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燕(山東省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山東日照276800)
新形勢下賽艇運動高原和低氧訓練研究進展
□韓小燕(山東省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山東日照276800)
為了增強運動員的耐力,高原和低氧訓練成為運動員的訓練方式之一,進行賽艇運動高原和低氧訓練也取得不錯的成績。本文對賽艇運動進行介紹,對高原和低氧訓練及其在賽艇運動中的運用進行分析,以便探索賽艇運動高原和低氧訓練的研究進展。
賽艇運動高原訓練低氧訓練運用
賽艇運動時間需在六至八分鐘之間,賽艇運動員要進行的劃槳周期要在二百二十次到二百四十次之間。賽艇運動開始時,若沒有超過十槳,主要依靠無氧非乳酸代謝,超過十槳后,經(jīng)過七十秒左右,主要依靠無氧乳酸,經(jīng)過兩分鐘后,就主要依靠有氧代謝,持續(xù)至比賽完成,這幾種供能方法有著一定聯(lián)系。在賽艇運動中,有氧供能占到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無氧酵解供能占到百分之二十左右,磷酸原供能占到百分之四左右。這些比例與賽艇運動員有氧能力有關,有氧能力強的運動員可進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有氧供能,有氧供能對運動員比賽水平有影響。長期進行有氧訓練可增強運動員的攝氧能力,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水平。
2.1、高原訓練
高原訓練是指通過高原環(huán)境來對運動員進行訓練,高原環(huán)境擁有低壓、低氧的特點,在這種環(huán)境下增加運動員的訓練難度,能夠有效提高運動員的體能水平,也會讓運動員擁有較強的抗缺氧能力,運動員身體會發(fā)生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血液成分等方面。在呼吸系統(tǒng)方面,運動員呼吸頻率會增加,攝氧能力增強。在心血管系統(tǒng)方面,運動員心率增加,血壓適應性會增強。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方面,能有效緩解失眠等情況,改善缺氧狀況。在血液成分方面,會強化機體造血功能,增加血紅蛋白。這些變化能夠使運動員適應更多的運動項目。
2.2、低氧訓練
低氧訓練模式有多種,如高住低練、間歇性低氧訓練等。低氧訓練為通過創(chuàng)造低氧環(huán)境對運動員進行訓練。對運動員進行低氧訓練可以有效增強有氧運動能力,在游泳、賽艇等方面被廣泛應用。實施低氧訓練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可增加骨骼肌線粒體,提高氧化酶活性。2,3-DPG被稱為2,3-二磷酸甘油酸,其含量增加有助于Hb釋放氧;二是在低PO2條件下,可使運動員增強心臟功能;三是可增加骨骼肌毛細血管,提高肌肉緩沖能力;四是在低PO2條件下,紅細胞生成素會增加,最終會使2,3-DPG、Hb等增多。通過低氧訓練可提高運動員的抗缺氧能力,從而增強運動能力。
2.3、高原和低氧訓練的優(yōu)勢與劣勢
高原訓練和低氧訓練都有其本身的優(yōu)勢與劣勢。高原訓練有增強心臟供血能力、骨骼肌代謝能力等優(yōu)點,但其也有自身的缺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高原訓練有著較低的運動量,強度不高;然后在運動員訓練完成后,最大心率和最大乳酸濃度不高;蛋白質(zhì)合成能力不高;免疫力也有所降低;運動員抗疲勞能力下降,不利于體能恢復。低氧訓練可以合理安排訓練強度,可增強機體運動能力,對正常訓練影響不大,而且訓練成本較低,應用范圍較廣,但低氧訓練也存在一些缺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難以對低氧和專項訓練進行合理安排,若低氧訓練時間較短,則不能達到訓練效果;二是無法有效把握高練、專項和高住的組合度;三是多個運動員無法同時進行訓練,需要較長時間,低氧訓練強度也不高。雖然高原和低氧訓練都有優(yōu)缺點,但高原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如溫度、風向等對機體運動能力的影響還有待研究。如今主要在個體差異、心理學方法等領域?qū)Φ脱跤柧氝M行探索。選擇訓練方法時應充分考慮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運動項目的特點等因素,切實增強機體運動能力。
3.1、提高有氧運動能力
從相關研究可以看出,讓機體適應絕對、相對、混合等缺氧環(huán)境,通過高原和低氧訓練可提高心肺能力、骨骼肌代謝能力、毛細血管密度等,從而可有效增強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
王道等曾對女子賽艇運動運動實施九周的高原訓練,此次訓練結(jié)果表明運動員最大攝氧量和通氣量得到增強,但差異并不明顯,在無氧條件下,瞬時、相對最大功率等有所降低。所以長期高原訓練對賽艇運動員的影響還需從多方面進行探索,若長期進行高原訓練會削弱無氧能力。所以進行賽艇運動高原訓練時可將訓練時間保持在五到六周之間,在高原訓練環(huán)境中,不僅要提高有氧運動能力,還要提高運動員的運動速度,增強耐力。張洪文對男子賽艇運動員的十周高原訓練進行研究后得出,高原訓練可增強運動員載氧能力,也能夠有效對氧進行利用。安排高原訓練時要考慮訓練目標,對有氧和無氧訓練進行合理安排。趙之光也進行了相關研究,得出一些研究結(jié)論:一是以曲線為中心,攝氧量、氧脈搏等往曲線右邊偏移,通氣量、主觀疲勞度等往曲線左邊偏移;二是通過對一千五百米、兩千米、兩千五百米的海拔高度進行模擬,并與平原地區(qū)進行比較可得出最大攝氧量減少,在一千五百米環(huán)境中減少9.24±7.63%,在兩千米環(huán)境中減少13.09±3.63%,在兩千五百米環(huán)境中減少15.40±4.36%,這種情況表明運動員的有氧運動能力與海拔高度有關,在一千五百米環(huán)境中,VO2、HR等變化趨勢不明顯,訓練效果不顯著。通過這些研究可以得出,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訓練模式、時間、強度等,還要考慮運動員的個體差異,做出有效的訓練計劃,使運動員的有氧運動能力得到提高。
3.2、心血管系統(tǒng)
在心血管系統(tǒng)中,從心血管系統(tǒng)機能、紅細胞系指標變化、血液流變學等方面對高原、低氧訓練進行探索。
在心血管系統(tǒng)機能方面,高原、低氧訓練影響著心肌細胞的分子結(jié)構、形態(tài)等,如使線粒體活性、心肌微血管等發(fā)生變化。男子公路自行車運動員曾進行高原訓練,運動員所在訓練地區(qū)的海拔在兩千米左右,訓練時間為三至四個月,運動員開始訓練時,收縮壓會升高,晨脈也會增加,進過五天左右的時間會有所降低,通常情況下,經(jīng)過三周左右晨脈會恢復到在平原時的狀態(tài),受運動強度影響較小。運動員完成高原訓練,回到平原后,在三周時間內(nèi)運動員的收縮壓和晨脈會比訓練之前的水平有所降低,左心室電壓也得到增加,x線心臟面積也變大,這些情況要等到兩周后才會得到改善,這主要因為在低氧環(huán)境下會增加心臟負荷。通過對運動員進行高原、低氧訓練,可有效增強運動員在平原條件下的心臟供血能力,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心血管系統(tǒng)的結(jié)構,使運動員的耐力和抗缺氧能力得到增強。
在紅細胞指標變化方面,高原、低氧訓練可使運動員紅細胞指標發(fā)生變化,影響變化的因素包括訓練模式、強度、時間等。陳偉等通過對遼寧女子賽艇運動員進行研究,其在海拔兩千米的高原上進行訓練,訓練完成后對運動員血紅蛋白進行檢測,可以發(fā)現(xiàn)濃度升高。低氧訓練也會影響運動員紅細胞指標,高炳宏等對高住高練低訓的女子賽艇運動員進行研究后得出,在四周的訓練時間中,運動員的血紅蛋白等指標在增加,訓練完成后紅細胞數(shù)量等升到最高,經(jīng)過一段時間雖然下降,但是仍然在高水平停留。對于網(wǎng)織紅細胞的規(guī)律還沒有相關研究出現(xiàn),所以還需要相關人員對在高原、低氧環(huán)境中紅細胞等變化規(guī)律進行探索。在高原、低氧訓練中,需要根據(jù)運動員個體特點、訓練模式對運動員紅細胞水平等進行訓練。
在血液流變學方面,高原訓練可使血液流變學特征發(fā)生變化,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的抗缺氧能力。洪平等對進行高原訓練的中長跑運動員進行研究后得出中長跑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其本身的血液流變特征會發(fā)生變化,紅細胞數(shù)量會增多,運動員本身抗缺氧能力增強,這種情況在高原訓練結(jié)束四周后還會存在。影響血液流變學特征的主要因素有血液粘滯度,血細胞切變率等,為了明確低氧含量與運動員運動能力的關系,可以對在高原訓練中運動員的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監(jiān)測,以便提高運動員運動能力,在這方面還需要不斷探索。
3.3、免疫系統(tǒng)指標
在高原、低氧訓練環(huán)境中,免疫系統(tǒng)也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通過對運動員的免疫系統(tǒng)進行研究,可以對運動員的訓練計劃進行協(xié)調(diào),可以對運動員的身體狀況進行了解,以便幫助運動員順利進行訓練。目前對高原訓練賽艇運動員免疫系統(tǒng)的研究較少。盧鐵元等對競走運動員進行了研究,寄走運動員在兩千多米海拔的高原進行訓練,訓練開始時WBC指數(shù)增加,經(jīng)過兩周時間的訓練后,WBC指數(shù)有所降低,經(jīng)過約四周的訓練時間,白細胞水平會發(fā)生顯著變化,且其變化與訓練時間有關,高原訓練結(jié)束后,運動員回到平原,WBC指數(shù)才會與原來保持一致。高原、低氧訓練會對運動員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影響,免疫系統(tǒng)指標會隨訓練時間而發(fā)生變化,在對運動員進行訓練時要對運動員身體特點和訓練模式等進行考慮。
3.4、高抗氧化能力
提高運動員的抗氧化能力可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抗氧化酶系統(tǒng)、金屬結(jié)合蛋白等都屬于抗氧化系統(tǒng)。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等。維生素C、輔酶Q等都屬于非酶類抗氧化劑。Alina等對皮劃艇運動員進行研究,這些運動員在海拔兩千米的高原上進行訓練,在訓練期間,自由基數(shù)量會增加,主要由于低氧條件的影響。雖然經(jīng)過十天后會減少,但與原來相比仍會較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會在訓練開始時有所下降,隨著訓練時間延長,會逐漸升高。過氧化氫酶活性會增加,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雖下降但也會比原來高。運動員體內(nèi)自由基過多會影響身體狀況,應訓練運動員的抗氧化能力,緩解運動員的疲勞,應對多種訓練模式進行研究,明確訓練模式各自的特點,使運動員的抗氧化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高。
在賽艇運動中高原、低氧訓練方法被廣泛應用,人們也對其進行了相關研究,如心血管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但是對高原訓練模式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如對其訓練機理和方法研究較少,需要人們從多方面對高原訓練模式進行不斷研究,促使高原訓練模式往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低氧訓練模式也存在許多問題,如其理論研究深度不夠,研究角度單一,在低氧訓練時間、強度等方面缺乏科學依據(jù),對低氧訓練能否提高運動員的能力還存在質(zhì)疑,運動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如訓練內(nèi)容、機體營養(yǎng)等。相關人員要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對其進行完善,促進賽艇運動高原和低氧訓練的發(fā)展。
[1]姜東明.賽艇運動核心力量訓練的探析[J].遼寧體育科技, 2013,35(4).
[2]韓延柏,趙澤霖.賽艇運動上呼吸道感染與唾液溶菌酶的關系[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2,14(1).
[3]王廣磊,宋旭,劉揚等.賽艇運動中的技術鏈解析[J].安徽體育科技,2015,36(1).
[4]夏培明,黃勵強.低氧訓練對賽艇運動大負荷訓練期間生理機能的影響探究[J].廣東科技,2014,(20).
[5]楊威,趙凌玉,孟思進等.一種賽艇運動速度實時監(jiān)測儀及其使用模式的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18).
G804
A
1006-8902-(2017)-04-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