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向軍
租友過年有違法律精神
◇符向軍
人是最終目的而非手段,不能作為商品進行交易,不能作為買賣、租賃、雇傭等債權合同的標的物,以人身為標的物的“租賃”“雇傭”協(xié)議當屬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臨近年關,“租女友回家過年”又成為網(wǎng)友熱議的話題。近日,有不少網(wǎng)友發(fā)布求租女友或者男友的信息,同時也有人以不同價格出租自己。此外,還有部分網(wǎng)站專做租女友或租男友生意。律師對記者表示,租友實為雇傭關系,租友平臺應該具備資質(zhì)證明,并且應該承擔身份審查等義務(1月24日澎湃新聞網(wǎng))。
近年來,為應對父母催婚、逼婚和世俗眼光,興起了“租個女(男)友回家過年”的熱潮,伴隨的爭議也從未停息。租友回家過程中除了會產(chǎn)生財物糾紛、人身傷害、情感糾葛以及詐騙、色情交易、性侵害等民事、治安或刑事法律糾紛、風險,導致違法犯罪現(xiàn)象,需要當事人多加警戒防范外,租友回家過年本身也難以繞過法律障礙。
有人認為“法無禁止即自由”,租友回家過年在法律上沒有明確規(guī)定或禁止,只要不違反公共利益、公序良俗,就是有效的,就無需干涉。有人干脆認為租友回家過年屬于個體行為,牽涉不到公共利益,而公序良俗也是動態(tài)的,租友回家過年在以前可能有悖道德人倫,如今移風易俗漸成時尚,也不涉及公序良俗問題。
還有人認為,租友回家過年是一種新型的雇傭服務關系,屬于法律上的無名合同,只要雙方約定的內(nèi)容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或公序良俗,就是合法有效的,網(wǎng)上“租人”平臺只要是有資質(zhì)的中介服務機構,也屬于合法經(jīng)營。如果當事人雙方產(chǎn)生爭議,比如父母給予一方的紅包、禮金歸屬這種財物糾紛,可按合同約定進行依法處理。
以上是常見的幾種觀點,但都難免似是而非,值得商榷。首先,公序良俗之所以成為公序良俗,是因為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禮儀、習俗、美德,相對恒定而非變動不居,相對于國家的制定法,其可以說是一種民間法,是法律的重要補充和輔助力量,或曰“德治”,需要尊重傳承。即便今人的思想日益開放、包容,但在租友回家過年過程中,“出租方”假扮戀人角色,以女友、男友的特定身份與“承租方”父母、親屬相認、相處,無疑涉嫌欺騙、不孝等,有悖誠實信用和情理人倫,一旦騙局露餡或被揭穿,除了尷尬,即便是善意的謊言,也會對親人情感和精神造成傷害。所以,“租友回家過年”實難逃公序良俗拷問,這種時尚和移風易俗,仍需戒之慎之。
更重要的是,將租友回家過年定位于雇傭服務關系,并不符合法律精神。因為租友回家過年的性質(zhì)特殊,一方以另一方的婚戀女友、男友的特定身份出現(xiàn)在另一方家長和其他親人面前,包含特定的身份認同和角色扮演,涉及身份利益關系,其合同標的物是人本身而非勞務,這不同于家政服務、暑期打工、建筑小工等提供勞務的一般雇傭服務關系,也不同于純粹的付費陪解悶、陪玩樂、陪聊天等提供勞務的新型雇傭服務關系。無論在法律上,還是在倫理上,人是最終目的而非手段,不能作為商品進行交易,不能作為買賣、租賃、雇傭等債權合同的標的物,以人身為標的物的“租賃”“雇傭”協(xié)議當屬無效,不受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