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辰
創(chuàng)新不夠,概念來湊?萬丈高樓平地起,
該走的路一步也省不了。
近兩年,我們經常聽到一些諸如“這是一個千億元級別的市場”“一定能夠顛覆BAT”的豪言壯語,如今卻很少聽到了;中關村的創(chuàng)業(yè)咖啡也涼了許多,“什么都不缺,就差一個程序員了”的創(chuàng)業(yè)者在資本的萎靡下也開始考慮為了明天的早餐開始找工作;盛極一時的iOS培訓也偃旗息鼓了,培訓出來的iOS學員發(fā)現市場上很難薪資溢價了,因為和他們一起應聘的,可能就是當時的培訓老師……
經濟不好,創(chuàng)業(yè)前景、公司發(fā)展遇阻的時候就會搞概念。
“過去大家普遍認為好概念對互聯網企業(yè)最重要。但Google的成功案例使人們猛然發(fā)現,憑借技術在行業(yè)里樹立最大壁壘,可以獲得產業(yè)最有價值的利益鏈條,現在連微軟這種典型的技術型企業(yè)也開始涉足互聯網了?!卑⒗锇桶虲TO吳炯說。而馬云笑稱,自己雖然算不上懂技術,但懂得尋找“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
這種提醒針對的是新一輪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風潮。目前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總是堅持,一個好概念暗示著輝煌的未來。
但新一輪互聯網的輝煌遲遲沒有到來,代表著中國互聯網新興力量的Web2.0公司,不管是在流量指標上,還是在盈利模式上,至今都沒有出現過像美國的社區(qū)網站YouTube、Myspace那樣的顛覆性力量,伴隨它們的反倒是裁員、資本枯竭等不利消息。
IDG亞洲區(qū)總裁熊曉鴿認為,風投最先選擇的是能創(chuàng)造服務和技術的人,其次才會考慮公司對行業(yè)的影響。而“技術大拿”們對這種現象的評價更為苛刻,在他們看來,互聯網的迅速崛起,靠的是打破常規(guī)的奇思妙想。如今的互聯網企業(yè)則經常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害怕失敗,于是炒作概念往往成為捷徑,很多新概念就出來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下半場開始、新零售變革……
移動互聯網時代結束了?
首先是李彥宏提出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焙诵母拍钍牵恳苿踊ヂ摼W的風口已經沒有可能再出現獨角獸了,因為市場已經進入相對平穩(wěn)的發(fā)展階段,下一個發(fā)展階段是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時代。
互聯網人口發(fā)展到一個瓶頸期,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講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可能還為時尚早吧。如果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那么百度豈不是完美錯過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沖擊了PC互聯網,但也并沒有出現能夠取代移動互聯網的新型互聯網方式。移動互聯網這一波已經過了幾年,它的體量已經很大,所以它的發(fā)展速度自然會慢慢放緩。但是在移動互聯網上面還有很多可以創(chuàng)新的地方,比如Wi-Fi通訊方式還并沒有像流量一樣,隨時隨地統一入口覆蓋,隨時隨地可獲取流量的發(fā)展也沒有達到成本可忽略的程度,新的獨角獸仍然未出現。還有諸如“互聯網+自行車”這樣的模式出來,所以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只是梯度放緩,絕不是結束。
李彥宏提出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時代才是未來。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百度錯過移動互聯網時代,并急于在人工智能方面抓緊迎頭趕上的迫切心態(tài),畢竟曾經騰訊加阿里也不如百度的市值高。但是經此移動互聯網一役,百度已經只是這兩家市值的零頭了,可見人工智能并不是靠造概念就行的。
人工智能更多的還是在云端,終端客戶不需要去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他們只需要關心人工智能可以為他們提供哪些服務。
所以在云端怎么讓它更智能,如何運用大數據,這才是風口,但是現在是到了一個最關鍵的時間了嗎?我認為還需要很多基礎的東西。人工智能談了幾十年也是在這兩年才有了比較大的突破,后面就可以很簡單地應用在各行各業(yè)了嗎?我覺得未必。因為差距還有很遠,就像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可能讓用戶去編程寫手機App一樣,人工智能時代肯定不可能試圖讓用戶去理解人工智能,需要給用戶提供的只是人工智能物化了的產品和服務。
這些服務如何提供給終端用戶?我認為目前在沒有更好的互聯網服務的基礎上,還會繼續(xù)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方式提供。獨角獸的出現并不一定要互聯網人口紅利,和PC互聯網發(fā)展到移動互聯網不同,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發(fā)展并沒有拋開移動物聯網。相反,還需要緊密結合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在硬件鋪設上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所以何談移動互聯網時代結束呢?
互聯網下半場開始了?
下半場是美團CEO王興在公司內部提出的一個概念,核心意思是,就像中國經濟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吃光了人口紅利,于是“新常態(tài)”就成為中國經濟的下半場;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吃了二十幾年,也吃光了,互聯網公司的發(fā)展不得不從追求速度和規(guī)模,轉向追求縱深和創(chuàng)新,這就是互聯網的下半場。
互聯網從1995年開始到現在短短21年時間,如果非要拿上半場下半場這種概念來說,也就算開場踢了5分鐘,何來發(fā)展如此迅猛的上半場下半場?如果按王興的說法,現在是進入到了下半場,到2037年之后算加時賽嗎?需不需要搞個新賽季,再搞個甲級、乙級、晉級、降級比賽?
另外,從王興提到的人口紅利上來看,如果以人口紅利沒有了來算上下半場,那就更牽強附會了。就像獨立IT評論人keso說的那樣:以電力為例,如果從電力照明普遍進入家庭開始算,電力的人口紅利也早早就沒有了。但電力真正的革命卻發(fā)生在照明之外,它帶來的紅利遠非人口紅利可以概括,從中獲益的絕大多數也并非做電燈泡的企業(yè)。即使是做燈泡的,感嘆人口紅利不在的,也一定不是GE、歐司朗這樣的不斷以新技術引領照明行業(yè)的企業(yè)。
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對用戶數的極致追求很容易讓我們陷入對網民數量的誤區(qū),讓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者很容易關心、關注并被它左右?;ヂ摼W網民數量只是評判互聯網發(fā)展的一個角度,但互聯網是一種注定重寫一切規(guī)則的力量?;ヂ摼W的發(fā)展階段并不以網民數量作為發(fā)展階段的評判,正如電力作為一種力量,并不以多少個家庭亮起電燈為目標。
工業(yè)革命之后,制造業(yè)對人口非常敏感,勞動力作為企業(yè)發(fā)展關鍵生產要素,能否簡單獲得廉價勞動力是決定企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但是身處互聯網時代的王興不會不清楚,無論網民數量是否增長,無論有沒有人口紅利,獲得用戶并持續(xù)留住用戶,在任何時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請王興不要忘記千團大戰(zhàn)時候請用戶1分錢吃外賣的燒錢搶用戶大戰(zhàn),并不因為現在燒錢圈用戶時期結束了,你的用戶增長到瓶頸了,就需要開始考慮如何深挖用戶價值,以更深度的服務把用戶口袋里的鋼镚往外掏了就進入下半場了。美團并不存在一個容易更獲得用戶的上半場,更不存在一個互聯網的下半場。
為什么下半場概念會被雷軍等人熱捧?
因為他們是已經圈完用戶,正考慮如何從獲取用戶的戰(zhàn)場轉入有效“屠宰”用戶的屠宰場,下半場的概念聽起來充滿著既得利益者的深深的滿足感,那么對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呢?他們用戶為零,是不是仍然需要從零開始獲取用戶,王興覺得已經到了瓶頸期的互聯網人口不恰恰正好是創(chuàng)業(yè)者的用戶紅利期嗎?不需要培養(yǎng)用戶習慣,只需要做好產品,或者像上半場一樣進行燒錢補貼大戰(zhàn)就能獲取用戶,豈不是更方便?
退一步說,春運回家,沒商務座、一等座了,沒上車的人就喊下半場,就不搶二等座、站票了?恐怕只會搶得更兇。
如果真的有下半場,那么請問更早進入互聯網時代的美國是否進入了下半場?美國互聯網上半場是從什么時候到什么時候?谷歌是否更早地進入下半場了呢?Facebook和Twitter現在處于上半場還是下半場?
互聯網下半場概念,只適用于中國嗎?中國互聯網真的只是互聯網的一個特例嗎?還是下半場概念只適用于新美大、小米、滴滴呢?如果這不是一個普適性的概念,那么請明確,下半場只是新美大的下半場,是既得利益者的下半場。
下半場提供的用戶法則,可以叫“eat better and live better ”。
到具體的互聯網產業(yè)中,下半場理論提供的最有價值觀點在哪?或許答案在用戶。
一切為了用戶,是一句老掉牙的話。從幾千年前的人類老祖先就開始說。但商家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用戶、多少用戶,其實一直都在變化。
下半場開啟之后,從業(yè)者從用戶增量中尋找發(fā)展的空間已經趨向狹窄。通過短利手段聚攏用戶存留已經不可能。只有占據用戶時間,為用戶帶來長久利益的商業(yè)模式才有存活可能。
在這個理論上,用戶需求與產品供給之間的關系被提升到了全新維度。產品和背后價值空間提供給每一個用戶連接點的價值必須是慎重而帶有生態(tài)結構的。也就是王興所說的,eat better,live better 。這不是假大空,而是精確的價值取舍。
下半場中,互聯網產品如果想要生存,尤其是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尋找機會,必須借助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這個角度來完成。服務效率、精準體驗、科技感提升都是選擇提供的一種。為用戶帶來更多價值,獲取用戶更多時間回饋的產品會最終獲勝。
下半場打開的用戶法則系統,是對互聯網實操最大的助益。畢竟實戰(zhàn)得出一切,這就是互聯網人的宿命。
新零售正變革零售業(yè)?
受各種新型概念的影響,甚至連電子商務都跑步進入了下半場,而且名字也順勢改成了“新零售”。在杭州云棲大會上,馬云在演講中稱:“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十年是新零售的時代,未來線上線下必須結合起來,物流本質是消滅庫存。”馬云新零售的概念核心是,新零售是商務的電子化,打通線上線下,線下成為線上收集消費者消費數據的場所,商家一改往日模式,線上線下一起鋪貨,以此來提升用戶體驗并提高商業(yè)效率和利潤。
簡單來說,馬云提出的新零售僅僅是O2O的變形,從概念上講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另外,從實用性上講,對零售行業(yè)好像也并不貼合。最早的商業(yè)或者說零售就是一個物物交換的易貨行為,現在本質上依然是一個買賣行為,不論是線上或者線下,沒有改變零售交換的本質,何來新零售之說呢?
馬云造出的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等在內的五大新概念,除了新技術,我認為其他均為偽概念。不管是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還是新技術、新能源,這都是依照阿里巴巴的發(fā)展現狀來制定的,其他的行業(yè)是不適用的。有很多制造業(yè)并不具備同時有零售、金融、能源項目,可能只有新技術能夠革新它們的生產現狀,提高制造業(yè)水平。所以,這是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不是其他行業(yè)或者產業(yè)的。
造一個概念來簡化復雜的世界,如果是為了便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復雜,這是好的,比如說,黑洞;如果只是為了讓自己回避復雜,則是偷懶,比如說,互聯網下半場。
發(fā)展不靠概念靠實干
如果移動互聯網時代沒跟上,現在積極布局下一個風口,你可以結束你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你上半場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取得了巨大的既得紅利的情況下可以進入下半場;你在舊時代積極謀篇布局發(fā)展各個領域,現在能夠整合資源進入各個新領域了。但是這些都是依照著你們自身企業(yè)發(fā)展,站在自己企業(yè)的井洞里,被局限于一個井口大的世界里,便誤以為你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全部真相,并據此做出各種偷懶的論斷。更搞笑的是,還想將這種偷懶標榜為勤奮思考。
好像只有騰訊沒怎么喊概念,直接一個小程序嗨翻全場,讓支付寶都放下社交開始推出小程序了?;蛟S只有在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力跟不上的時候才會用口號吸引眼球吧。創(chuàng)新不夠,概念來湊?
萬丈高樓平地起,該走的路初創(chuàng)者可能一步也省不了,講概念沒問題,請別扯互聯網,請說明那是你們的概念,并不具備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