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萊明
我們就是語言的追捕者和收集者
四川 萊明
盡管有人會說,在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應該是詩人,他/她對生活或多或少有種詩意的態(tài)度與追求,某個時刻在心中也會有對事物的詩性感觸與理解;但我想我們談論的嚴肅的詩作必將是落到文字層面上的字句組合,它是工具、載體也好,還是說它本身就是某種詩意的存在也罷,事實是我們談論詩時總是繞不過語言這個層面,或者說它所對應的就是“怎么寫”這個問題。我將“語言”視為一個詩歌寫作者應該具有的最根本的能力,它應該有區(qū)別于我們?nèi)粘=涣鞯恼Z言形式,它的特質應該源于自我經(jīng)驗的獨特發(fā)聲,有詩歌寫作者自己的呼吸節(jié)奏與情感邏輯。一個詩人的敏感來源于他/她對字句的選擇與把握,在將所聽、所見、所思轉化成語言的時候應賦予某種形式與節(jié)奏,且不失其準確性。不妨換句話說,要想對一個東西理解,首先要在語言上抓住它。
復雜化、陌生化、修辭和比喻,顯然是詩歌寫作技巧上的某些方面,盡管這也成了批評家們和讀者們指責的原因,但我認為這在詩歌精確表達、詩歌不斷精進和拓寬語言邊界的目的上,是種行之有效的努力,是在離開“柏拉圖的洞穴”。試想一下,如果世界上每一種狀態(tài)都有與之對應的詞語與表達,我們就能盡可能地消除理解的誤區(qū),快速準確地呈現(xiàn),對意義抵達得更接近。那反過來說,精確地修辭和比喻是不是就是在做這種努力呢?我們掌握更多的、不同的語言方式是不是就是更好地理解了這個世界?對于一個詩人來說,語言就是一個巨大的力場,像是一個巨大的圓,詩人就在圓的環(huán)形曲線上,在邊界上,在一個動態(tài)的相對距離中:看見那緊張的內(nèi)部,也看見無限的外部,在這里,在同時具有向心力與離心力的力量中——緊張地旅行。
這讓我想起一個關于詩邏輯的討論:詩歌中的想象邏輯與生活邏輯的關系。我認為詩歌不是對生活的模仿,不是對經(jīng)驗的完全再表現(xiàn),而應該是一種從有到無的延伸,就像在“巨大的圓”的邊界上移動,既在內(nèi)部,也在外部。如我的《慢詩》,我通過對“我們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剝橘子”這一現(xiàn)實現(xiàn)象展開聯(lián)想,在語言中重建空間,讓每一個人通過語言的大門進來,看見這幅畫面奇特的裝飾?!伴僮印本褪沁@個空間的中心,它用巨大的力量牽引著我們,讓我們在這個環(huán)境里緊張地旅行,每個詞就像那“危險的老碼頭”,我們短暫的造訪只為最后更好地回到現(xiàn)實中來。而在此,“慢詩”中的“慢”正是想做到在這樣旅途中“小心翼翼”,我試圖通過這種“小心翼翼”來降低語速,讓這樣的現(xiàn)實場景因著這想象空間的介入而被無限地增大與延長。這是超出生活本身的邏輯,而在語言中它自然是成立的。
維特根斯坦說:“想象一種語言,就是想象一種生活方式?!闭Z言不僅讓我們在未知的虛構場景里暢游,同時能輕易喚起我們整體的回憶。當我寫下“橘子”時,我想它代表的已經(jīng)不是我剛剛看見的那只橘子了?,F(xiàn)在,它是我們曾經(jīng)看見的、經(jīng)歷的,關于它的總和,在所有文學史中的“橘子”的總和,是所有遺落下來的關于它的再呈現(xiàn)。又一次,語言深深地把它和我們在這張巨網(wǎng)中緊密地連在一起。但詩人總是不安的,不會在這張固定的語言之網(wǎng)中一勞永逸地生存下去,他/她冒險的天性渴望新奇的東西,總希望把那些穩(wěn)固的線條割斷,去抓新事物。我們就是語言的追捕者和收集者。相信馬雁說的是對的:“發(fā)明詞語者,發(fā)明未來?!?/p>
附文:
詩劇三章
卡瓦菲斯,一九三三
濃縮的海,升起圓形之夜。亞歷山大,
日子正在向上坍塌,到碼頭、淺灘,燭火及船
波浪仿佛懸崖舉起你。
一個人在海上走。一道景色自此處生成。
(漸漸絢爛又漸漸滑入局部的寧靜。)
你想起如何從往日的事件中來到這里,
“七十歲是一座教堂,填滿魚類,礦石,微型島嶼?!?/p>
光線巧妙地將你們焊在一起,
取材來自海之倒影。
畢肖普,一九七九
整日睡在海面而海是我朋友的一塊腿骨。
現(xiàn)在,朋友離去,海穿上鞋子
抵達寄居蟹。抵達寄居蟹,寄居蟹。
漁網(wǎng)放棄了她,但快速地移動是必要的,
快速屬于剛剛回港的船只:
(卸下落日與桅桿,并用十月的海岸線為其編織花環(huán)。)看
傍晚的海霧已經(jīng)從我身上降臨——不會再有新鮮事了:伊麗莎白,“海水托起你一生的睡眠”。
辛波斯卡,二零一二
六點鐘已是另一種結局。
此時的我和你,更像是一對苦杏仁味的小行星。
花圃、屋頂、通往波蘭葬禮的卷曲路徑:
天空突然多出些云而不能游泳。
我們就平躺在地,像樹之面孔溶解在時間之鏡中。
……沉下去吧!沉下去。(落日剎住,
??吭谶b遠的克拉科夫和一天結束的地方,
那兒:光的降臨猶如神的進場。)
①亞歷山大,埃及海港城市及卡瓦菲斯的出生地,詩人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居住在此。
②出自穎川的《海上》。
③克拉科夫,波蘭南部城市。
作 者:
萊明,本名蔣萊明,蜀人,青年詩人,兼有詩歌翻譯,輯有詩集《慢花園》。作品見于各類文學刊物及選本。曾獲未名詩歌獎(2017)、光華詩歌獎(2015)等獎項。譯介有約翰·阿什貝利、馬克·斯特蘭德等詩人作品?,F(xiàn)居成都,博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