意義具有陰陽轉(zhuǎn)合、化生復蘇的意味,如圖6為“雙魚”肚兜,成為男女婚姻的象征,成為生殖繁衍的傳播形式。
圖5 “蝶戀花”肚兜Fig.5 “Recent” Chinese-style chest covering
圖6 “雙魚”肚兜Fig.6 “Pisces” Chinese-style chest covering
2.3 “以人為本”—— 肚兜中的性別審美觀念
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念,認為人身體部位之間關(guān)系是模擬自然界的調(diào)和形象而來,忌論人體欣賞,崇尚內(nèi)斂、含蓄、委婉、優(yōu)雅的性別審美思想。肚兜對于女性身體的美化與情欲的誘發(fā)也有重要作用,如趙翼在《簷曝雜記》中寫道:“夜就寢,忽篷頂有雨滲及枕邊,急呼群奴,忽艙后一麗人裸而執(zhí)燭至,紅綃抹胸,肌潔如玉,裹帷來視漏出,修撰不覺心動……”肚兜襯托了女性的嫩白肌膚,看起來更加明媚動人。因此,肚兜長期以一種隱諱、朦朧的形式存在于文獻典籍中。肚兜不以追求身體外部曲線矯正人體為目的,而是以優(yōu)美的姿態(tài)展示一種婉約之美,在飄蕩流暢的衣紋中渲染、烘托穿著者內(nèi)在的氣度和精神,表露自我品行的修養(yǎng)和情趣,反映出古代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和浪漫主義文化情結(jié)。
2.4 “型靈合一”—— 肚兜中女性的精神傳達
古代肚兜“在款式、結(jié)構(gòu)的安排與設(shè)計中,以平面形態(tài)的不同奇巧分割與布局,在方寸之間流露出獨到的創(chuàng)意理念,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出韻”[11]。杉浦康平在《造型的誕生》一書中將造型作為“型”和“靈”的復合體,“在‘靈’的作用下,‘型’,變成蘊藏靈力、金光燦燦、光彩奪目的造型。她被賦予‘生命’并開始生機勃勃的搏動?!毕笮问蕉嵌等纭霸獙毝怠?、“如意兜”、“葫蘆兜”等,圖7和圖8分別為葫蘆兜和元寶兜,古人賦予這些造型豐富的內(nèi)涵,元寶寄寓財富源源不斷,如意表達對吉祥的祈求,葫蘆祈求神靈的保佑。
圖7 葫蘆形肚兜 Fig.7 Gourd shape Chinese-style chest covering
圖8 元寶形肚兜 Fig.8 Wing shape Chinese-style chest covering
在封建社會制度下,禮教在古代服飾文化中處處得以表現(xiàn),故而在服飾的制作過程中往往會受到社會思想的束縛。而作為內(nèi)衣的肚兜則在創(chuàng)造上顯得更加自由,表現(xiàn)思想上也更為貼近心靈??梢哉f,傳統(tǒng)民間肚兜既承載了古代女性的偉大智慧和深刻的造物思想,又蘊藏了性別文化的深刻含義。不僅可以從中領(lǐng)略到“材有美,工有巧”、“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等傳統(tǒng)造物哲學思想, 更可以通過肚
兜表達出審美文化、兩性文化、寄情文化等,研究傳統(tǒng)女性的造物精神。
[1] 諸葛愷.設(shè)計藝術(shù)學十講[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336.
[2] 奚傳績.設(shè)計與術(shù)經(jīng)典論著選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2.
[3] 潘魯生,唐家路.民藝學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83.
[4] 曾雨蓀.民間肚兜服飾藝術(shù)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61.
[5] 孫長林.美的源泉[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3:80.
[6] 張道一.美術(shù)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80.
[7] 徐復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02:31.
[8] 王嫪彩.巧奪天工的造物:工藝美術(shù)之旅[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6:2.
[9] 劉群.傳統(tǒng)服飾中造物思想的探析[D].無錫:江南大學,2010:10-11.
[10] 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shù)觀念[M].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1992:120-124.
[11] 潘健華.云縷心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6-28.
(責任編輯:盧杰,楊勇)
Analysis on Gender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Women's Chest Covering
WU Cong
(School of Fashion Technology,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7,China)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 culture, the chest covering worn by folk females were rarely influenced by laws or regulations of clothing. This kind of wear bares the female thoughts of that time, in which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gender culture could be interpreted. Taking the chest covering of the old times as our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eritance of production techniques, the changing of patterns and decorations, and the variation and 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forms,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contemporary techniques, social living factors, the aesthetic preference of literary men and folk craftsmen, the traditional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of material and the delicacy of work, the idea of "words must be meaningful, and the meaning must be auspicious", and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yingyang and five elements" and "people oriented", the origin of the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hest covering has been studied. By integrating the gender culture with clothing design,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female chest covering has been discussed.
gender culture,chest covering,clothing culture,creation
2016-06-06;
:2016-10-0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YJA760039)。
吳聰(1978—),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服裝文化與設(shè)計理論。Email:18238133333@139.com
TS 941.742< class="emphasis_bold"> 文獻標志碼: A
A
2096-1928(2017)01-0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