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要: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因此其民族文化呈現出多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云南民族文化也在不斷向前發(fā)展。本文將以建水紫陶為例,淺談云南民族文化的發(fā)展。
關鍵詞:云南民族文化;建水紫陶;發(fā)展
想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可以走進云南民族博物館。民族服飾,民族面具,民族建筑等各具民族特色的展品讓我們領略了別樣的民族文化與其博大精深。于是“民族文化是否很好的保留了下來,現在發(fā)展如何”也就成了我們需要思考和關心的問題。
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陶器也不例外,在古代它就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出現。而在現在生活中雖然人們很少使用陶器,但這些被出土的陶器通過史學家的研究發(fā)現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古人是如何生活的,能夠幫助我們更多的了解過去的歷史和文化,有的家里還會通過擺設陶器來提升家里的藝術品味。眾所周知,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制成形后燒制而成的器具,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云南紅河哈尼族自治州建水縣是我國傳統(tǒng)陶器的主要產地之一,在這里曾發(fā)現了距今3500年前的陶器殘片,而且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有泥條盤筑法燒制的陶器制品;到了宋元時期這里開始燒制青瓷;到元末明初時燒制青花瓷器;明朝時期由于戰(zhàn)亂改燒粗陶;清道光年間開始燒制紫陶器,最初主要燒制鴉片煙斗。經過建水藝人的改進,紫陶逐步發(fā)展為工藝美術陶,產品增加了文化內涵,品種也更豐富,有茶具、文具、酒具等;光緒年間,陶工潘金環(huán)開創(chuàng)了建水特有的紫陶器生產新工藝。他用紅、黃、白、青紫,白五種不同顏色的土泡水攪漿過濾成紫紅色的陶泥燒制陶器,器皿燒成后呈紫紅色,再用鵝卵石打磨,質地細潤,光亮如鏡;民國年間經過張好,向逢春等人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建水紫陶更以其造型美觀,裝飾獨特典雅而聞名于世。
一個文化光有簡單的繼承也不足以對它贊不絕口,里面所蘊含的精湛工藝或特殊文化才是耐人尋味的。關于建水紫陶的工藝之前就有了解過:“建水紫陶是磨制拋光陶,有別于其他紫砂陶器,因為當地的粘土蓬松,不含砂石,所以建水陶不叫紫砂陶,而叫紫陶。它是一種在中國其他地方很少見到的器具,有著絢爛的色彩,但又很沉穩(wěn),有陶藝般的質感,又有著瓷器一樣的聲音”。它不僅制作精美,造型新穎,最主要的是將傳統(tǒng)的書畫藝術運用于紫陶身上,使其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性趣,成為一種典雅的藝術品,登上了藝術大雅之堂。全國其他各地生產的名陶,多從造型和品種上下功夫,但把書畫搬上陶器,卻是建水紫陶的器的獨創(chuàng)。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殘貼,關于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個夜晚,云南建水縣城里,一個正在練字的文人,無意中發(fā)現把寫過的字紙隨手一扔在一起形成紙堆,會呈現出一種殘缺的特殊美感。于是,他去找制陶工匠合作,不久,類似的圖案出現在建水的紫陶上了,人們把這種裝飾圖案叫做“殘貼”。近百年來,殘貼已經成為了建水紫陶的一個標志性裝飾圖案。建水紫陶藝人對殘貼的裝飾技藝可謂爐火純青,他們在陰刻添彩這種工藝基礎上,發(fā)展出諸多陰刻和陽刻相結合的方法。制陶藝人在制作前,先在心中打好殘貼圖案的腹稿,實際制作時,經過幾次剔除,預留和添彩,把帶各種字體的殘紙組合在一起,體現出不同平面的立體交合。偶然在書中看到說在現存的紫陶殘貼作品中,最復雜的殘貼居然達7層之多,最小的添彩,竟只有米粒大小,層層疊疊,絕無差錯。建水紫陶因此被冠以工藝美術陶之名,不愧為陶中一秀啊。
無論是建水紫陶,還是大理白族的扎染,騰沖皮影,石屏的烏銅走銀等都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遺產,影響力非常之大。的確,從知名度來看,建水紫陶作為云南省建水縣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品,其制作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雖然目前對它的研究還很少,但關注紫陶的人卻越來越多,建水各家手工坊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fā)展勢頭。但作為當地的特色產業(yè),紫陶的產業(yè)化發(fā)展仍處于低迷狀態(tài)。如何把紫陶真正發(fā)展成為當地的一項特色產業(yè),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在云南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中,挑戰(zhàn)與機遇共存,能夠完全將這些藝術文化都保留繼承下來很不容易,有許多少數民族文化也正在逐漸消失,或被漢化,比如有些民族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著實讓人著急。但慶幸的是,現在還有一些對民間藝術熱愛與堅持民間藝術的藝人與民族文化繼承人,保護并堅守著他們的文化。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我們也應該知道,保護和繼承民族文化不是一個或幾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它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與呵護??催^《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主人公回族玉王韓子奇對于玉的熱愛與捍衛(wèi)就很是讓人感動。近年來國家對民族文化也很重視,通過學院開設民族民間課程,博物館作展覽,發(fā)展旅游業(yè)等方式將這些民族藝術文化走向大眾,走向國際。
在此,真誠希望民族的藝術文化能夠“健康成長”,成為我們永不消逝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建水紫陶》.創(chuàng)刊號01總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