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哲
(1.呂梁學(xué)院 歷史文化系,山西 離石 033001;2.蘭州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朱紹侯先生主編的十院?!吨袊糯贰方滩?,自1979年作為試用教材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正式出版,先后修訂6次,改版5次,至今30余年。 這部教材嘉惠學(xué)林,受到學(xué)者好評不斷,正如臧知非所說,“自1979年以來至2009年三十年間,出版的各種《中國古代史》教材不下50種。教材的分量或多或少,質(zhì)量有高有低,使用范圍或者限于編寫單位,或者僅僅在本校使用,有的僅僅曇花一現(xiàn),用做全國高校教材者長期使用的只有少數(shù)幾種,而自1979年以來一直作為高校歷史系本科教材使用的則只有朱紹侯先生主編的十院校本《中國古代史》?!盵1]7筆者也是這部教材的使用者與受益者,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有不足之處,遂筆而記之。茲將2010年第5版十院校本《中國古代史》中存在的問題按頁碼順序列出,并請同行指正,以期推動十院校本《中國古代史》的更新與完善。
(一)上冊
2.上冊第294頁“成帝時曾大罷郡國侯神方士使者所祠祀的神廟475所?!辈椤稘h書》“是歲衡、譚復(fù)條奏:‘長安廚官縣官給祠郡國候神方士使者所祠,凡六百八十三所,其二百八所應(yīng)禮,及疑無明文,可奉祠如故。其余四百七十五所不應(yīng)禮,或復(fù)重,請皆罷?!盵2]1257故“侯神”中“侯”字應(yīng)為“候”。
3.上冊第345頁“東路軍由王玄漠率領(lǐng),也渡過了黃河,圍攻滑臺(今河南滑縣),但他軍紀敗壞,又虐待部下,大失人心,最后失利,被迫撤退?!睋?jù)沈約《宋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卷5第99頁“秋七月庚午,遣寧朔將軍王玄謨北伐。”《南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卷2第52頁“秋七月庚午,遣寧朔將軍王玄謨拒魏?!彼抉R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1年版)卷125第3946頁“秋,七月,庚午,詔曰:‘……可遣寧朔將軍王玄謨帥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鎮(zhèn)軍咨議參軍申坦水軍入河……’”。俱證“王玄漠”應(yīng)為“王玄謨”。
4.上冊第371頁“535年,宇文泰立元寶矩為帝(文帝),都長安,史稱西魏(535-557)?!辈椤吨軙份d“閏十二月,魏孝武帝崩。太祖與群公定策,尊立魏南陽王寶炬為嗣,是為文皇帝?!盵3]13故“元寶矩”應(yīng)為“元寶炬”。
5.上冊第373頁“先洗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據(jù)《周書》載,“先治心”[3]382。 故“先洗心”為“先治心”。
6.上冊第376頁“546年,突厥可門可汗擊潰高車,把高車5萬多落并入突厥汗國統(tǒng)治之下,從此高車又成為突厥的附屬國家。”查史書突厥無可門可汗。據(jù)《周書》卷50《突厥傳》載,“時鐵勒將伐茹茹,土門率所部邀擊,破之,盡降其眾五萬余落?!盵3]908故“可門可汗”應(yīng)為“土門可汗”。
7.上冊第389頁“起自耕農(nóng),終于醯醢(xī hǎi,希海,即醬醋),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查《王力古漢語字典》“醯”字為“醋”[4]1501;“醢”為“肉醬”[4]1498。故應(yīng)為“醯醢(xī hǎi,希海,即醋醬)”。
8.上冊第391頁“三月三,又名修褉節(jié),上巳節(jié)?!薄把€”字從衣旁,讀“xiè”[5]335,“襦也”[5]1120,與祭祀無關(guān)。查《王力古漢語字典》“禊”字讀“xì”[4]834,解釋為“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在水濱興行祓除不祥的祭祀。”故“褉”應(yīng)為“禊”。
9.上冊第393頁“據(jù)《日本書紀》卷一四記載,日本應(yīng)神天皇十六年(285年),百濟人王仁帶《論語》10卷,《千字文》1卷去日本,日本開始采用中國文字?!辈榇耸螺d于《日本書紀》卷十《應(yīng)神天皇》“十六年春二月,王仁來之,則太子蒐道稚即子師之,司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達,故所謂王仁者是書首等之始祖也”[6]103?!度毡緯o》卷十沒記載王仁帶《論語》10卷與《千字文》1卷,而《古事記》中卷應(yīng)神天皇條第五則《吉野國主之歌和百濟》對此有記載“按照命令貢上來的人,名叫和邇吉師,隨同這個人一起貢上《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共十一卷。和邇吉師是文首等的祖先”[7]128, 按:和邇吉師即《日本書紀》王仁。故“《日本書紀》卷一四”為“《日本書紀》卷十”,再加上《古事記》的記載才是教材文中表達的內(nèi)容。
10.上冊第407頁“冀州刺史趙煚(jǐng,憬),為了推行新度量衡制度,‘為銅斗鐵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上聞而嘉焉,頒告天下,以為常法?!?。”查閱字典“煚”字讀“jiǒng”[8]2209。
11.上冊第408頁“據(jù)《通典》記載,北周定元三年(581年),隋奪取北周政權(quán)時,僅有3 599 604戶?!睋?jù)《資治通鑒》載,581年正月“周改元大定”[9]5535,無定元年號?!锻ǖ洹份d“后周靜帝末授禪隋,有戶三百五十九萬九千六百四”[10]73。故“定元三年”應(yīng)為“大定元年”。
12.上冊第423頁“孟海公占據(jù)周橋(今山東定陶)趙義”中“趙”字應(yīng)為“起”。
13.上冊第459頁“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至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并注引《舊唐書》卷一二0《郭子儀傳》。查原文為“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jīng)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11]3457。“至于相土”中“至”字,原文為“經(jīng)”,故改為“經(jīng)于相土”。
14.上冊第473頁“饒州浮梁在文宗太和年間,‘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余萬貫’,是最大的茶葉產(chǎn)地?!辈牧系淖⒁?,“《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饒州浮梁縣》?!薄对涂たh圖志》為唐朝李吉甫(758-814)所著。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該書成于“元和八年”即813年。元和(806-820)為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太和(827-835)為唐文宗李昂的年號。由此可知,“文宗太和”應(yīng)改為“憲宗元和”。
15.上冊第485頁“咸通九年(868),其女同昌公主出嫁,懿宗‘傾宮中珍玩以為資送,賜第廣化里,窗戶皆飾以雜寶,井欄,藥臼、槽匱亦以金銀為之,編金縷以為箕筐,賜錢五百萬緡,他物稱是?!睋?jù)《資治通鑒》卷251載此事為咸通十年(869)正月丁卯[9]8261。故“咸通九年(868年)”改為“咸通十年(869年)”。
16.上冊第488頁“乾符元年(875年)底,濮州(今河南范縣南)人王仙芝領(lǐng)導(dǎo)幾千民眾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揭竿起義?!卑辞隇?74年,乾符二年為875年。據(jù)《資治通鑒》載:“是歲,濮州人王仙芝始聚眾數(shù)千,起于長垣?!盵9]8296故王仙芝于乾符元年(874年)起義。
17.上冊第494頁“天祐元年(905年),朱全忠派人殺死宰相崔胤等,逼昭宗遷都洛陽。”按天祐元年為904年。據(jù)《資治通鑒》卷264載:天祐元年正月“戊申,朱全忠密令宿衛(wèi)都指揮使朱友諒以兵圍崔胤第,殺胤及鄭元規(guī)、陳班并胤所親厚者數(shù)人”[9]8744;同年四月逼昭宗遷都洛陽[9]8749-50。故天祐元年為904年。
18.上冊第494頁“同年八月,又殺昭宗,立其第九子年僅13的李柷(chù,怵)為傀儡皇帝?!睋?jù)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1年版)卷265,第8755頁“柷,昌六翻”。根據(jù)古漢語“平送仄不送”的原則,應(yīng)讀zhù?;蛞娦鞆?fù)等編《古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1頁,讀zhù;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473頁,讀zhù。故“柷(chù,怵)”應(yīng)為李柷(zhù,祝)。
(二)下冊
1.下冊第86頁“當年九月,為押送官鄭虎拉殺于貶途中?!睋?jù)《宋史·賈似道傳》載“有縣尉鄭虎臣欣然請行……八月,似道至漳州木綿庵……拉殺之?!盵12]13787故應(yīng)改“鄭虎”為“鄭虎臣”。
2.下冊第124頁“鐵木真偷襲王罕于折折卻運都山(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南),經(jīng)三天三夜激戰(zhàn),擊潰王罕主力,王罕逃入乃蠻,被殺,其子桑昆至曲先(今新疆庫車)亦被殺。”據(jù)《元史》載“及至,即以二使為向?qū)?,令軍士銜枚夜趨折折運都山,出其不意,襲汪罕,敗之。盡降克烈部眾。”[13]11故應(yīng)改“折折卻運都山”為“折折運都山”。
3.下冊第129頁“1235年,窩闊臺在和林召開忽里勒臺大會決議遠征歐洲欽察、斡羅斯等未服諸國,命各支宗室均以長子、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也以長子從征,以術(shù)赤長子拔都為帥,實際主將是速不臺,窩闊臺長子貴由、孫子海都,拖雷長子蒙哥等均隨軍出征,軍隊人數(shù)約15萬,史稱‘長子出征’。”按術(shù)赤長子為斡兒答,次子為拔都。據(jù)拉施特《史集》(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版)第二卷第114頁載“第一個兒子斡兒答,第二個兒子拔都,第三個兒子別兒哥,第四個兒子別兒哥徹兒,第五個兒子昔班,第六個兒子唐兀惕,第七個兒子不哇勒,第八個兒子赤老渾,第九個兒子升豁兒,第十個兒子沉白,第十一個兒子馬合謀,第十二個兒子兀都兒,第十三個兒子禿花-帖木兒,第十四個兒子升古木。”第115頁載“術(shù)赤汗的第一個兒子斡兒答,由他的正妻弘吉剌惕撒兒塔黑所生。在父親生前和死后,他都極受尊重。雖然術(shù)赤的繼位者為第二個兒子拔都,但蒙哥合罕在他決定和決議時寫上名字的詔中,把斡兒答的名字放在前面。斡兒答是同意拔都繼位的,并且正是他讓拔都登上了父親之位。他掌管術(shù)赤汗的軍隊的一半,另一半由拔都掌管?!惫式滩闹小靶g(shù)赤長子拔都”,表述有誤。
4.下冊第129頁“1246年夏,乃馬真氏召開忽里勒臺,推舉其長子貴由為合汗(定宗)。但貴由繼汗位不到三年就死了,由海迷失皇后稱制,欲立其子失烈門。”據(jù)拉施特《史集》(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版)第二卷《記窩闊臺的子孫》第7-28頁載:貴由生三子,即忽察-斡忽勒、腦忽、禾忽,其前兩子為海迷失所生;并載有失烈門為闊出之子。故失烈門不是海迷失之子,教材表述有誤。
5.下冊第176頁“明代以前,主要有薩斯迦(俗稱花教)、噶舉(白教)、噶當、寧瑪(紅教)、嗇解、覺宇、覺囊、布頓(又稱夏魯)、格魯(黃教)等派,各派還各有小的宗派。”宗喀巴(1357-1419年)是格魯派的創(chuàng)立者,“一般認為1409年為格魯創(chuàng)立之年。”[14]285由下冊第236頁亦可知格魯派創(chuàng)立于明初,“明初,青海湟中藏族僧侶宗喀巴(羅桑扎巴)在西藏創(chuàng)立格魯派。這一新教派的僧侶要戴黃帽,俗稱黃教?!惫式滩闹小案耵?黃教)”應(yīng)刪去。
6.下冊第177頁“除了江南張?zhí)鞄煹障嫡唤?符篆派)外,在北方活動的主要是金熙宗(1135~1140年在位)天眷年間(1138~1140年)道士肖抱珍創(chuàng)立的太一、金初劉德仁所創(chuàng)大道(蒙哥時改名真大)、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所創(chuàng)全真、舊道教(丹鼎派)及渾元教等?!卑唇鹞踝谠谖粸?135年至1149年,故應(yīng)改為“金熙宗(1135~1149年在位)”。
7.下冊第233頁“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達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為四十余個獨立的領(lǐng)地,其中以土默特部領(lǐng)主俺答汗最為強大?!睋?jù)王鐘翰《中國民族史》和珠榮嘎《阿勒坦汗》載,達延汗卒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位時間為1480-1517年[15]621-622。故“嘉靖二十二年(1543)”應(yīng)改為“正德十二年(1517年)”。
8.下冊第286頁“萬歷二十九年(1610年),他獲得了進京謁見神宗的機會,獻上自鳴鐘等禮物,神宗同意他留在北京?!卑慈f歷二十九年為1601年,1610年為萬歷三十八年?!睹魇贰ひ獯罄麃唫鳌份d“其始生漢哀帝元壽二年庚申,閱一千五百八十一年至萬歷九年,利瑪竇始泛海九萬里,抵廣州之香山澳,其教遂始沾染中土。至二十九年入京師,中官馬堂以其方物進獻,自稱大西洋人?!盵16]8459可知此事發(fā)生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
(一)上冊
1.上冊第441-442頁“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在魏知古、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發(fā)制人,率禁軍殺死太平公主門下宰相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人,太平公主亦被賜死于家。不久,睿宗將帝位傳給李隆基。李隆基繼位后,改元開元,是為唐玄宗,亦稱唐明皇?!睋?jù)《資治通鑒》可知,李隆基在先天元年(712)八月即位,而非在處死太平公主后即位。此處教材表述欠妥。
2.上冊第479頁“回紇詩人坎曼爾在其詩中說;‘古來漢人為吾師’,反映了回紇人民與漢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此材料為偽材料,學(xué)界已經(jīng)考證清楚,參見楊鐮《<坎曼爾詩簽>辨?zhèn)巍?《文學(xué)評論》1991年第3期),魯嘉《一樁蒙蔽了史學(xué)大師的作偽事件――<坎曼爾詩簽>現(xiàn)形始末》(《博覽群書》1993年第7期)。
(二)下冊
1.下冊第198頁“每王食糧萬石,轄軍三護衛(wèi),有兵16 000人?!睋?jù)《明史·諸王傳》載,“護衛(wèi)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16]3557,可知每王擁兵數(shù)量不是16 000人,故筆者認為這一數(shù)字欠妥。
2.下冊第243頁“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底到八月,后金武英郡王阿濟格等受命入邊后,對北京周圍的順天府、保定府的一些州、縣發(fā)動速攻,共克12城,俘擄人畜近18萬。”據(jù)《清史稿·太宗本紀二》載“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圣皇帝,受朝賀?!盵17]55國號已改,而文中仍用“后金”,實為不妥。
除上述問題外,筆者還發(fā)現(xiàn)教材中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況。如上冊第371頁“高歡自稱勃海蓚縣(今河北吳橋)人”與第423頁“蓨縣(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同一地名不一致,應(yīng)改“蓚縣”為“蓨縣”。再如上冊第371頁“接著,他進兵洛陽,殺節(jié)閔帝,立元脩為傀儡皇帝(孝武帝)”中“元脩”與第396頁“楊堅父親楊忠,是獨孤信的部下,隨魏孝武帝元修入關(guān),幫助宇文泰建立政權(quán)”中“元修”不一致,應(yīng)統(tǒng)一為簡化字“修”。
[1]臧知非.回歸本然:朱紹侯先生對中國古代史教材的思考與實踐[J].史學(xué)月刊,2011(11).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令狐德棻.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
[4]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K].北京:中華書局,2000.
[5]中華書局編輯部.康熙字典(檢索本)[K].北京:中華書局,2010.
[6]舍人親王.日本書紀[G]∥日本漢文史籍叢刊(第二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14.
[7]安有侶.古事記[M].鄒有恒,呂元明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
[8]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K].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5.
[9]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0]杜佑.通典[G]∥文淵閣四庫全書603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3]宋濂.元史[M].中華書局,1976.
[14]陳慶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5]王鐘翰.中國民族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4.
[16]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7]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