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山-興蒙造山帶東段、大興安嶺成礦帶北段的加格達奇地區(qū)中生代巖漿活動強烈,火山巖、侵入巖都有發(fā)育,但一直以來研究程度很低,巖石成因不清,構造意義不明,鑒于此,文章在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基礎上,選擇早白堊世侵入巖為研究對象,通過鏡下觀察與元素地球化學分析,研究巖石特征。研究表明,該地區(qū)早白堊世侵入巖總體近NNE向展布,主要呈巖基、巖株、巖脈狀產出。
關鍵詞:巖石特征;早白堊世侵入巖;加格達奇
1 國內研究現狀
該區(qū)地質調查工作開展較早,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即開展了非正規(guī)的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工作。上世紀50-60年代,研究區(qū)內先后填制了1∶100萬和不同比例尺的非正規(guī)地質填圖,局部可達到1∶5萬精度。從1970年開始,黑龍江省地質局區(qū)調隊在區(qū)內開展了正規(guī)的1∶20萬區(qū)調,直到1993年結束。1991年后研究區(qū)內先后完成了4幅1∶5萬區(qū)調及2幅1∶5萬礦調(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1993)。前人在本區(qū)的工作積累了一些資料。
2 區(qū)域地質背景
加格達奇地區(qū)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興蒙造山帶東段,自北向南跨越額爾古納地塊和興安地塊,其所處獨特構造位置已成為揭示東北地區(qū)各地塊拼貼構造演化及大陸動力學研究的重要場所(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1991)。其中額爾古納地塊與興安地塊之間的縫合帶傳統(tǒng)上一般認為是德爾布干斷裂帶,新林蛇綠構造混雜巖帶位于該斷裂帶上,并認為德爾布干斷裂帶形成時代為早古生代(李春昱,1980)。下面依次對加格達奇地區(qū)的地層、巖漿巖、變質巖、構造及區(qū)域構造演化進行介紹。
3 侵入巖的地質特征
研究區(qū)侵入巖較發(fā)育,從中元古代-中生代早白堊世均有不同程度出露,并且各種巖性的侵入巖之間也具有比較復雜的侵入關系。侵入巖的產出狀態(tài)、礦物組成和組構特征描述如下。
3.1 侵入巖的產出狀態(tài)
本期侵入巖組合總體上呈近NNE向展布,據野外觀察侵入體受構造運動影響較小。據野外觀察本期侵入巖主要呈巖基、巖株、巖脈狀產出,據野外觀察及查閱前人資料表明本期侵入巖與圍巖接觸界面常向圍巖一側突出,與圍巖呈明顯的侵入關系,這一特征反映了巖漿具有主動擴張膨脹上升侵位的特點。在早白堊世,本區(qū)受蒙古鄂霍茨克與太平洋構造域遠程作用影響造成本區(qū)內尤其以酸性火山活動最為強烈。
3.2 侵入巖的礦物組成
中細粒閃長巖:中細粒柱粒狀結構,由2.0-3.5mm的斜長石、角閃石、石英、鉀長石組成的花崗巖類巖石,巖石中斜長石>75%、角閃石>15%、鉀長石<3%、石英<3%,該巖石的斜長石率為>93%,根據花崗巖石QAP分類,應歸入閃長巖區(qū)。斜長石具聚片雙晶,雙晶的Np'∧C夾角為30°-25°,角閃石為褐色結晶程度重些。
中細粒石英閃長巖:中細粒狀結構,由1.0-4.0mm的斜長石、石英和被纖狀陽起石交代的閃石和少量方解石、綠簾石、磁鐵礦組成。巖石中斜長石占巖石>70%、石英占<5%、角閃石占巖5-10%、鉀長石<5%,根據花崗巖類的QAP分類,該巖石斜長石率為>92%,石英含量5%,該巖石應歸入石英閃長巖。
中細粒二長花崗巖:半自形粒狀結構,巖石成分有斜長石、石英、鉀長石、黑云母、副礦物。斜長石,半自形板狀,更長石,雙晶密集,輕微土化,大小0.3-1.8mm,含量約38%。鉀長石,條紋長石,不規(guī)則粒狀,輕微土化,大小0.3-2mm,含量約27%。石英,它形粒狀,大小0.2-2mm,含量約35%。黑云母,片狀,僅見幾個小晶體。副礦物,磁鐵礦見幾個小晶體。
細?;◢忛W長巖:細粒結構,巖石礦物成分有更長石、鉀長石、石英、黑云母副礦物。更長石,半自形板狀,晶體土化,大小0.25-1.4mm,含量約40%。鉀長石,它形,土化,大小0.4-1.6mm,含量約20%。石英,它形粒狀,大小0.2-1.4mm,含量約40%。黑云母見幾個晶體蝕變。副礦物:磁鐵礦,鋯石少許。
閃長玢巖:少斑斑狀結構,基質為粒狀結構。斑晶:斜長石,晶體表面粗糙并絹云母化,大小1.8-3.1mm,含量約1%?;|,斜長石,長條狀,晶體表面土化,絹云母化強烈,因此雙晶不顯著,測得斜長石為中長石,大小0.15-0.5mm,含量約84%。角閃石,粒狀,黃綠色,為普通角閃石,大小0.05-0.5mm,個別長柱狀長達1mm,含量約12%。石英,它形,含量約1%。
花崗斑巖:粗文象結構,巖石礦物成分,更長石,斜長石,石英,黑云母副礦物。更長石,板狀,雙晶密集,大小0.3-2mm,含量約35%。鉀長石,土化,部分鉀長石和部分石英形成粗文象含量約30%。石英,粒狀部分晶體于鉀長石形成文象,含量約35%。黑云母,片狀,含量約1%。
細粒石英閃長巖:粒狀結構,巖石礦物成分:中長石、石英、黑云母、鉀長石副礦物。中長石,長板狀,晶體出現絹云母化,晶體大小0.2-1.4mm,含量約77%。石英,它形粒狀,大小0.1-0.5mm,含量約13%。黑云母,片狀,大小0.1-0.3mm,含量約8%。鉀長石,不規(guī)則狀,土化,大小0.1-0.6mm,含量約1%。
3.3 侵入巖的組構特征
環(huán)帶結構:晶體顆粒表現出明顯的環(huán)帶,正交偏光鏡下呈現環(huán)帶狀消光,在中細粒石英閃長巖的斜長石中出現。斜長石的環(huán)帶內外成分不同,內部環(huán)帶的長石成分偏基性,外部偏酸性,它是在巖漿巖冷卻速度中等條件下形成的,出現于中深成巖或部分淺成巖中,而深成巖中的長石少見環(huán)帶狀結構。
條紋結構:在鉀長石(正長石或微斜長石)晶體中,沿鉀長石一定結晶方向,呈水滴狀、紡錘狀、樹枝狀、碎云狀分布的一種連晶結構。出現在中細粒石英閃長巖的鉀長石中。
蠕蟲狀結構:一種礦物呈蠕蟲狀、乳滴狀、花瓣狀穿插生長在另一種礦物中,其常具有同一消光位。中細粒石英閃長巖中的石英呈蠕蟲狀鑲嵌在長石中,成因可為巖石中斜長石交代鉀長石后,由剩余的二氧化硅形成的蠕蟲狀石英,鑲嵌在斜長石的邊部,而與斜長石形成連晶的一種結構。
粗文象結構:巖石中石英和鉀長石(通常為微斜長石或微紋長石)成有規(guī)則共生的一種結構,這兩種礦物互結成楔形連晶,似楔形文字,故名。它是石英、堿性長石在共結情況下形成的,但也有由于交代作用或固溶體分解而成的。常見于花崗巖及偉晶巖的邊緣帶。
斑狀結構:巖石中礦物顆粒分為大小截然不同的兩群,顆粒大者為斑晶(粒徑>3mm),微晶及玻璃質稱為基質。其間沒有中等粒徑者,可與連續(xù)不等粒結構相區(qū)別。該結構出現在閃長玢巖中。
花崗結構:暗色礦物結晶最早,其自形程度最好,其次是斜長石、堿性長石結晶,二者自形程度較差,石英則完全呈他形晶充填在其他礦物的間隙內。
4 結束語
研究表明,研究區(qū)早白堊世總體上呈近NNE向展布,與區(qū)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巖體呈巖基、巖株、巖脈狀產出;巖石類型包括石英閃長巖、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花崗閃長巖等結構類型主要為環(huán)帶結構、條紋結構、蠕蟲狀結構、粗文象結構、斑狀結構、花崗結構。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黑龍江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1-734.
[2]李春昱.中國板塊構造的輪廓[J].中國地質科學院學報,1980,2(1):11-22.
[3]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1-725.
作者簡介:蘇巖,男,漢族,內蒙古赤峰,本科,成都理工大學,資源勘察工程(固體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