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芙蓉
內容摘要:錘煉語言是作文最基礎的功夫,是寫好文章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作文時,用詞不準,會造成記事含混不清;寫人抓不住特點;寫景不會新鮮;狀物不會形象,而且還會引出許多笑話。也就是說,如果不明詞意,隨意亂用,就不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來。
關鍵詞:作文 用詞造句 語言
作文時,怎樣才算用詞準確、生動呢?對此,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說:“描寫事物,唯有一個名詞;要賦予動作,唯有一個動詞;要看到它的性質,唯有一個形容詞。”這段話是說:要描寫一個事物、一個動作或一個事物的性質,就只能用這個詞而不能用別的詞;如果還能夠用別的詞來替代的話,那就說明所用的這個詞還不夠準確、貼切。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得更明確:“語言藝術家的技巧,就是在于尋找唯一需要的詞的唯一需要的位置。要找到唯一需要的,不可替代的詞,并將這個詞放到唯一需要的位置。這樣,所選用的詞就算是準確、生動的了。一旦找到了這樣的詞,事物的特點自然也就被凸現(xiàn)出來了?!?/p>
講到這兒,我們一定會從中悟出:動筆作文或寫后修改時,要做到用詞準確、生動,就要把功夫花在對意思相近的詞語的“比較、推敲、尋找、選擇”上。這個過程,就是錘煉詞語的過程。既然是“錘煉”,就不是一次能夠做到的,它需要一個反復多次地推敲、選擇的過程。要學會連續(xù)想到幾個意思相近的詞語,然后通過反復地推敲、比較,最后從中選擇出一個最符合事實,最能恰當?shù)胤从晨陀^事物特點,最能貼切地表達自己心里感受,最能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詞語。這樣,就能把語言寫得既準確、又生動了。
大家讀讀下面這段話,想想文中哪些詞語運用得不夠準確、妥當,如何改正:
我從同學那里要來幾條小蠶,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高興地急忙向家里走去。我一到家,就急不可待地摸出一個紙盒,把心愛的蠶寶寶放了進去,然后來到路邊的小桑樹旁,扯了一把桑葉給它們吃。
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寫“我”對蠶兒的喜歡。因此,“拿”應換成“捧”,這樣更能突出“我”對小蠶的喜愛,也和“小心翼翼”相照應;“高興地急忙”應改成“興沖沖”,這樣文字簡練了,而且既強調了迅速,也包含了高興的意思;“摸出”應改成“找出”,這樣可以更好地說明“我”對蠶兒的喜歡——就是一個紙盒,也要仔細去準備;“扯”應改成“采”,這樣就把“我”喜愛小蠶、認真挑選桑葉的意思表達出來了。
大家再讀讀下面這段話,體會一下哪些詞語運用得準確、生動:
每當天空漸漸地撩去那黑色的面紗時,東方便飄起了一朵朵紅色的云霞。隨著紅霞的出現(xiàn),太陽慢慢地、慢慢地透過云霞,露出了早已漲得通紅的臉龐,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張望著大地。
這段景色描寫很美,飽含著作者濃濃的喜悅之情。描寫中,作者特別注意錘煉詞語,如“撩”、“飄”等字詞用得就十分準確、生動,既貼切地表現(xiàn)了天空漸亮的情景,含蓄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歡悅,又很新穎,給讀者留下更多的聯(lián)想。
最后,提醒同學們,要做到語言準確、生動,就必須要注意如下幾點:
1.思想上一定要重視。錘煉詞語這種基本功不是一兩天就能練好的。但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思想上重視,有練好的決心,再掌握一些錘煉語言的方法和技巧,就一定會形成這種能力。
2.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知識。一個人生活知識豐富,語言才會豐富。見聞狹隘的人,哪有可能掌握大量詞匯呢?腦子里對某種事物毫無所知,又怎能對它進行準確、生動地描繪呢?
中國當代作家秦牧曾舉例說:作品中常見有人寫“我聽到幾只不知道名字的鳥兒在歌唱”或者“院子里盡是沒有名字的雜草”這些句子,讓人感到很不舒服。要是你能夠知道那鳥兒是百靈、畫眉,還是黃鶯、繡眼兒,不是比你這樣寫法要具體得多嗎?那些草兒總不會沒有名字吧!它們也許是蟋蟀草、狗尾草、鬼針草、蒲公英,要是你能舉出幾樣,不是可以給人以較多的形象感受嗎?
3.要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收集詞語,積累詞匯。平時讀書、看報時,應當有意識地把好詞佳句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反復研讀,透徹理解詞語的意思和應用范圍。
4.要養(yǎng)成仔細檢查、善于修改的好習慣。一旦發(fā)現(xiàn)有用詞不當之處,就要馬上改正,還要想一想這個詞一般和什么詞互相搭配,在句子中處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從而掌握有詞的規(guī)律。
是啊,有了豐富的知識,才能有豐富的詞匯、語言。對動物、植物描繪是這樣,對任何事物的描繪,道理也是完全一樣的。
5.聯(lián)系實際,使所句子有新聞味、有人情味、有趣味、有充實味,避免缺乏真情實感,生硬拼湊,虛假編造,語言蒼白。
(作者單位:甘肅省漳縣武陽東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