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湖北生物科技職業(yè)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
進入新世紀,我國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高,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西方人開始重新審視中華文化,國內也興起一股傳統(tǒng)文化熱,形成一種中外呼應的局面,國外最典型的就是孔子學院的遍地開花,漢學熱;國內最典型就是重讀經典,詩詞大會等等。伴隨著祖國的強大,民族自信心極度增強,但也面臨著一種隱憂,那就是當代大學生,他們是社會的一股強大的力量,對文化的傳承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思想活躍,追求時尚,如西方節(jié)日,影視等,而民族的傳統(tǒng)反倒被忽視了,如七夕節(jié),重陽節(jié),元旦等,如果任其發(fā)展,民族特色終將慢慢逝去,光有民族經濟而沒有文化,復興從何談起?中華民族幾千年之所以傳承,生生不息,就是因為幾千年來,民族文化得以很好的傳承。因此在現代化的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另一方面也要發(fā)揚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現代化同時,也要保持民族特色及連貫性。因此,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就有其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深深的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但是近現代以來,傳統(tǒng)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和諧聲音,又讓人們把眼光重新關注她,在前行中能夠成為每個中國人發(fā)展的立身之本。
首先是近代中國的落后,外族的入侵,極大的踐踏了國人的自信心。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八國聯軍的入侵,日本的侵華,讓國人的盲目自信到民族的自我懷疑,甚至一度要廢除漢字的局面。國人在屈辱與貧瘠中生活,咀嚼不到生活的滋味,再加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掌握在極少數統(tǒng)治者及一部分文人手中,普通大眾他們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這雙重的影響,讓傳統(tǒng)文化在普通大眾傳播上僅限形式,而不知其深意,何談傳統(tǒng)文化復興呢?
其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像剛入城的鄉(xiāng)下人,為了發(fā)展經濟,而忘了身上美好的東西。傳統(tǒng)文化一心想擺脫那些似乎有些落伍的淳樸,西方月亮比中國圓,當國人真正富裕起來的時候,又在懷念過去,想回到從前,但是社會形勢已經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特別是年輕人,及其娃娃一代人,已經是土洋結合的人了,要想改變,已經不是說說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系統(tǒng)對,長期的堅持。
再次就是國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重經濟,輕文化的被動局面造成的。當商品化的大潮席卷全國時,誰也不愿意為了那廉價的尊嚴,而忽視唾手可得的眼前利益,不知不覺中西方的文化就在中國大地上占有一席之地。反倒是中華文化,卻被無情的忽視了,今天出現的國學熱,誦讀經典等,它給人的印象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傳播的范圍有多大,接受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持續(xù)性與否,都有待檢驗。
一西式快餐。飲食上,西式的飲食簡潔,衛(wèi)生,中式飲食繁瑣,味重;文化上接受了西式快餐文化,而把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講求底蘊的東西忽視了,結果是造成了文化上的短視現象的出現。追求或者崇拜明星,成為年輕一代人的時髦或者口頭禪;中國式英雄反而受到嘲笑,中國厚積薄發(fā)的精神在淡化,民族的互助精神也出現危機等等。
二西式服飾?,F代婚姻服飾表現的最明顯,他們接受西式婚紗,認為結婚選擇西式就意味著神圣與圣潔,而中式紅頭蓋,紅禮服基本退出年輕人的視野;在婚姻儀式上,西式的教堂婚禮成為富裕階層的首選,這就造就了既有文化上的侵蝕,又有觀念上的迷失,再過多年,我們民族的文化就只能存在于我們的記憶中。
三西式節(jié)日。大學校園里,年輕人過節(jié)張口就是西方的情人節(jié),萬圣節(jié)等,東方的節(jié)日就像一夜之間消失在當代大學生的視野里,即使有也是索然中消磨過去的,元宵,春節(jié),七夕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好像是一種久遠的過去,有印象,沒過過或者是沒有味道;西式禮物,圣誕老人,玫瑰花,等等,給人的感覺成了年輕人的首選,每到周末,校園里鮮花就成了必備的選擇,中式紅豆,佩玉,折扇等卻不受重視,年輕一代更傾向西式的浪漫。
四西式影視文化。崇尚英雄主義,個人主義,而忽視了民族的集體主義。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在市場化中變得似乎是一種道德的虛偽,不愿談及,甚至成為我們國家發(fā)展的一大毒瘤,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摔倒了,沒人愿意扶,雖有法律層面的,但個人認為更多的是民族價值層面出了問題。
也有人認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這是文化的多元化,這是一種文明的進步,是中西文化的交匯。表面看是中西文化的融匯和碰撞,是一種進步,究其實質還是民族文化不自信,也是中華文化在教育過程中的缺失。
二迷失。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大家還沉浸在享受之中,對于受夠了幾千年的壓抑中國人來說,他們希望換種活法,這無可厚非,但是,在接受外來文化時,把民族的忘了,當我們再回首祖先留下的遺產時,卻所剩無幾,我們的精神家園可謂是瓜果飄零,讓人噓唏,最后除了錢,就是錢了。心靈的東西一旦丟失了,要再重新找回,找得回人,但是找不回神,可以說這是我們的靈魂沒有了,很讓人后怕的局面。
首先國家在引導層面上沒有遵循現代文明的規(guī)律,而是由其自我發(fā)展。中國文化本身很優(yōu)秀,但是中國文化更注重思想層面,在內容方面,卻沒能夠吸引年輕人。西方文化有其獨特面,那就是現代化 ----市場化,讓其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一種日用生活商品一樣,注重包裝,注重情調,滿足了年輕人求新求個性特點,如情人節(jié),鮮花,葡萄酒,燭光晚餐,特別能夠滿足浪漫情懷。而中國文化則顯得不足,在現代化腳步上滯后 ---市場化運作缺失,如中國的相思豆其實很出名,但是他沒有成為一種大眾化商品,也制約了傳統(tǒng)文化的進一步傳播,也就失去了年輕人的追捧。
其次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放性特點決定的。中華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她并不是一種封閉的文化,總是在比較中來兼容并包,善于借鑒和吸收,但是這種局面出現在外來文化具有特別的優(yōu)勢時,中華文明這種自然消化能否頂得住西方文明的狂風亂炸呢,是丟盔棄甲,還是像小草一樣,經歷過寒冬,重新立起來呢?
既然已經形成了,也不必過于驚慌,就像中華文化并沒因為漢政權失敗而消失一樣,而是頑強的延續(xù)下來,但是這種頑強是建立在漢文化的先進性基礎上的,但是現在局面不一樣,形勢復雜,且中國文化是處于被動局面,因此要把握好當前局面,審時度勢,解決目前文化傳播中的困境。
首先從國家層面打造傳統(tǒng)節(jié)日。這種打造不僅僅是政府的事,還應發(fā)動商家共同營造,這樣,傳統(tǒng)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既具有權威性,又具有時代性。
其次強化教育。就是打造傳統(tǒng)文化教材,精心選編知識體系。在知識與故事中讓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祖國優(yōu)秀文化,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中外文明交流碰撞中,傳統(tǒng)文化不會因為時代發(fā)展而變得虛無。
[1]李康,吳亞初,李浩.基于模糊綜合評判的高校體育文化評價研究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年5期
[2]李志義.高校體育文化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理論構想.《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