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嘉
(長春職業(yè)技術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茶道,是指在茶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茶人品悟出的備茶、飲茶、品茶的方法以及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核與審美特征,它往往與人們所向往的道德品質、文化修養(yǎng)與審美取向相關。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自傳說中神農嘗百草發(fā)現(xiàn)“茶”之后,一直到當代社會,“茶”從食用、藥用到飲用,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物質領域到“琴棋書畫酒詩茶”的精神領域,“茶”緊隨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軌跡,早已與中國文化內核緊密聯(lián)系,突顯出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審美特征。中國茶道的審美內涵有多種說法,其中“和、靜、怡、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也被稱為中國茶道的“四諦”。這四個特征滲透到茶文化的方方面面,如茶的歷史、茶的種類、用水、茶具、茶藝等各個方面,其從不同方面體現(xiàn)中國茶文化的審美內涵,也從整體上突顯中國茶道的文化價值取向。
“和”,作為中國茶道的審美特征之一,是中國儒、釋、道三家思想雜糅的體現(xiàn),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精神與顯著特征。儒家思想講求“中和之美”,注重禮義的引導,例如,中國茶文化中的茶藝,其步驟優(yōu)雅、凈練,不失禮儀規(guī)范之美,很好的體現(xiàn)了儒家的“和”之美。茶藝過程主要包括賞茶、烹泉、設具、治器、潤茶、沖泡、運壺、倒茶、奉茶、品茶等步驟,各個步驟都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通過這些步驟突顯人與自己之“和”、人人之“和”、人與茶之“和”,不失儒家端莊中和之韻。道家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古時,很多文人在江邊汲水煮茗,或者在深山之中建一陋室專于煮茗,都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佛家講求眾生平等、超越現(xiàn)世的“和”,佛家“吃茶去”的公案,體現(xiàn)出了眾生沒有職業(yè)的不同、地位的高下,眾生平等之“和”。因此,“和”可以認為是中國茶道審美內涵的靈魂。
“靜”,是中國茶道審美內涵的顯著特征。茶須靜品,道家的“虛靜觀復法”闡述了“靜”的重要性。《老子》中提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老子認為,萬物生長、發(fā)展,最終都要回歸到空明寧靜的狀態(tài),因此,人也應該時常保持內心寧靜空靈的狀態(tài),不被世事的紛雜所干擾,這樣才能更好的認識人生、認識世界,領悟“道”的內涵?!肚f子》中提到“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莊子認為,水平靜的時候能照到人的須眉,平靜的水面符合測定水平的標準,高明的工匠也會取其作為水準。水平靜的時候況且清凈明澈,何況人的精神。圣人的心境常是平靜的,便可以作為天地萬物的明鏡??梢姡f子認為“靜”對于人生非常重要,是認清自我、人生、世界的重要因素。
中國茶,是中國文化中一項極有儀式感的行為。從茶葉的選擇,到泡茶的溫度,開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不僅如此,以中國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開始逐漸向海外傳播。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原因是極其值得人們關注的。
李普曼在《輿論》一書中寫道: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在中國文化的傳播中,“議程設置”理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茶文化在最初之時常常被人們認為是古代貴族的一種生活方式,鮮為人們理解。甚至,在社會發(fā)展的初期,人們甚至會將這樣一種被認作“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當做“資本主義”泛化的表現(xiàn)。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關注我國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大眾傳播的作用也同樣不容小覷。
比如《紅樓夢》中,賈府一大家子人會常常一起吃茶,有時還會講一講自己喜歡的茶葉。又或者是在《甄嬛傳》當中,眾多的娘娘聚集在一起就會討論茶,討論香道。因為這些電視劇的熱播,讓這種距離人們日常生活很遠的文化,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讓人們開始愿意了解,甚至充滿憧憬?;ヂ?lián)網(wǎng)也是傳播的其中一個方式之一,即在各種新媒體和網(wǎng)絡平臺中,茶的元素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無孔不入地浸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每當提起中國文化,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能夠想起茶文化,每當提到優(yōu)雅,端莊,也會有更多的人想到茶文化。這種情況在過去是鮮有出現(xiàn)的。
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大眾傳播方式的確沒有決定人們對茶文化的看法,也沒有通過法律的方式強迫人們去了解和認識茶文化,但是卻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以美的形式對茶文化進行展現(xiàn)。它的確不能決定人們怎么想,但是可以決定人們看什么,以及由此引發(fā)什么想法。
其實,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也往往是通過這種形式,比如美國會通過在國外引進自己的動畫片,引進超人等形象,讓其他國家的人能夠更加認同“美國夢”,從內心不由自主地認同美國文化。在茶文化的對外傳播當中,我們也可以適當?shù)亟梃b這種方式,將茶元素融入我們對外傳播的大眾媒體當中。不僅因為中國而認識茶,更可以因為茶而逐漸接受并熱愛中國文化。
這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受眾是有特定需要的人,任何一種文化不能被所有受眾所接受,人們總是主動選擇自己需要的。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可以理解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茶文化,對于那些對于傳統(tǒng)文化有熱衷,或者喜歡慢節(jié)奏的生活,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播方式,但是對于那種更加喜歡西方文化,或者很難靜下心來的人來說,可能就比較難以接受這種文化的熏陶。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傳播的主動權掌握在受眾的手中。如果我不感興趣的話,那么傳播率則為0。媒體忠誠度其實也是使用與滿足的一種體現(xiàn)。以剛剛提到的“議程設置”理論來說,如果我們在大眾媒介中傳遞關于茶文化的符號,也并不一定能夠讓所有的人都喜歡這種文化,反而,那些不喜歡這種文化的人,仍然是會產生排斥的心理。
同時,通過這個理論,我們可以感知到,在傳播方式上仍然是有方法可循。如今很多機構也開始逐漸運用這種手法。比如青島地區(qū)的康城女院,浮山書院,如是書店等等都會引入茶文化或者女性文化為主的活動。而通過舉辦這種類型的活動,提升其儀式感的同時,更加能夠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樣喜歡茶藝的人的到來。這些人會主動承擔起傳播的責任,并且還會帶來更多自己的朋友來體驗這些活動。而那些來此體驗并且對此只要有一點點興趣,就會愿意加深了解,也會加入這個二次傳播的團隊中來。這些傳播不用在廣告上出資一分一毫,緊緊依靠這些由于興趣吸引來的人,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編解碼的目的最初是為了加密信息,經(jīng)過加密的內容不知道編碼標準的人很難識別,已經(jīng)有數(shù)千年歷史了。在茶文化的傳播過程,也是運用了編碼和解碼的定理。比如說,在這整個傳播的過程中,首先是編碼。就是把茶文化化為一種有儀式感的過程,化為一種文化符號。而人們認識的過程中,就是一個解碼的過程,就是認識茶文化的過程。當人們不再將茶藝看做是茶藝,而看做是一種精神和生活態(tài)度。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世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自古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比較而言,茶在“開門七件事”中,排在末位。但在文化領域而言,茶又貴為兄長,能入俗家之門,可登大雅之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文化形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碰撞與交織,產生了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而茶元素在其中扮演著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同時,把茶文化當做一種極好的生活方式也是茶文化解碼的一種。當每一位女性開始逐漸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不再把生活全部定義在工作和家人身上之時,開始逐漸關注生活的美和精彩之時,是一種新女性主義的追求。
參考文獻
[1]陳光.談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J].福建茶葉,2017(1):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