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托妮·莫里森《家》中的布魯斯美學

        2017-03-11 14:46:22
        隴東學院學報 2017年6期
        關鍵詞:小說音樂

        曹 玉 潔

        (隴東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托妮·莫里森《家》中的布魯斯美學

        曹 玉 潔

        (隴東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布魯斯音樂是黑人民族文化藝術形式之一。當代美國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常常借鑒布魯斯音樂的模式和特點組織小說結構、描寫人物心理、展開故事情節(jié),反映黑人生活、文化和命運。結合布魯斯音樂的呼喚與回應模式、即興演唱以及重復三個顯著特點,莫里森在新作《家》中巧妙運用了雙線敘述結構、重復敘事和意識流等寫作特點將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融合。

        布魯斯,呼喚與回應,即興演唱,重復

        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以其作品中“豐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本句摘自諾貝爾獎瑞典文學院對莫里森的評價?!癟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3”.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4.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93/(Nobel Prize,1993)以及深刻強烈的民族思想在非裔文學界獨占鰲頭。1993年,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小說更成為文學界炙手可熱的研究對象。2012年問世的小說《家》(Home),聚焦20世紀50年代,描寫以退役黑人士兵弗蘭克(Frank)為代表的美國黑人尋“家”之路,經(jīng)過苦難磨煉,最終完成自我追尋并建立起新家園的過程。托妮·莫里森“把自己的小說比作音樂,尤其是爵士樂和布魯斯舞曲……音樂能夠突破理性的限制,引人進入迷醉狀態(tài),給人以全身心的充分滿足”[1]。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她多次使用布魯斯這一音樂形式反映黑人生活境況,小說《家》中,莫里森運用并發(fā)展布魯斯音樂特點,以弗蘭克為中心,展現(xiàn)黑人在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下戰(zhàn)勝自我、戰(zhàn)勝惡劣環(huán)境的勇氣和經(jīng)歷。

        布魯斯又稱藍調音樂,是美國黑人的一種民間音樂演唱形式。“布魯斯是一種真實的藝術形式,其使命是講述處于白人主導的美國社會中黑人的真實生存狀況和感受,講述大多數(shù)非裔美國人所擔憂的問題”[2]。黑人奴隸將自己的苦難用布魯斯音樂表現(xiàn)出來,借以排解憂愁,宣泄苦悶,抒發(fā)情感,記載美國黑人命運,向世人傳遞黑人文化和智慧。對莫里森而言,布魯斯音樂是一種能夠升華黑人痛苦經(jīng)歷的音樂形式。在之前的作品中,莫里森也曾多次運用布魯斯,使文本創(chuàng)作與黑人傳統(tǒng)文化完美地融為一體,展現(xiàn)美國黑人文學的獨特美學,被譽為“吟唱布魯斯的莎士比亞”[3]。小說《家》“講述關于巨大損失和生存的故事;故事描寫苦難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社會影響”[4],20世紀50年代初期從朝鮮戰(zhàn)場上退伍的士兵弗蘭克從小受種族主義壓迫,經(jīng)過努力以頑強不屈的精神,走出困境,重建家園。小說《家》中所表達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題與布魯斯音樂的精神相一致,不僅展現(xiàn)了處于白人種族主義社會中黑人切身經(jīng)歷的苦難與折磨,也表現(xiàn)了這些苦難給黑人帶來的巨大心理創(chuàng)傷和持續(xù)的社會影響,最終表明美國黑人能通過堅強不撓的精神戰(zhàn)勝苦難,走出陰影,重建精神家園。本文從布魯斯音樂“呼喚與回應”(Call-and-Response)、“即興演唱”(Improvisation)及“重復”(Repetition)三個特點出發(fā),分析了莫里森在創(chuàng)作小說《家》時充分結合布魯斯音樂的內(nèi)涵精神,運用其特點和規(guī)律,書寫整個黑人民族的重建家園之路。

        一、呼喚與回應—結構之美

        呼喚與回應模式也稱“召喚應答”,是非洲口頭文學和民族音樂特有的藝術形式,是符合情緒的即興創(chuàng)作,通常由一人起頭呼喚,其他人紛紛回應他的呼喚,以一呼一應的音樂形式進行交流,宣泄情感,慰藉精神。呼喚與回應的雙方“進行雙向交流,一同分享生活感受與體驗,這種群體創(chuàng)作特征使其成為黑人民族療治傷痛、謀求生存發(fā)展的有意識文化行為”[5]。布魯斯音樂的呼喚和應答模式在小說《家》中體現(xiàn)在小說結構的呼應方面。

        小說以一首優(yōu)美純樸又寓意深刻的短詩開篇,作為整部小說的序曲,點明家的主題,奠定了整部小說尋家的基調,鋪墊下文?!安剪斔沟脑婓w一般遵循的特征:三行為一小節(jié),在第一行提出一個陳述,第二行會重復同樣的內(nèi)容但句式上會有一點變化,第三行則是對前面的回應或是有反諷意味的評論”[6]。莫里森匠心獨運,將布魯斯音樂的特點在開篇詩作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這是誰家的房子?

        誰的夜晚遮蔽了這里的光亮?

        哎,誰擁有這房子?

        這不是我的房子

        我夢想另一處房子,甜蜜、亮堂

        湖景燦燦布滿畫舫

        土地寬闊,擁我如雙臂

        這處房子很陌生

        屋影悠長

        哎,告訴我,為什么這鎖與我的鑰匙合得上?[7][8]*扉頁題詩原文參見參考文獻[7],翻譯出自參考文獻[8]。

        該詩十行,分三小節(jié),每小節(jié)敘述內(nèi)容與布魯斯特征相匹配,莫里森借鑒并改變了布魯斯音樂的特征,使其更符合小說家的主題。短詩第一到第四行為第一小節(jié),提出疑問“這是誰的家”,第五到第七行為第二小節(jié),描繪了心中理想的家園,第八到第十行為最后一小節(jié),提出了新的疑問“為什么這鎖與我的鑰匙合得上”,是對第一小節(jié)的回應和深化。除過在第一小節(jié)中將布魯斯音樂中原有的三行變?yōu)樗男校诙?、第三詩?jié)均保留布魯斯音樂三行的特點。除整首短詩第一節(jié)與第三節(jié)的呼喚回應,第一小節(jié)采用了詩節(jié)內(nèi)的呼喚回應結構,詩節(jié)的第一句啟問“這是誰的家”,第四句呼應回答到“這不是我的家”,詩中黑夜遮蔽的房子并非是弗蘭克心中所想的甜美明亮的家。弗蘭克童年時受到種族歧視,全家遭到驅逐,他親眼看到鄰居老人克勞福德(Crawford)由于拒絕離開家鄉(xiāng),被毆打致死,聽到夜間偷偷埋葬老人的挖墓人說到“克勞福德的雙眼被剜出”*《家》(Home)的引文均出自參考文獻 [7],譯文為筆者自譯。[7]。被迫離鄉(xiāng)的弗蘭克從小失去自己的家,家從最開始在弗蘭克幼小的心里被種族主義蹂躪得支離破碎,充滿恐怖與殘暴氣息。“我夢想另一處房子,甜蜜、亮堂”反映出弗蘭克對夢想家園的追求,找不到家的弗蘭克決心離開蓮花鎮(zhèn),去朝鮮戰(zhàn)場上保護自己的祖國。

        詩歌的第三小節(jié),按照布魯斯音樂的特點“是對前面的回應或是有反諷意味的評論”,第一節(jié)中提出問題這是誰的家,第三節(jié)中再次通過“陌生(Strange)”一詞表現(xiàn)出這個房子并不真正屬于弗蘭克,與第一節(jié)中的問句相呼應。雖然手中的鑰匙能夠開啟門鎖,但打開的只是一處陌生的房子,不是真正的家。“ ‘家’似乎是個很合適的字眼,因為,首先它可以使我徹底區(qū)分房子的象征和家的象征,并幫助我解釋清楚我關于種族建構的思想”[9],莫里森曾說:“家”不是“一個主題公園,或者一個已失敗并將一直失敗的夢想,亦或是祖父家有很多個房間的大房子”[9],莫里森將房子與家區(qū)分得十分清楚,一個沒有溫暖、沒有親情的房子不能稱之為家。弗蘭克和妹妹跟隨父母被迫投靠祖母,“祖母家的房子足夠大”[7],“容納從德克薩斯出逃的無家可歸的親戚”[7],弗蘭克寄居于祖母的大房子中,停留祖母家是由于受到種族歧視的逼迫,加之妹妹是在逃亡路上出生,祖母認為妹妹茜是不吉利的孩子,因此并未善待弗蘭克和茜,“對小姑娘來說,有個刻薄的祖母真是最可怕的事情”[7],祖母的冷漠和歧視更使得年幼的兩個孩子從來未曾感受到家的溫暖。莫里森用看似矛盾的內(nèi)容引出小說中主人公弗蘭克對所謂“家”的不滿,呼應并深化第一詩節(jié),為下文弗蘭克離家又尋家做鋪墊,并巧妙地新啟一個問句,再次與收場詩作相互呼應。弗蘭克被驅趕出家園的遭遇和對美好家園的夢想不僅是個人的經(jīng)歷,更代表著千千萬萬非裔美國人在種族主義下遭受的迫害和對美好家園的向往。

        莫里森在小說結尾也以一首簡短深情而意味深長的短詩落幕,與序曲小詩相互呼應,形成環(huán)形結構,體現(xiàn)了布魯斯音樂中的呼喚與應答模式:

        我站在那里很久很久,注視著那棵樹

        它看來如此壯實

        如此美麗

        所受的創(chuàng)傷是斬斷腰際

        但仍舊富有活力[8]

        茜拍拍我的肩膀

        輕輕地。

        弗蘭克?

        嗯?

        走吧,哥哥。我們回家吧。*第十七節(jié)的詩作中“它看來如此壯實/如此美麗/所受的創(chuàng)傷是斬斷腰際/但仍舊富有活力”四句翻譯參見參考文獻[8],其余詩句為筆者自譯。

        開場短詩提出了問題“哪里是我的家?”,與最后的短詩“來吧,哥哥,咱們回家吧”建構成一個“呼喚與應答”模式,形成整部小說結構上的前后呼應。莫里森的第一首短詩“揭示了黑人在美國種族主義社會無歸屬感的生活狀況。他們不愿生活在一個總是排斥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中,因此竭力到外面世界去尋找自己的真正家園,但又碰得頭破血流。詩中的‘我’不僅是《家》中的主人公弗蘭克,而且還喻指生活在20 世紀50年代的所有非裔美國人”[10]。弗蘭克和妹妹最終回歸家園的事實則回答了首詩末句的疑問“哎,告訴我,為什么這鎖與我的鑰匙合得上”?鑰匙與鎖的契合是因為眼前的房子就是弗蘭克的家園,只是昔日破敗冰冷的家需要用心修葺后才會顯出溫馨舒適的本質,弗蘭克與妹妹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救贖與治愈后,重返家園,修葺房屋,建立起了自己真正的家園?!叭绻也坏貌痪幼≡谝粋€種族歧視的房子里,那么重建這所房子十分重要,使其不再是一個我被迫居住的無窗的監(jiān)獄,一個銅墻鐵壁、密不透風的容器,其中的哭喊都無法被聽到,至少將其重新修建為一個大門敞開、根基牢固、有充足門窗的房子”[9]。弗蘭克與妹妹重返小時候極其厭惡并極力逃離的地方,重新“清理、修葺了父母的房子,自從父親去世后,那所房子一直被空置著”[7],他們經(jīng)歷一系列的磨難,在原來壓抑、充滿悲慘回憶的房子上建立起一個友好、和諧的真正家園,成功重建家園的經(jīng)歷代表著美國黑人通過堅忍不拔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重建美好家園的決心和希望。開場短詩看似與小說中整個故事情節(jié)并無直接聯(lián)系,實則包含了整部小說貫穿始終的家園主題,收場詩歌繼續(xù)呼應家園主題,開頭與結尾彼此呼應,在對稱中透出對比和反差,構成一個回旋式的音樂結構。

        二、即興演奏——意識之流變

        布魯斯是一種隨意自在的音樂,允許在表演過程中即興加入自己的想法。不失章法的即興演奏成為了布魯斯最顯著的特點,“早期的布魯斯沒有絕對的特征,每首歌都是在演唱過程中形成的。一首歌第一次唱是這樣,下次唱又是另一個樣。布魯斯是文盲音樂家創(chuàng)造的,他們很少有人能識譜,于是即興演奏成了布魯斯的精髓”[11]。

        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正如布魯斯音樂般隨意,不拘泥于傳統(tǒng)小說的寫作方式,跟隨人物的行動和意識流動雙層線索,發(fā)掘人物內(nèi)心深層的奧秘?!澳锷窬羰繕犯枋忠粯?,通過重復一些詞句,借助字詞的聲音和結構,運用類似即興狂喊或即興演奏的方式來表達人物的內(nèi)心”[12]。主人公弗蘭克的意識流動不受制于客觀時空的限制,是根據(jù)主人公弗蘭克生活中偶然的觀察、回憶和聯(lián)系而即興產(chǎn)生的內(nèi)心活動,因此小說中的敘述以及弗蘭克的思緒總是即興來回切換,常常簡短而呈碎片化?!靶≌f《家》中簡潔敘事使其描述的事件顯得十分突兀,不言而喻,似乎沒有必要深入其中……弗蘭克無法正視自己所做的惡行,與敘述者不愿意深入探究的想法相吻合”[13]。弗蘭克受到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意識、記憶以及夢中不自主地涌現(xiàn)與戰(zhàn)爭有關的情境,并極力回避與此有關的事件或情境,因此對于弗蘭克無意中突然回憶起的戰(zhàn)爭情景,莫里森都寥寥幾筆描述而過,及時將敘事拉回現(xiàn)實,這符合弗蘭克心理狀況,然而戰(zhàn)爭帶來的創(chuàng)傷一直纏繞著主人公。莫里森對弗蘭克意識流動的描寫,如布魯斯音樂中的即興演奏,看似毫無邏輯,隨心而起,實則是根據(jù)主人公一定的情緒和意境演奏出一曲交織了人物感覺、思想、記憶的樂曲,真實準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變。

        莫里森采用了時間空間轉換,時而寫實,描述當下所發(fā)生的事物,時而根據(jù)弗蘭克所見事物產(chǎn)生聯(lián)想,回歸過去。“柏格森(Bergsen)的時間理論把時間分為兩種,他把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用鐘表儀器所記載度量的時間稱為客觀時間或物理時間,認為它是按照過去——現(xiàn)代——未來依次延伸的表示人生或事物存在長度的數(shù)量概念,而‘心理時間’是表示生命深度與廣度的質量概念”[14]。根據(jù)柏格桑的心理時間理論,心理時間可以容納過去,空間時間并不適用于意識深處,采用心理時間可以“拋開讀者熟悉的按客觀時間的線性流動即按照人或事物外在歷時性變化活動去敘述生活,轉而以人物直覺體驗的心理時間去展示豐富的生命內(nèi)容”[14]。同時,心理時間并不能完全取代空間時間,而是依存空間時間,在空間時間中展開心理時間。小說《家》中,莫里森采用了心理時間與空間時間相結合的敘事方法,按照心理時間敘述,深入弗蘭克的內(nèi)心意識流動中,通過其內(nèi)心回憶、聯(lián)想、幻覺等,將弗蘭克被迫離開家園寄居他處,參戰(zhàn)后因殘酷戰(zhàn)爭場景導致心理創(chuàng)傷等過去的傷痛和悲慘現(xiàn)狀展示給讀者;同時按照空間時間書寫,通過對弗蘭克身邊發(fā)生事物的描寫,將其在南下救助妹妹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展現(xiàn)出來,揭露黑人當下所經(jīng)歷的種族主義壓迫。

        “莫里森利用時間顛倒、空間重疊的意識流手法打破了傳統(tǒng)小說的條理和順序,重新組建時空順序,如實地呈現(xiàn)了小說人物在感觀、刺激、回憶等作用下出現(xiàn)的那種紊亂的、多層次的立體感受和意識的動態(tài)”[15]。小說中的敘述隨著人物內(nèi)心即興意識流動層層深入、逐漸清晰,弗蘭克的即興闡述與內(nèi)心思緒不斷出現(xiàn),通過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展現(xiàn)人物意識的流動,“意識流作家往往使用‘時空錯亂’的藝術手法,即采用‘心理時間’,突破時空界限,集中反映在特定的瞬間、特定的環(huán)境中人物的思想動態(tài),通過立體交叉式敘述,使作品具有較大的濃縮性,從而使幾十年的漫長經(jīng)歷和千里之外的事情,僅僅通過人物頭腦里幾個小時的意識流動,即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16]。莫里森通過心理時間與空間時間的結合,把弗蘭克一生的主要事件“被迫離開家,參加越南戰(zhàn)爭,打死拾荒女孩,回國陷入瘋人院,顛簸輾轉找妹妹,與妹妹共建家園”在其南下的旅途中展示出來,通過弗蘭克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動將不同地方、不同時間的不同事件交織在一起,打破了單一的線性敘事,拓展了敘事時間和空間,揭示整個黑人民族的悲慘命運,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三、重復——布局、敘事之美

        重復是布魯斯音樂中的另一典型特征?!都摇氛啃≌f的開篇詩歌作為序曲,結尾詩歌為落幕,中間正文部分則為布魯斯樂曲的主體部分。主體部分的創(chuàng)作采用了布魯斯中的基本模式,并加以重復,從而組成了整部小說的結構。“布魯斯音樂沒有標準的形式,大部分布魯斯遵循一個基本模式AAB…此外,布魯斯音樂還有其他一些模式,其中包括AAA模式(12小節(jié))、AAAB模式(16小節(jié)),AB模式(8小節(jié))和重復AB模式(12節(jié))”[17]。莫里森在小說中采用了AAB與重復AB變形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多次的重復,將弗蘭克和黑人的悲慘命運生動地展示給讀者。

        小說共17節(jié),除序曲詩歌,正文共16節(jié)。一般來說布魯斯以12節(jié)為標準,但是除典型的12節(jié)外還有8節(jié)藍調形式和16節(jié)藍調形式。小說《家》采用了特殊的16節(jié)藍調形式,但并不局限于布魯斯音樂的特點,以16節(jié)藍調形式為基礎,大膽創(chuàng)新地將AAB與重復AB模式巧妙結合。用簡單數(shù)字標識小說的十七節(jié),除過序曲短詩,在主體部分,從第一節(jié)到第十一節(jié),單數(shù)章節(jié)篇幅較短,往往幾頁左右,主要描寫弗蘭克意識中回憶的過去歷史;雙數(shù)章節(jié)篇幅漫長,洋洋灑灑,側重描寫弗蘭克所經(jīng)歷的當下,一長一短的篇章,重復多次,形成了明顯的“短長”節(jié)奏,與布魯斯音樂中的重復AB模式相對應。從第十二節(jié)到第十七節(jié),十二、十三節(jié)為長篇,十四節(jié)短篇,十五、十六節(jié)為長篇,十七節(jié)為短篇,在原有的節(jié)奏上稍加變換,改變?yōu)閮蓚€“長長短”,回歸于布魯斯的基本模式“AAB”,重復兩次結束整部小說,打破了“短長”的固定節(jié)奏,不拘泥于固有模式,與布魯斯隨意自由的特點相一致。小說《家》中充分融入了布魯斯音樂的風格與內(nèi)涵,突出其即興、重復的特點,將風格不同、長短不一的片斷巧妙而自然地融為一體,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幅完整而精彩的畫面。

        莫里森利用重復AB與AAB的模式多次重復,組合成了《家》這部小說的完整曲調,同時對于弗蘭克回憶的歷史事件,也是通過不斷地重復敘事進行拼湊展示,敘述者與主人公每次只講述故事的一部分片段,但在小說中多次從不同角度重復講述相同故事,才拼接出所有事情的完整情節(jié)。這種累積式的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層層遞進,出現(xiàn)在弗蘭克的每一次重要經(jīng)歷中。在開篇故事中,小說提及弗蘭克和妹妹茜看到了活埋黑人的場景,但作者只用簡短的語言表述兩個孩子看到了一具扔進土坑中被埋葬的身體和一只黑色的腳在土中的掙扎。用“顫抖(quivering)”“黑色的腳(black foot)”[7]寥寥幾筆說明被活活埋葬的是位黑人,但對于被埋葬者是誰,為何被埋葬,在第一部分并未提及,留下懸念。在第十五、十六節(jié)中,多次重復提及此故事,將故事的全貌展現(xiàn)給讀者,通過弗蘭克和妹妹了解到的故事,指出被埋葬的是一位黑人父親。這位被埋葬的黑人父親,生前被迫與兒子進行角斗,角斗中,黑人父親為了保護兒子的生命,要求兒子殺死自己,以此獲得兒子的自由和生命。莫里森對故事的敘述并非是一瀉千里,而是層層遞進,慢慢疊加的重復敘事,最終讓整個故事自己顯露出來。第一節(jié)提及故事,經(jīng)過醞釀發(fā)酵,由不同角度進行多次復述,最終在結尾章節(jié)揭開迷霧,原來幼年的弗蘭克和妹妹在種馬場所看到被活埋的黑人就是為保護兒子而死去的父親?!氨瘔训母笎垠w現(xiàn)了黑人父親在絕境中的偉大。弗蘭克為杰洛米父親的偉大而折服,覺得他不僅是杰洛米的父親,也是整個黑人民族的父親”[10]。

        小說中對于弗蘭克參加朝鮮戰(zhàn)爭的事,也并非一蹴而就地道出,而是通過不斷地重復敘述,以及描寫弗蘭克意識流動,時常想起所經(jīng)歷的戰(zhàn)爭場面慢慢揭示出來。開始提及與戰(zhàn)爭有關的描寫是弗蘭克被囚禁在精神病院的時候,作者寫到“假裝昏迷的最好辦法就是像在戰(zhàn)場上那樣,臉朝地的裝死”[7],隨后提及“軍艦(troopship)”和他死去的“老鄉(xiāng)(homeboy)”[7],“軍服(army jacket)”[7]和“軍章(service medal)”[7]等,不多的幾個詞句點明了弗蘭克的軍人身份,但是為何參戰(zhàn)、戰(zhàn)爭場景以及戰(zhàn)爭給弗蘭克帶來的創(chuàng)傷等都是在隨后的篇章中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敘述,直至結尾,讀者才豁然明白弗蘭克參軍的前因后果。文章中多次提及戰(zhàn)爭給弗蘭克帶來的創(chuàng)傷,第六節(jié)中,大家吃蛋糕時,一個小女孩的出現(xiàn)使得弗蘭克發(fā)瘋一樣地跑出人群,讀者并不知具體原因,只是從弗蘭克女友莉莉(Lily)的問話“是與你在韓國戰(zhàn)場上的經(jīng)歷有關嗎?[7]”略知一二,莫里森再次停筆。隨后在第九節(jié),從弗蘭克自己的角度,講述了朝鮮戰(zhàn)場上拾荒小女孩的故事,承認是戰(zhàn)友打死了女孩。當一切看似漸漸明了的時候,莫里森在第十四節(jié)再次重復提起此故事,弗蘭克承認了“是我在朝鮮小女孩的頭部給了一槍[7]”,至此,故事才真正結束。對于戰(zhàn)場上殺死小女孩一事的“敘事由弗蘭克、茜和弗蘭克的情人莉莉分擔,從現(xiàn)在跳轉至過去”[18]。莫里森借不同人之口,安排弗蘭克多次想起戰(zhàn)爭的場景以及通過其間斷、重復地講述與內(nèi)心活動,使讀者了解到弗蘭克在戰(zhàn)場所遭受的一切,并且以相似手法,揭示了弗蘭克參軍的原因是對他所居住的蓮花鎮(zhèn)的不滿以及其在退役后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對于弗蘭克當兵參戰(zhàn)一事,莫里森并未采用傳統(tǒng)的敘事模式,避免一氣呵成地講述故事的全部,而是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空場景,多次重復敘述出了故事的全部,讀者只有在讀完整部小說后,才能夠拼湊出一幅完整畫面。

        四、結論

        綜上,莫里森巧妙地將布魯斯音樂中呼喚與回應、即興創(chuàng)作以及重復的特點運用于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中,從結構、敘事方式以及主題等方面豐富了整部小說。小說中呼喚與回應的獨特環(huán)形結構,不但展開了小說的主旨,更升華了主題,意識流寫法的使用,使得現(xiàn)實描寫與即興回憶相融合,將心理時間與空間時間完美結合,故事的敘述穿梭于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尋找妹妹的現(xiàn)實路途以空間時間為線索,猶如布魯斯的主旋律,而以心理時間為線索,看似毫無章法、突兀的回憶與幻想則如布魯斯音樂中的即興變奏。同一事件往往反復出現(xiàn),但敘述角度、敘述人物卻各不相同,最后將同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面地展現(xiàn)出來,這種多角度重復敘述不但符合布魯斯音樂的特點,更適合小說中由于戰(zhàn)爭創(chuàng)傷而思緒混亂的弗蘭克的精神狀態(tài)。莫里森利用黑人布魯斯音樂模式和特點,將以弗蘭克為代表的黑人民族的悲慘命運和不公待遇真實地展現(xiàn)出來,同時利用黑人音樂特點書寫黑人歷史,對抗白人話語,借助文字的力量,為整個處于弱勢地位的黑人民族發(fā)出吶喊,“改寫被主流歷史觀所忽視與邊緣化的黑人歷史,還原歷史真相中的黑人生存狀態(tài)”[19]??傊?,莫里森在創(chuàng)作中借助于布魯斯音樂元素和特征,充分展現(xiàn)了黑人的悲慘生活狀況和不公待遇,并彰顯黑人文化及價值觀,體現(xiàn)了美國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獨特魅力。

        [1]高繼海. 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敘述特色[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1):67-71.

        [2]Berre, Tone.Variations on a Theme:The Role of Music in Toni Morrison’sJazz.University of Tromso,2008:38.

        [3]吳麗聰. 黑人文學中的布魯斯——托尼·莫里森文學作品中的音樂元素[J].音樂史,2011(2):89-90.

        [4]Byerman, Keith Eldon.RememberingthePastinContemporaryAfricanAmericanFiction. Chapel Hill:U of North Carolina P,2005:3.

        [5]王烺烺. 歐美主流文學傳統(tǒng)與黑人文化精華的整合—評莫里森《寵兒》的藝術手法[J]. 當代外國文學,2002(4):117-124.

        [6]陳婷婷. 布魯斯詩歌—源自黑人靈魂的歌唱[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9(3):159-160.

        [7]Morrison, Toni.Home. New York:Alfred A. Knopf,2012:11.

        [8]王守仁,吳新云. 國家·社區(qū)·房子——莫里森小說《家》對美國黑人生存空間的想象[J]. 當代外國文學,2013(1):111-119.

        [9]Morrison, Toni. “Home”TheHouseThatRaceBuilt:OriginalEssaysbyToniMorrison,AngelaY.Davis,CornelWest,andOthersonBlackAmericansandPoliticsinAmericaToday. Ed. Wahneema Lubiano. New York:Vintage Book,1998: 3-12.

        [10]龐好農(nóng). 從莫里森《家》看“呼喚與回應”模式的導入與演繹[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4):143-150.

        [11]陳銘道. 撕心裂肺的歌:美國黑人布魯斯[J]. 云南藝術學院學報,1999(3):46-55.

        [12]于靜. 布魯斯—獨特的黑人文學敘事風格[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49-51.

        [13]Daniel, Lucy.Homeby Toni Morrison:Review [J/OL].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books/bookreviews/9272768/Home-by-Toni-Morrison-review.html, 2012-05-24/2016-10-09.

        [14]夏臘初. 論柏格森的“心理時間”對意識流小說的關鍵性影響[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4):89-95.

        [15]龐好農(nóng). 非裔美國文學史(1619-2010)[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303.

        [16]涂和平. 論精神分析學理論與心理時間學說對意識流小說的影響[J]. 黑龍江社會科學,2005(5):99-103.

        [17]張闊,董小川. 試論早期布魯斯音樂的基本特征[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12):259-261.

        [18]Akbar, Arifa. Home, by Toni Morrison.[J/OL]http://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books/reviews/home-by-toni-morrison-7660995.html, 2012-04-10/2016-10-09.

        [19]李美芹. 文學虛構中的歷史本質:論《家》的歷史書寫[J]. 當代外國文學,2013(2):13-21.

        TheBluesAestheticsinToniMorrison’sNovelHome

        CAO Yu-ji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Gansu)

        Blues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 art genres in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Toni Morrison, the African-American female writer, employs the blues pattern and features in the structure organization, characters’ psychology description and plot unfolding in her novels to reflect life and culture in black community. By interweaving three prominent features of blues:call-and-response, improvisation, and repetition into her novel, Toni Morrison successfully manipulates double-storyline narration, fractured narrative technique and stream-of-consciousness in making past and present interact in her novelHome.

        blues; call-and-responses; improvisation; repetition

        I106.4

        A

        1674-1730(2017)06-0047-05

        2017-02-28

        曹玉潔(1989—),女,甘肅慶陽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美國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趙建萍】

        猜你喜歡
        小說音樂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奇妙的“自然音樂”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音樂從哪里來?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樂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我是怎樣開始寫小說的
        百花洲(2014年4期)2014-04-16 05:52:45
        精品香蕉久久久爽爽| 国产在线观看91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首页在线| 伴郎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 伊人久久综合狼伊人久久| 麻豆文化传媒精品一区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性啪啪无码AV天堂| 国产一级一厂片内射视频播放 |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老妞| 国产自拍伦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毛片大全真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久久开心婷婷综合中文| 极品老师腿张开粉嫩小泬| 国产中老年妇女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人妻在线有码中文字幕|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69|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r|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50|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96| 亚洲аv天堂无码| 午夜精品人妻中字字幕| 优优人体大尺大尺无毒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Ⅴ樱花无码|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永永| 久久久精品国产性黑人| 欧美黑吊大战白妞|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无毒|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五月综合高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