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冕
生命哲學視域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審視
孫 冕
(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江蘇南京210031)
教學是一項人與人的對話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和靈魂的鏡子。生命哲學對生命的關注、提倡直覺、體驗、主張去模式化,尊重生命的自主性和獨特性,啟迪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有回歸生命的本真,滿足師生生命綿延發(fā)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走出困境,獲得無限的生機。
思想政治理論課;生命哲學;高職院校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盵1]136作為對高職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高職生的生命成長息息相關,提升高職生的生命境界、完善高職生的人格是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然追求。近年來,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效果,各高職院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實踐,這些改革舉措極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職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地位。以“生命”為內核的現代生命哲學有關生命沖動、綿延、體驗等思想,為我們理解教學的本質,在改進中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教學活動追求生命目的,最終達到什么結果,都將受到教學目標的指導和制約。教學目標的設定既要考慮教學主體的認識、能力、知識水平,也要考慮其興趣、注意、性格、感情、意志等。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是一個多維度的、不同層級的體系。從根本目標上看,高職思想政治理課就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培養(yǎng)學生成為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從課程內容上看,高職院校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又各有側重。比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的三維目標是:第一,知識目標即引導學生完善三種認識即認識自我、認識職業(yè)、認識社會;第二,能力目標即引導學生掌握四種技能即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第三,素質目標即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偏重外在的認知性目標,非認知目標被擱淺。教學中,教師關注知識的傳遞,忙于知識的記憶與注解,思想政治教育課上成了知識傳授課,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視學生為毫無思想的純理論的接受者而不是鮮活的生命體,竭力地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教學變成了有關概念、原則、規(guī)范的講解,忽視了思政課主要育人功能,遺忘了知識教育的意義價值,外在目標取代了生命的終極目標。學生被動地聽、記,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缺少了生命的靈動和生機。其結果,學生記住了書本知識,但品德修養(yǎng)并未因此提高。正如一位高職院校校長所質疑那樣,道德修養(yǎng)考試為優(yōu)秀的學生,怎么考試還會作弊?反思這一現象,一方面關乎成績的評定標準,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的教學目標認知化。教學不僅關乎學生的成長成才,而且關系到學生能否維護一個自由、理性的人的正常生活。如果教學不是崇尚尋求“真是”而是迷信于“確定性”的書本;不是崇尚自由而是一味順從;不是崇尚質疑而是被動接受,師生被一種知識復制的教學文化所主宰,課堂教學將變成規(guī)訓的兵營。
生命哲學認為,生命是一種永動不息的沖動,是一種“綿延”,人們的個性是不斷生成、成長和成熟的,既按一定規(guī)律成長著,又有著不同的個性差異,都有自身的感覺、思考和情感,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統(tǒng)一體。生命需要是生命主體從事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喚醒生命、釋放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獲取知識是為學生成長成人服務的。教學目標認知化,將教學簡化為知識的傳遞,忽略教學主體的生命需要,這種單純以書本知識為本位的課堂教學,壓制了個體經驗的合法表達空間,是對生命極大地異化與分解。學生掌握了大量的專業(yè)知識,熟悉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技巧,發(fā)展了認知能力,卻領悟到不到生命的意義,最終培養(yǎng)的只是一個單向度的人,正如有的學者所言,“我們的教育與生命的意義割裂,培育的是無根的生命[2]66”。
反對將教學目標認知化,本義并非輕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相反,教學活動的關鍵是如何建立知識與人的聯系,探究知識的意義性價值,使學生明白知識學習對自身生命活動的價值。教學中,要直面學生將“知”化為“行”可能遇到的障礙并加以引導,從而實現“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動教學轉變,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的主動性。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知識的整合,將有關思想、道德、法律這些“應然性”的知識置于“實然性”的角度分析,提煉教學的主題,具體包括:“思想教育”專題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確立人生方向;“道德教育”專題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明確做人的準則;“法律教育”專題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確做事的底線。一方面從知識性層面與同學討論人生、理想、精神、道德、法律等論題,另一方面通過知識的“活化”,要求學生將相關知識內化為自主的要求和自身的習慣,滿足高職生成長、成人的發(fā)展需求。在進行法律專題教學時,按照“知”“信”“行”的邏輯思路,由知曉法律、崇尚法律到運用法律,幫助學生掌握正確“運用法律”的能力和本領。
教學模式是對課堂教學經驗的總結,具有方法論的意義,為人們提供教學行為框架。如果把模式看作是具體的方法和步驟,機械地用一種模式去進行教學實踐,或者說是用死的框架去裁剪鮮活的課堂實踐,則會陷入模式化的境地。
生命哲學認為,生命是一種本原的沖動力。這種生命的沖動力無時無刻不在創(chuàng)造著自身和創(chuàng)造著新的東西。對此,柏格森的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他說:“我們將有生命體裝進我們的這個或那個模式全遭失敗。所有的模式全部崩潰了。對于我們試圖裝入的那些東西來說,這些模式全都過于狹窄,而首先是它們全都過于狹窄和刻板?!盵3]2
教學的原點在于生命本身,教學中的主體生命在不時地發(fā)生變化,其成長充滿著各種可能性,當我們的教學越來越多地自閉于模式化中,生命的活力已無力從中突圍,生命的主體意識會不斷地退化和喪失,生命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被窒息,生命的獨特性被吞噬。有的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推行“三步驟”教學法,豐富復雜的課堂教學簡化為“看一看”“講一講”“議一議”三步驟,要求所有教師按照這一流程進行授課。這種程序化的教學設計可操作性強,但它不考慮瞬息萬變的教學情境以及生命的不斷生成性和未完成性,忽視了課堂教學過程中人的因素,漠視學生的生命發(fā)展,扼殺了教師的教學個性,使充滿智慧和情感的教學活動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成了“目中無人”的教學。在各種類型的教學比賽中,教學過程模式化、形式化的現象更加突出。教師按照設定的程序,確定的教學流程、詳細具體的師生問答方式展示教學過程,教師為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緊湊銜接,不給學生充分思考,乃至表達不同見解的時機,課堂成了教案劇演出的舞臺,教學成了表演,少數參與,多數旁觀。在這樣的課程實施中,學生沿著教師預設的“軌道”行進,天性受到壓抑、感受被忽視,所謂主體身份的實現顯得徒有虛名,“越來越像洗衣機里飛速旋轉的滾筒,把每個人卷入其中,也把我們對教育的各種看似不切實際的人文想象統(tǒng)統(tǒng)甩掉”。[4]24
在生命哲學看來,世界萬物處于流變與生成之中,生命是活生生的、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存在,這種無限可能性是人們事先無法預知的。教學是生成的、開放的、變化的,而非預設的、封閉的、僵化的,讓生命主體困于某種固定的模式,必然會失去生命的豐富性、流動性和個性化。真正好的教學,教師要盡可能擺脫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教學模式的束縛,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充分考慮教學主體種種發(fā)展可能性,結合師生的生命體驗和生活經歷,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幫助學生形成自我經驗,進而促進學生精神生命的自由成長。這樣的課堂,也許教學節(jié)奏不夠流暢、連貫,教學秩序缺乏“井然”,但一切都是真實而自然發(fā)生的,對師生雙方都是一種“共享”。教師的教學“只有處于去模式化狀態(tài),學生生命的各種器官化工具才有充分表達的機會,只有在學生生命器官化工具充分表達的條件下,他們的生命之花才能絢麗多彩[5]135”。
教學手段對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沒有一定的教學手段,教學將無法開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形態(tài)極大地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恰當運用以多媒體和信息網絡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有效豐富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形象直觀地展現教學中所需要的特定情景,滿足學生感官的認知,擴展教育時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有效的教學。
然而,現代教育技術在豐富和促進傳統(tǒng)教學方式改變的同時,無形中也將教學帶進一種技術化的生存狀態(tài),呈現“重技術,輕教學”的技術化傾向,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生態(tài)。教師將較多的精力放在教學媒體與教具的花樣翻新上,上課被多媒體課件牽著走,視線離不開課件,離開了多媒體課件,不知如何開展教學,課堂根本無暇顧及學生的感受和課堂的氣氛,無法有效地控制教學節(jié)奏和有針對地調整教學內容。有的教師課堂頻繁地運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多媒體資源,視頻、動畫、小游戲以及App的運用,學生充分“享受”著聲、光、電的刺激,教師講授成為附庸,師生之間對話與交流被束之高閣,教學成為技術的附庸,課堂變成技術的展示館,教學實施成了教學展演?!爱斀虒W技術化一味沉迷于技術手段的運用時,生命之間對話與交流的可能被束之高閣”[6],這種“人+技術=技術”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遺忘了教學是師生互相對話、共同建構的過程。更有甚者,有的直接從網絡下載課件,帶有別人學校標記的課件模板都不修改地直接用于教學,這些課件往往素材陳舊、缺少教學針對性,加之使用者對課件內容未消化,教學中根本無暇顧及學生,進行師生互動教學。學生觀看屏幕、教師“照屏念字”,師生對話變成了人與機器的對視,教師索然無味地點擊鼠標表演課件,學生無聊乏味地觀看課件,師生之間重要的情感交流被消解,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能喪失。
生命哲學認為,直覺是一種生命的本能,它同生命的沖動是方向一致的,它能夠把握生命。真正能獲得關于實在的內在知識的方法就是直覺。認識生命、綿延和真正的自我,必須擺脫理性思維的習慣,走一條相反的路,即直覺之路。要達到直覺,這需要人的意志的努力,只有使人的心靈從理性思維習慣方向扭轉過來,超出感性經驗、理性思維的范圍,拋棄一切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形式,才能達到真正的實在的直覺。生命哲學思想特別推崇自我主觀的、非理性的心理體驗。教學不單單靠概念和邏輯分析,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與真實的生活相接近的形象化的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去體驗,要讓學生學會將經驗梳理成關系,要避免分析、推理的狹隘思維方式的限制?,F代教育技術與傳統(tǒng)教育技術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對學習者的支持,它的自主化、體驗化、開放式的信息組織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有效促進學習者的自我發(fā)展。然而,現代教育技術絕不是對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顛覆,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情、體態(tài),師生之間面對面的對話交流、爭論、辯論都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取代的,教師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語言、板書等傳統(tǒng)媒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網絡、移動終端、交互軟件等,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適時、適度地組織教學,從而提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教學評價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教學的整個環(huán)節(jié)。通常情況下,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進行評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評價方式,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主要有督導聽課、同行評議、學生評教三種方式。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衡量。包括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發(fā)展、品德的養(yǎng)成、個性發(fā)展等。檢驗學生學習情況最簡單辦法是通過知識考查的方法。一些學校運用網絡評價平臺,借助電腦、手機、PAD等移動終端,師生登錄數字校園平臺,根據給定的數據列表教師評學、學生評教,然后經過后臺計算處理后,直接為教學評價提供量化證據。通過校園網評教、評學,大大推動了課堂教學評價的數字化改革。然而,一味的數字化,有可能誤導教學進入“一個冷、硬、無色、無聲的沉死世界,一個量的世界,一個服從機械規(guī)律性,可用數學計算的運動的世界?!盵7]249
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課程的特殊性,教學評價如果按照單一的數字量化標準來評定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難免會出現“測不準現象”。我們不得不思考:作為意識形態(tài)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評價是否只憑學生的喜好和需求?知識的掌握狀況是否能衡量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評價必須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師生的共同發(fā)展與提升?!盁o規(guī)矩不成方圓”,教學固然需要一定的評價制度,但評價制度不應該是僵化式、教條式的,不能以抹殺生命的獨特性為代價,而應最大可能地尊重和體現個體生命的差異,使每個獨特的個體生命最大限度地獲得成長的動力并實現其價值。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建構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多元化。生命哲學認為,現實是一個多元體,這種多元性存在于人所生存的解釋世界中,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經驗。要用用變化、多視角的眼光看待教學評價,要將同一事件或事物置放到不同的參照系中進行觀照。不同于專業(yè)課的教學評價,既要有知識性評價,又要體現價值性的評價。對教師教學的評定,既要看學生滿意度,又要看其政治性和科學性。對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成績的評定,既要看其在理論上掌握的狀況,更要看其行為上的優(yōu)化狀況,既要看考試成績,又要看平時表現,成績評定包括:平時作業(yè)和課堂表現、課外實踐成績、二級學院操評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等方面;二是發(fā)展性。教學評價要著重于激發(fā)師生內在發(fā)展動力,激發(fā)師生的內在情感、意志、態(tài)度,在注重終結性評價的同時更要關注過程評價,在關注教學過程靜態(tài)、常態(tài)因素的同時,更加注重動態(tài)變化因素,既要看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也要看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共同成長情況。教學評價要隨時接收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反饋信息方便教師及時整改;三是開放性。生命哲學認為,生命是一個自組織的開放系統(tǒng),個體生命無時不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生命主體具有不可確定性,教學評價要為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具體掌握標準留下一定的余地,考查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情況,既要看其是否內化于心,更重要的是看是否外化于行。
[1] 葉瀾.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 亨利·柏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4] 劉鐵芳.古典傳統(tǒng)的回歸與教養(yǎng)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 燕良軾.教學的生命視野[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 李卯,石雷.生命的遮蔽與澄明:教學技術化的理性反思與現實救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4):37-41.
[7] W.C.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上冊[M].李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O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
SUN Mia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anji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jing 210031,China)
Teaching is a dialogue activity among human beings,and is the life and soul mirror of teacher and student.The philosophy of life concerns life,advocating intuition,experience,de-patterning,respect for autonomy and uniqueness of life,awaken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As long as the teaching returns to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it will really get out of the dilemma and gain infinite vit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hilosophy of lif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641
A
1009-4318(2017)03-0058-04
2017-06-18
孫 冕(1966-),女,江蘇連云港人,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教授,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