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麗
(西安理工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摘要:在研究生教育全面實行收費制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有限資助金,既能保障研究生教育公平性,又能提升研究生教育績效,從而切實發(fā)揮研究生資助金正面效應,避免或者減少其負面效應。這是當前高校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面臨一個難題。本文擬從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資助金的現狀分析入手,探尋其正面和負面效應的特點,從國家、高校、社會、個人等角度展開研究并提出相應建議策略。
關鍵詞: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資助金;效應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2-0071-02
自2014年秋季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進入全面收費階段,但是在實際辦學過程中,仍然是政府和學校投入為主,尤其是資助金來源更多地依賴于政府和學校,社會參與度較低,其中西部地方高校更為突出。這是因為,雖然近年來西部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速度較快,但整體經濟實力仍相對較弱,在教育投入上難以與東部地區(qū)高校相比,加上地區(qū)差異性,對于社會資金來源來說吸引力較小。另外,由于西部地方高校生源大多來自本省及附近省份,家庭經濟狀況一般或較為困難的學生比較多,因此,在資助金“大盤子”總量較小,學生數量多、需求較大的形勢下,西部地方高校在研究生資助金供需方面矛盾更加突出,也更為尖銳。所以在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的新形勢下,如何有效解決其中矛盾,引導資助金的正面效應,避免或減少負面效應,是當前較為迫切的現實問題。
一、研究生資助金來源與定位
從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教育部聯合下發(fā)的《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2013]19號)文件來看,我國目前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高校經費與社會捐助等資金共同參與的多元獎助政策體系。研究生資助金來源主要分為:國家層面——國家獎學金、學業(yè)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等;高校層面——校內獎學金、“三助”崗位津貼、校內減免學費、勤工儉學等;社會層面——企業(yè)獎學金、個人獎學金、社會捐助等。隨著國家投入加大、高校格外重視、社會積極關注,研究生資助工作跨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目前,研究生資助金的基本定位是:國家獎學金、學業(yè)獎學金、校級獎學金、企業(yè)獎學金、個人獎學金等各類獎學金,主要面向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研究生,突出獎優(yōu)功能,培養(yǎng)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的進取心和上進心,激勵其更加奮進研究。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校內學費減免、綠色通道、學費補償貸款代償等資助形式,主要面向家庭經濟困難的研究生,使其能夠上起學,在校的學習生活有基本保障,突出教育的公平性;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津貼、勤工儉學等形式資助,使研究生在提供自身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同時,不僅獲得相應的酬勞收入,同時也能學會課外知識和社會技能,尤其是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更是對社會的一種回饋和報答。
二、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資助金效應的現狀分析
2015年,我國在學研究生已達到230萬人,比2010年增長約20%;2014年授予博士、碩士學位66.9萬人,比2010年增長32%。由此可見,我國在校研究生和畢業(yè)生規(guī)模都有相當大幅度的增加,掌握和了解資助金的正面和負面效應,將是做好資助金科學發(fā)放和后期指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正面效應。在當前經濟格局中,西部經濟起步晚、底子薄,對教育的投入與東部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新形勢下的資助體系對西部地方高校顯得尤為重要——投入大、渠道多、效應廣。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保障了研究生基本生活,不因家庭困難交不起學費而退學。②加大對優(yōu)秀研究生的激勵,讓其可以安心學習研究,不因生活之苦而有后顧之憂。③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教學、科研、管理,注重經濟資助和育人成才相結合,切實發(fā)揮研究生作為高層次人才的參謀助手功能。④當前資助體系仍延續(xù)以政府投入為主、高校和社會投入為輔,各方參與到教育建設中來的模式,共同推進教育發(fā)展。這樣有利于讓每位家庭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共享社會主義改革紅利,感受制度優(yōu)越性和先進性,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營造和諧大家庭,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和社會長治久安、繁榮昌盛的局面。
2.負面效應。對于西部地方高校的研究生而言,由于當地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加之西部地方高校獲取資助金的來源主要來自國家、地方政府,個人和企業(yè)單位的捐助相對較少。這樣,在資助金量較小但需求缺口很大的形勢下,個別研究生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想法。通過走訪調研,結合部分學校和學院評選各類資助金操作流程,發(fā)現了一些不和諧、不盡如人意的負面效應。比如部分研究生易產生功利化思維,只顧眼前利益,為了獲取更多的資助金,不惜學術造假,增添獲獎砝碼,從而罔顧學術道德,舍棄了基本學生底線。這導致了部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院系之間人際關系緊張,為了資助名額的多少和資助金的高低,出現了惡性競爭,甚至出現了一種現象:“大家皆無,團結和氣;部分有之,分崩離析”。
三、對完善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資助金效應的思考與建議
目前在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的形勢下研究生資助金的正面與負面效應,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的兩面性,存在有其必然性,如何在資助金的設立和發(fā)放的過程中做到“趨利避害”,需要國家、高校、社會、個人各方努力,才能使資助金發(fā)揮應有的正面效應。因此,從不同角度提出幾點建議。
1.從國家角度出發(fā),加大投入,積極引導,共促發(fā)展。就目前我國資助體系而言,國家的投入仍占據著主導地位,是西部地方高校主要的資助渠道來源。因此,繼續(xù)加大投入是第一要務,也是貫徹落實國家在2016年上半年出臺了《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fā)[2016]37號)的具體舉措。其中明確指出要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擴大中西部學生公平接受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國家應通過降低稅收、免稅等手段,鼓勵社會企業(yè)和個人對高校家庭困難學生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在主流媒體上倡導社會關愛之心,營造良好氛圍,形成共識。此外,加強后期督查和評價機制,掌握資助信息,開展研究分析,不斷完善頂層設計預案,使國家宏觀調控更加科學合理。
2.從高校角度出發(fā),建章立制,獎懲結合,育人成才。高校作為資助金的具體實施主體,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各項資助規(guī)章制度,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切實做到規(guī)章制度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學性。其次,正確解讀各項資助政策是做好資助金發(fā)放的前提和保障,要吃透政策,領會精神,這樣才會減少誤解,達成共識。再次,高校應嚴格建立獎懲機制,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自身努力獲取資助金,對于弄虛作假、違反學術道德的,應給予懲治,使其對于資助金不僅要有感恩之心,也應有敬畏之心,真正實現有限的資助金發(fā)揮最大的效益。
3.從社會角度出發(fā),積極參與,關愛他人,和諧共建。目前在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的形勢下,對于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資助工作,國家、高校、社會等各方應積極關注,合力推進,才能使其在物質上即資助金總量上有所突破,才能惠及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對于社會的企業(yè)或個人來說,通過捐資助學善舉,不僅可以體現自身的一份關愛,同時也將贏得受資助的學生和學校的感恩,甚至會擴大企業(yè)的影響力。
4.從個人角度出發(fā),學會感恩,薪火相傳,反饋社會。對于受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管是國家、學校的資助金,還是社會、個人的捐助金,首先,都應學會珍惜,學會感恩,特別是對于來自社會的援助,更應定期通過電話、郵件等渠道給資助者介紹自己的一些近況,使其有種成就感。其次,要擺正心態(tài),接受監(jiān)督,講誠信,努力規(guī)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杜絕奢侈生活方式。最后,在完成學業(yè)走向工作崗位之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回饋母校,回饋社會,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資助金效應的研究是一項涉及經費投入、制度設計、各方參與、利益分配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的系統工程,也是研究生教育培養(yǎng)機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育人成才、提高質量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只有國家、高校、社會、個人各方形成共識,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發(fā)揮資助金的正面效應,實現新形勢下資助體系應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