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立
(紅旗文摘雜志社總編輯)
文化強黨與偉大工程
張西立
(紅旗文摘雜志社總編輯)
文化強黨是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強烈實踐意義的時代新命題、大命題、大文章。文化強黨的實質是文化自信,文化強黨是“偉大工程”的應有之義,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態(tài)、政治生活的靈魂,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黨性真諦,確立“四個意識”是文化強黨的緊迫任務,思想建黨是文化強黨的要害所在,制度治黨是文化強黨的客觀要求,組織建黨是文化強黨的現(xiàn)實載體。
文化強黨;文化自信;思想建黨;制度治黨;組織建黨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但如何管黨治黨,才能使黨有效應對“四種考驗”、克服“四大危險”,保持應有的生機與活力,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解答的重大時代課題,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取得豐碩成果的重要領域。在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方面,繼思想建黨、制度治黨、組織建黨之后,提出文化強黨的命題,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展“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yè)”的征程中,提升對“偉大工程”的運籌和駕馭能力,深化對黨建規(guī)律和執(zhí)政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無疑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強烈實踐意義。
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處于最根本、最基礎的位置,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歸根結底是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這個“繼承”和“弘揚”不是“日用而不知”的自在性遺傳,更不是文化復古主義,而是為著完成當前的中心工作和歷史使命有分析有批判的繼承,是謂“創(chuàng)造性繼承、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覺,更是對國家和執(zhí)政黨的認同和自覺,本質上回答的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的哲學問題。文化自信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提出并身體力行的,首先反映的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應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對于自身所處歷史方位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體認和覺醒,展現(xiàn)的是黨歷經九十多年風雨蒼黃而愈發(fā)堅韌、澎湃的生機與活力。文化自信體現(xiàn)在黨的建設領域,就是從理論和實踐上對“什么是共產黨,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共產黨以及怎樣建設共產黨”這個根本問題的科學回答。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共產黨,誕生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趨激化的發(fā)展階段,宣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大趨勢已然到來,本身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以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質上是完全新型的政黨,絕不能用西方資產階級政黨的視角看待和解讀她,切實認識和把握共產黨的本質及其運動規(guī)律,必須確立與其相應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自覺。
文化強黨的提出是新形勢下黨帶領人民從事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yè)進程中自身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提出黨的建設是“偉大的工程”[1]602,認為建設一個思想上政治上完全鞏固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時代要求已經日益突出,可謂中國共產黨建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覺醒。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后提出“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的著名論斷,集中體現(xiàn)了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言黨憂黨興黨的新的歷史覺醒。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全黨應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號召,標志著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國際形勢發(fā)生復雜深刻變化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新的歷史背景下,面對經濟結構、利益主體、就業(yè)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多樣化態(tài)勢,針對包括黨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執(zhí)政理念、執(zhí)政方略、執(zhí)政方式等自身特質及形式的又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和體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應對國際國內各種復雜斗爭的歷史性重大考驗中,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抓手,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尤其是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置于“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時代背景以及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歷史高度加以審視和把握,體現(xiàn)的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寬廣的馬克思主義眼界、舍我其誰的革命英雄主義擔當以及駕馭復雜局面的政治智慧,折射出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恢弘氣度和必勝信念。
涵養(yǎng)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也是新形勢下管好治好建好我們這樣一支有八千八百萬黨員之眾、九十六年之久的大黨執(zhí)政黨的必由之路。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來之不易,一旦遭到破壞,恢復起來自然是艱巨異常,這其中,政治文化始終扮演和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積極健康、正大堂皇的文化形態(tài)及其價值觀念是良好政治生態(tài)的精神支柱。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三會一課”的開展、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貫徹、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運用等,正像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對于一個身心健全的人一樣,它是保持黨能夠成為一個生命有機體的必要條件。常言道,“大道至簡”,認識常識、踐行常識,看似簡單,實則不凡,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在于能否久久為功、滴水穿石。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看起來平常不過,真正付諸行動、一以貫之,對于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組織乃至一個民族,無不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吨杏埂吩?,“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安煌跣摹碧N涵和揭示的正是人間乃至宇宙的真理——一個人一時間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堅持做好事不容易。
歷史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以及黨風、學風和文風,皆可歸之于“實事求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發(fā)展到社會主義階段,能夠清醒認識自身優(yōu)劣長短和歷史使命所在,并在思想理論上鮮明地高舉“實事求是”的旗幟,在實踐中以“實事求是”科學態(tài)度實現(xiàn)自我革命的階級或集團,不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統(tǒng)治階層和知識精英(富裕之邦并非真理之地),也不是時刻標榜自己為人間救世主的那些人(有理不在聲高),而是“為工人階級當前的利益而奮斗,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的(知行合一)共產黨人?!皩嵤虑笫恰背鲎浴稘h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說的是治學謹嚴、不尚空談。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2]801毛澤東還解釋說:學習馬克思主義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這個“的”。這種態(tài)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有實事求是之意,無嘩眾取寵之心。這種態(tài)度,就是黨性的表現(xiàn),就是理論和實踐統(tǒng)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2]801。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鮮明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實施文化強黨戰(zhàn)略,首要的和根本的在于牢牢把握體現(xiàn)和貫穿其始終的“實事求是”這一黨性真諦。
無數(shù)實踐證明,與現(xiàn)代社會其他政黨相比較,共產黨人無疑是用“特殊材料”(政治優(yōu)勢)做成的。對于這個“特殊材料”,歷來為世人所探究。鄧小平曾經說過,中國共產黨人面對艱難險阻為什么能夠團結起來、上下同欲,取得一個又一個斗爭的勝利,就是“一靠理想二靠紀律”[3]110。如今,習近平同志面向全黨鮮明地提出“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可謂是對“特殊材料”的新的時代性解答。巴黎公社以來的一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說明:無產階級及廣大勞動人民的解放運動須臾不可缺少工人階級先進政黨的領導,而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從其誕生之日起,自身就展現(xiàn)出其他資產階級政黨不可比擬的政治性、組織性、紀律性和統(tǒng)一性,其直接表現(xiàn)就是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而作為現(xiàn)代社會最為先進的政黨,其在不同歷史時期走向健全和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則是“核心”和“領袖”的形成。習近平同志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黨的核心,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應對國際國內各種空前復雜而深刻的斗爭中歷史地形成的,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期盼和全黨意愿的高度統(tǒng)一。具體而言,講政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裝的先進政黨最本質的要求;講大局,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應有的寬廣眼界和無私胸襟;核心意識,要求每一名黨員思想上行動上均應自覺維護來之不易的全黨“核心”,這無疑也是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的內在要求;看齊意識,正是因為現(xiàn)實中有這樣那樣的步調不齊現(xiàn)象,才有必要經常性地倡導“看齊”,“看齊”不是絕對的一致,而是最終在全黨造就“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4]543,目的在于“以利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于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xiàn)代工業(yè)和現(xiàn)代農業(yè),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4]543。由此而言,“四個意識”是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先進政治文化的生動概括和總結。
歷史地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是她的靈魂和旗幟,工人以及人民大眾則是她的物質外殼。由此看來,共產黨本身就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體,這就是說,在共產黨人這里,一切彼岸或唯心的東西在“革命的實踐”面前頃刻間土崩瓦解、不復存在,有的只是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要求,不斷推進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進程中同時實現(xiàn)主觀世界的改造任務。共產黨人在組織上入黨是一回事,在思想上入黨又是一回事——組織上入黨一時一地,思想上入黨一生一世,只有保持思想認識的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才符合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質要求?;厥?0世紀20年代,“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揭竿而起,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jù)、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但是對于在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東方大國如何建設一支富有戰(zhàn)斗力的共產黨及其人民軍隊,如何用先進的無產階級思想戰(zhàn)勝各種落后的非無產階級思想,隨著革命斗爭形勢的日趨嚴峻復雜,這個問題和任務已經變得越發(fā)重要而緊迫。著名的古田會議(1929年12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毛澤東同志主持下召開的,它在黨史上首次鮮明提出“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重大政治原則。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為了領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贏得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迫切需要打造一支思想上政治上完全鞏固的無產階級政黨,1941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標志著整風開始,1945年4月20日,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止。延安整風運動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黨的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通過延安整風,全黨確立了一條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大大提高了干部隊伍的思想政治水平,使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統(tǒng)一。給黨和國家?guī)砜涨昂平俚摹拔幕蟾锩苯Y束后不久,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發(fā)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以及后來中央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態(tài)度對待歷史、放眼未來,極大地凝聚了全黨共識,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相適應,江澤民同志毅然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辟了思想建黨的歷史新篇章。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以“科學發(fā)展觀”的創(chuàng)新成果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寶庫。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作為黨的總書記,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抓手,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開拓了思想建黨的嶄新境界,夯實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思想理論基礎??v觀黨的曲折而輝煌的奮斗歷程,思想建黨在共產黨建黨學說和體系中始終居于核心和根本位置,不是誰主觀規(guī)定的,而是由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文化特質決定的。
文化強黨,就其廣義來說,當是包括制度、觀念及實踐等諸多因素在內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特質的系統(tǒng)。文化強黨既涵蓋了思想建黨(以德治黨)、制度治黨(依規(guī)治黨)、組織建黨,同時也是與其相對而言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進程,貫穿了一條鮮明的紅線,及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有機結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提出要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這一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他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斑@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盵5]333因此,“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5]333。習近平同志強調:“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要同向發(fā)力、同時發(fā)力?!盵6]171強調文化強黨,就要著力抓好黨的理論建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為了抓好作風建設,我們黨深入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以德治黨作為思想建黨的具體體現(xiàn),事實上是以依規(guī)治黨、制度治黨為支撐的?!吨袊伯a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修訂,很好地貫穿了這種緊密結合的精神。習近平同志強調建設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依法設定權力、規(guī)范權力、制約權力、監(jiān)督權力。在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大背景下,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既是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
組織也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它是人類歷史進入機器大工業(yè)時代以后催生的一種現(xiàn)代社會形式。不同的組織有各自不同組織形式和組織觀念,而政黨作為近代工業(yè)社會的產物,是一種具有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組織形態(tài),工人階級政黨因其大公無私和高度組織紀律性,在組織形態(tài)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可以說是最為先進和完備的。工人階級政黨的基層黨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組織建黨是黨建工程的實體和主干,包括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強隊伍建設、夯實基層黨建、增強階級基礎與擴大群眾基礎等內容。這一建黨特點是由共產黨的性質和使命決定的,集中反映了工人階級政黨應有的“先鋒隊”、“戰(zhàn)斗堡壘”作用。列寧指出,黨應該是組織的總和(并且不是簡單的算術式的總和,而是一個整體)。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艱苦卓絕的斗爭環(huán)境中,大膽探索大革命失敗后根據(jù)地思想建黨與組織建黨,確保了黨的集中統(tǒng)一。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形勢,習近平同志強調,“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我們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政黨,我們黨以民主集中制為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組織嚴密是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獨特優(yōu)勢。九十多年來,我們黨櫛風沐雨、歷經坎坷,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一大執(zhí)政黨,組織嚴密是重要保證”[6]110。強調“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什么叫核心力量?一些同志沒有搞得很清楚,或者說知道這個道理,但一到實際工作中就搞不清楚了。黨的領導,體現(xiàn)在黨的科學理論和正確路線方針政策上,體現(xiàn)在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上,同時也體現(xiàn)在黨的嚴密組織體系和強大組織能力上。一個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組織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如果黨組織像個大車店、大賣場一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那還能有什么核心力量?還能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嗎?要好好抓一抓組織紀律,加強全黨的組織紀律性”[6]111。他還強調,越是情況復雜、基礎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黨的組織、做好黨的工作,確保全覆蓋,固本強基,防止“木桶效應”。習近平同志關于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的重要論述,集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本質要求,抓住了當前執(zhí)政黨建設的癥結和矛盾,以新的內容豐富、拓展和深化了共產黨建黨和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有利于從根本上破解“反腐敗亡黨,不反腐敗亡國”的所謂悖論。
文化強黨是一個大命題,需要放在歷史長河、時代高度以及實踐進程等大時空、大尺度、大視野的角度予以審視,也需要置于黨領導人民執(zhí)政興國的當下要求、制度創(chuàng)新、實際操作等具體層面加以對待。因此,有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著眼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歷史進程中加以認識和踐行。文化強黨也是一篇大文章,既要與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一脈相承,講好“源頭活水篇”,又要體現(xiàn)鮮明獨特的當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度,講好“中國故事篇”。因此,有必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tài)度,把黨領導億萬人民群眾謀求幸福生活的鮮活、生動的社會實踐作為檢驗“文章”寫得好不好、行不行的唯一標準?!?/p>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武晟)
D032
A
1003-7462(2017)04-0118-05
10.13977/j.cnki.lnxk.2017.0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