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東
不久前,中國發(fā)布了《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zhàn)略》(下稱《戰(zhàn)略》),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國參與全球網絡治理,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旨在指導中國今后一個時期參與網絡空間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也是國際社會更好了解中國政策和理念的重要舉措。不過,西方一些媒體依然以一貫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國的這一建設性舉措,刻意曲解成“中國試圖把國家控制互聯(lián)網寫成國際法”。
這些媒體的說辭,就是將中國的網絡主權概念簡單片面地理解為出于“國家控制”的需要。其實,網絡主權概念早就是客觀事實,中國推進網絡主權是進一步強化各國政府的主體責任。
隨著網絡不斷發(fā)展,網絡治理開始超越網絡本身,而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的治理問題。只有各國政府積極行動起來,更好建立全球性的協(xié)作機制,才可能有效應對越來越走向失序的嚴峻現(xiàn)實。繼斯諾登之后,剛剛披露的最新資料,詳盡展示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如何對智能電視、智能手機和汽車等電子產品的全面監(jiān)控舉措。這是美國政府的濫用技術壟斷力量,缺乏基本主體責任感的典型表現(xiàn)。
當然,由于網絡空間獨特的虛擬性和全球性,網絡主權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不同于傳統(tǒng)的主權,更具開放性和靈活性,各國與其圍繞網絡主權概念打口水戰(zhàn),不如共同坐下來,圍繞網絡主權的具體內涵進行有效的協(xié)商。
西方媒體喜歡抨擊的另一個點,是中國積極推進更多的國際法適用于網絡空間的努力。當下,網絡空間最大的威脅就是缺乏全球性的共識和普遍規(guī)則,全球治理機制日趨碎片化,使得作為法外之地的網絡空間越來越走向失序。只有以更具國際社會共識的國際法,來替代原始的叢林法則,才可能有效建立全球網絡秩序。而事實上,早在2013年,包括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在內的主要國家,已經在第三屆信息安全政府專家組(GGE)達成的最后報告確認國際法特別是《聯(lián)合國憲章》適用于網絡空間。
目前看來,事實上真正威脅全球網絡治理進程的并不是中國,而恰恰是美國。特朗普上臺之后掀起的政治運動,其核心信念就是美國優(yōu)先,將“國家安全和主權”放在首位。所以,過去中美之間最針鋒相對的“網絡主權”反而與他的理念不謀而合。我們反而要擔心,特朗普有可能將“網絡主權”推向極端,走向更加封閉。不知道特朗普接下來是否還承認一個國際的互聯(lián)網?無論是特朗普以后只關心美國自己國家的互聯(lián)網,或者干脆認為整個互聯(lián)網就是美國的,都具有顛覆性的影響。
對于全球網絡治理來說,最大的幸事莫過于去年ICANN職能管理權從美國政府手中移交出來。包括特朗普在內的一干共和黨人竭力阻撓移交,要是拖延到特朗普上臺,移交肯定不再可能?,F(xiàn)在想想都后怕。
西方媒體應該放棄長期的傲慢與偏見,站在人類共同發(fā)展、繁榮與安全的視角,更加客觀、理性地推進全球網絡治理的健康發(fā)展。▲
(作者是中國互聯(lián)網實驗室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