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左凱文 張馳
在今天南京江寧上坊社區(qū)黃龍山西麓,郁郁蔥蔥的樹木之下,隱藏著一座千年古剎,這就是天寧寺遺址。天寧寺歷史悠久,自宋代建寺以來,經(jīng)歷過多次毀壞與重建。明清時期常有文人墨客來此游覽,他們所作的詩詞散文,使寺廟附近的流水與冬日的梅花兩處美景聞名于世。
據(jù)《金陵梵剎志》及《萬歷上元縣志》記載,江寧天寧寺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后遭毀壞。天寧寺寺名的由來已不可考,但根據(jù)字面含義,可推測其有向上天祈求風調(diào)雨順,以保國泰民安之意。
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天寧寺得到重建,成為中剎東山翼善寺所領的眾小剎之一,后來又毀于火災?!督鹆觇髣x志》記載了天寧寺在失火后僧舍的保存狀況及寺廟田產(chǎn)的規(guī)模:
“國朝正統(tǒng)年間重建,復毀。今僅存僧舍數(shù)椽。”天寧寺基址五畝,寺內(nèi)有山門三楹、僧院三房,佛殿僅存基址,另有公產(chǎn)田、山塘五十四畝一分。
當時天寧寺仍有僧舍可供僧人居住,同時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田產(chǎn),可以種植作物以應付寺院的各項開支,維持其正常運轉(zhuǎn),因此,天寧寺也得以延續(xù)到晚清時期。
1940年,僧人慧海(俗名林海山)在上坊創(chuàng)辦居士林,率眾徒化緣集資重建天寧寺,以恢復佛事?!拔母铩逼陂g,天寧寺再次遭到破壞。1974年,湯山林場長山工區(qū)將天寧寺建筑全部拆建為林場工房。1996年,當?shù)卮迕裨谔鞂幩逻z址上建造了一幢小屋,以供附近信徒前來奉祀。
在我國,以“天寧寺”命名的寺廟多達數(shù)十座,江蘇省內(nèi)就有常州天寧寺、揚州天寧禪寺和南通天寧寺。江寧天寧寺在規(guī)模和影響上雖遠不如這幾座寺廟,但直到晚清時期,這里仍常有高僧主持佛事活動。
“開山傳臨濟第三十二世古田元和尚塔”銘
“傳第三十三世萬壽月樵柯和尚塔”銘
“傳臨濟第三十四世天寧霈菴澍和尚塔”銘
石龜趺
倒塌的墓塔,暴露的地宮
在天寧寺附屬的塔林中,目前發(fā)現(xiàn)三塊塔銘和一塊墓碑。在天寧寺遺址放生池附近,大致由北向南依次分布著四組墓塔,其中有三塊塔身構件刻有銘文,分別是:“開山傳臨濟第三十二世古田元和尚塔”、“傳第三十三世萬壽月樵柯和尚塔”和“傳臨濟第三十四世天寧霈菴澍和尚塔”。
在天寧寺遺址東北側(cè)有一座已倒塌的墓塔,主塔下暴露出地宮。地宮附近有許多石塔構件。地宮北側(cè)發(fā)現(xiàn)有一座石龜趺和一塊僧人墓碑。石龜趺靠近炸藥倉庫東南側(cè)圍墻,龜殼紋路清晰。墓碑文字清晰,內(nèi)容為:“承恩天寧西山堂上第四十九世、皇清敕授修職郎、特授江寧府正都綱司、先師上守下性徹公老和尚之墓。大清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吉日,孝徒證清敬志?!弊笥覂蓚?cè)聯(lián)文為:“授都綱領七屬,照法度而善化;卸塵眾歸不二,遵佛律以清修?!蹦贡虏繑嗔烟幣c龜趺背部斷裂處相吻合,說明墓碑原置于龜趺碑座之上。
徹公老和尚墓碑
這些塔銘和墓碑記錄了古田元和尚、月樵柯和尚、霈菴澍和尚,以及徹公老和尚四位高僧的世代與法號。
古田元和尚為明末清初高僧道忞的弟子。道忞(1569~1674),曾受到過順治皇帝的接見,并云游中原各寺,為理順中原佛教與新王朝的關系做了大量工作?!墩绰约分杏涊d了道忞與古田元的一次問答:
金陵天寧古田元禪師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師(道忞)曰:“秋禪鳴翠柳?!?/p>
這里的“金陵天寧”應當就是現(xiàn)在的江寧天寧寺,可見塔銘上的“古田元和尚”與史料中記載的“古田元禪師”確為一人。依據(jù)道忞和尚活動的時間分析,古田元和尚大致生活在清朝順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時代。
塔銘上的“第三十三世萬壽月樵柯和尚”,《明清佛教史研究序說》中記載了相關資料,月樵柯和尚曾出住過維揚(今揚州)的萬壽寺,其師為古田元和尚。月樵柯和尚的具體生卒時間亦不可考,推測生活在清康熙時代。
“傳臨濟第三十四世天寧霈菴澍和尚”的資料我們尚未查到。不過依照其世代分析,很可能是月樵柯和尚的弟子,應當生活在清“康雍乾盛世”時期。
依據(jù)碑文的記載,可知“徹公老和尚”為西山堂第四十九世,擔任過承恩寺和天寧寺的住持,并曾任江寧府正都綱一職?!岸季V”由政府任命,為一地方管理佛教事宜的要職??梢姀毓虾蜕袘撌钱敃r南京地區(qū)佛教界的領袖人物。墓碑的信息非如往常鐫刻于塔身之上,而是在塔前刻石立碑,更反映出他地位之高。
據(jù)《中華佛教人物大辭典》記載,在清代,有名俗姓葉,字豁庵,法號廣徹的江西彭澤僧人,曾主持過江寧天寧寺。我們認為“廣徹和尚”很可能就是“徹公老和尚”。結(jié)合碑文與文獻資料,廣徹和尚生活在晚清,年輕時曾游歷名山大剎,遍參高僧大德。最終圓寂于天寧寺。史料記載廣徹和尚擅長寫詩,但流傳下來的并不多,茲錄一首于下:
宿山寺步壁間韻
獨宿云堂一磬深,空山蓮漏滴沉沉。
月臨紺殿浮松氣,風動金鈴落梵音。
永夜禪燈懸客夢,高秋旅雁動鄉(xiāng)心。
虛窗漸覺晨光滿,惆悵行歌別舊林。
此詩抒發(fā)了廣徹和尚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自己到處漂泊、四海為家的云游生活感到惆悵。這從側(cè)面證明了廣徹和尚確實曾有遍游名剎古寺、遍訪高僧名士的經(jīng)歷。
《晚晴簃詩匯》記載廣徹“主江都天寧寺”,廣徹和尚云游期間可能曾出住過江都天寧寺(今揚州天寧寺),也有可能是著書者將江都天寧寺與江寧天寧寺混淆所致。
明清時期,不少文人墨客來到天寧寺游覽小住,留下了一些描寫天寧寺及其周邊環(huán)境的詩詞散文。通過這些詩文,可以一窺當時天寧寺的環(huán)境與周邊秀麗的風光。
明人顧璨寫作于正德十二年(1517)的《天寧寺游記略》是目前已知最早描寫天寧寺的文章。這篇游記記錄了當時天寧寺的交通狀況與周圍環(huán)境。
正德丁丑春三月九日,予兄東橋先生赴臺州,李飲虹、王南原、羅半窗諸君,偕予出餞于祈澤寺。寺在高橋門外十里,有龍泉古木之勝。酒數(shù)行,東橋別去,予與諸君共宿祈澤。舊聞鄰寺號天寧者,境絕幽夐。次早邀諸游,詢祈澤僧,多詒以道遠且險,不可至。予意良阻,王、羅二君銳意欲行,遂從僧借小童導騎,緣寺前徑登山,歷墟墓數(shù)處,即平野曠然,兩傍皆童山環(huán)抱??v轡行里余,見山盡處如門闕狀。闕外諸山,濃淡晦明如畫,方愛玩未已,覺山腹間隱隱有樓閣在空際,到即寺也。眾皆大喜,棄馬振衣,緣石徑而登,徑且半,聞陂陁下灌莽中有聲,洶洶如雷奔風怒。予謂諸君:“此當有異泉?!蹦饲踩僳欅E之。徐步入寺,寺僧多出乞食,獨老僧惠禧者見客至,似喜,延入室,焚香供茗甚肅。室亦雅潔,不類荒山。小憩,復出寺。先所遣人來報,山下果得泉,但荒翳不可入。予奮然先行道諸君,藤稍竹刺時掛冠袂,輒絕之以去。稍下,見泉珠零玉散,飛落石澗中,可十數(shù)處,不知所從來,亦莫能極其所止。澗闊尺余,兩傍及底皆山石,自然所成,玲瓏嶺岈,清泉如空碧下漬。予喜,呼酒飲,諸君擇泉流平緩處,列坐泛觴,各飲滿數(shù)觥而出?;厝肷桨?,得泉脈樹間,乃平地涌出,不甚彌溢,不知何源流衍之廣乃爾?既登,復觴寺外石上數(shù)行,乃上馬歸。
從這篇游記中,可知當時天寧寺位于“道遠且險”的郊外,周圍有群山環(huán)抱。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寺內(nèi)佛殿失火被毀,寺內(nèi)環(huán)境定然不如附近的祈澤寺等寺廟。因此來天寧寺的香客不多,寺廟香火不旺,致使“寺僧多出乞食”,寺中只有老僧惠禧等人留守,顯出一片蕭條的景象?!督鹆觇髣x志》亦稱當時天寧寺“僅僧舍數(shù)椽”,坐落在“山林幽迥,野泉散落,人跡鮮至”之處。從王韋的《游天寧寺》一詩也可見當時通往寺廟道路的艱險與寺廟的破敗蕭條:
問年看井干,結(jié)夏閉山門。路夾雙峰起,泉流百道喧。
葡萄纏廢棟,蛺蝶舞荒園。窈窕堪棲隱,逢人未可言。
然而在明人丘吉的眼中,交通不便、與世隔絕的天寧寺卻別有一番意境,那里于他是遠離塵世、修禪打坐的絕佳去處。他曾往寺內(nèi)小住,并撰寫過《寄館天寧寺》(二首)。
其一
寶樹林中避世情,琴囊長掛白云層。
蒲團學得枯禪坐,合作東軒長老稱。
其二
茶爐吹斷鬢絲煙,借得禪林看鶴眠。
不道秋風何處起,一堆黃葉寺門前。
“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碧鞂幩挛挥谏钌街?,人跡鮮至,顧璨卻在其周邊發(fā)現(xiàn)了“異泉”,并在其游記中詳細記錄了從天寧寺到泉水邊的路況及“異泉”的景色:從天寧寺到泉水之間的道路已長滿樹木,穿過時樹枝常常會掛住帽子。泉水飛落石澗,激起的水珠如珍珠如碧玉,泉水不知是從何處來,亦不知流往何處。
后來,天寧寺周邊的“異泉”被明代著名學者盛時泰命名為“天寧寺流水”,并譽為“金陵十景”之一。如今,“天寧寺流水”已經(jīng)因環(huán)境變化而消失,但在寺廟附近仍可尋見流水遺跡。
天寧寺遺址內(nèi)的近代建筑
天寧寺冬日的梅花亦是一處美景。清代僧人原濟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在雪后前往江寧青龍山、天印山等處探梅作畫,作有《青龍山古天寧寺梅花》一詩。
原濟,字石濤,平生工畫,擅長山水與花卉,與弘仁、髡殘、八大山人并稱“清初四僧”。又工書、詩、印及園林疊石。通過其《青龍山古天寧寺梅花》一詩,我們可以想象冬日天寧寺琦麗的景象:
青龍山古天寧寺梅花
銅枝鐵干非常見,玉蒂冰條蜀錦囊。
何事鏤心千仞放,化為龍骨一溪長。
軒轅鼎廢余丹社,古佛光生只聽香。
日暮上方云氣薄,繞空浮翠碧波茫。
2017年3月29日和7月30日,奉南京師范大學王志高教授之命,我們先后前往天寧寺遺址進行調(diào)查。遺址位于今天上坊四道堰水庫東南部山坳、化工廠炸藥倉庫東南側(cè)圍墻后,地面遺存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天寧寺歷史建筑遺跡,一是附屬塔林遺址。
以天寧寺現(xiàn)代建筑為中心,由南向北依次有石柱礎、石砌平臺、水井等遺跡。
遺址中有一幢坐南朝北的小屋,由五間房屋組成,呈“凹”字形排列,1996年由當?shù)卮迕衿鸾?。南屋為佛殿,里面供奉有佛教、道教人物畫像。佛殿東側(cè)的兩間房屋為僧人的廚房和雜物室。佛殿西側(cè)兩間房屋,為僧人的宿舍。西側(cè)房屋東北方有一處水泥制成的亭臺狀香爐。
在小屋北側(cè)臺基下東西對稱分布著2座方形石柱礎,兩者相距約3米。東側(cè)柱礎保存良好,四邊飾蓮花紋。制作年代不詳。
在小屋的東北方有一石砌矩形臺基。長約22米,寬約17米,高約1米。其功用及年代不詳。在石砌臺基的北側(cè)有一口水井,平面呈七邊形,內(nèi)壁用石塊壘砌而成,井內(nèi)水質(zhì)清澈,建造年代不詳。
在小屋的東側(cè)保存著一方放生池,保存完整,池內(nèi)目前仍有積水。
塔林遺址分布于天寧寺遺址的東部和南部。墓塔為石制,由塔座、塔身和塔頂三部分構成。塔身上刻有塔主的世代、法號等信息。墓塔下是存放僧人遺物的地宮。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共有七組九座僧人墓塔。每組墓塔大致位于一個弧形土壟內(nèi),由一座主塔和多座副塔構成,主塔當屬地位較高的僧人所有,副塔圍繞主塔,應屬與主塔塔主關系密切的僧人所有。
除前文的幾組墓塔外,在天寧寺遺址南部的石塔周圍散落有不少石塔構件,但未發(fā)現(xiàn)銘文,其修建年代無法判斷。
江寧天寧寺及附屬塔林遺址,具有比較重要的研究價值,但保護現(xiàn)狀令人擔憂,為此我們建議,盡快將天寧寺遺址及附屬塔林列為江寧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加強對遺址的保護;現(xiàn)場一些小型墓塔構件應盡快移入博物館,體積較大、無法移動的墓塔構件,則應因地制宜,妥善保護;同時,目前所見墓塔雖遭不同程度的破壞,但構件基本散見周邊,建議對基本完整的幾座墓塔進行修復,既表達對古代高僧的尊重,又可供游人瞻仰。
(作者均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文博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