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仙
(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路徑研究
李翠仙
(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出現(xiàn)價值取向困惑、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渙散的現(xiàn)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大學生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的需要。努力提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就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新媒體作用,同時還要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
多元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
當代中國,網(wǎng)絡在人們?nèi)粘I铑I域的普遍應用,使得西方各種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道德準則等意識形態(tài)不斷涌入,致使一些原本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或一些新的文化形態(tài)產(chǎn)生。在這種多元文化形態(tài)下,大學生對我國社會主流價值認同存在一些偏差。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話題之一。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和新技術革命特別是信息革命的飛速發(fā)展,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這些都不同程度的加劇或推動了各種文化的相互作用。出現(xiàn)一些新的文化形態(tài),有些能夠與我國的文化融合,有些發(fā)生沖突、碰撞,使我國處于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
多元文化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從時空范圍看,有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包括易經(jīng)中提出的“自強不息” 、道家倡導的“天人合一” 、儒家宣揚的“重禮尚義”[1];又有不同歷史時期傳入中國的西方文化,如唐朝時傳入我國的基督教文化、晚清傳入我國的西方音樂文化、現(xiàn)代傳入中國的網(wǎng)絡文化;從性質上看,既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為目標的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又有腐蝕人精神世界的腐朽文化,如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穢色情文化??傊鞣N文化形態(tài)交織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呈現(xiàn)多元文化發(fā)展的新局面。
(一)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對大學生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人的全面發(fā)展看作是與社會實踐活動相關聯(lián)的一個歷史過程。全面發(fā)展的個人不是自然的產(chǎn)物,而是歷史的產(chǎn)物。[3]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最終目標。人的全面發(fā)展意味著全面和諧發(fā)展。[4]達到這種全面和諧,必須有一種內(nèi)在的價值觀作為引導。
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屬于特殊一個群體,他們的素質對于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極為重要。大學生素質結構一般說來主要由四大要素組成:即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養(yǎng)、身心素質。這些素質要求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的主要內(nèi)容。[5]素質越高,社會才會越加安定有序;只有人的自由發(fā)展觀念越深入,創(chuàng)造力才會更突出,人類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才會更加完善。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保持一種正確的價值觀。
(二)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diào)了“中國夢”的“兩個一百年”,即第一個一百年,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xiàn);第二個一百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xiàn)。[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即中國夢實現(xiàn)的過程中,需要發(fā)揮廣大青年的中堅作用。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學生距離社會期望往往有一段距離。市場經(jīng)濟中利益關系越發(fā)突顯,他們也越發(fā)遠離理想主義而向實用主義靠攏。因為大學生心理、思想的不成熟和社會實踐的缺乏,使得在價值觀上的困惑、矛盾明顯增加。在這種多元價值沖突的時代背景下,必須解決這種矛盾與困惑,幫助他們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引導他們走出自身的價值困境,從而擔負起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歷史重任。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基礎,它在轉變大學生觀念、辨別是非、以及解除困惑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要提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他們的頭腦,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灌輸教育,使他們時刻用這些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理想為核心
科學的理想信念可以指引人生奮斗目標,引導大學生做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就意味著以什么樣的期望和方式去塑造和成就自身??茖W的理想信念可以提供人生奮斗的前進動力,指引大學生走什么樣的路,怎樣在這條路上能夠不斷的前進??茖W的理想信念還能提高大學生的精神境界,使他們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方向。
(三)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7]充分利用這一有效途徑,教育者必須對理論課有一個很好的把握,幫助大學生很好的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內(nèi)涵、本質,并將這些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來概論》課程就是要讓學生理解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在實踐過程中要落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一課程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基本理論。
(四)加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指黨團組織、社團活動、班級工作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到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重要途徑。高校各級黨、團組織組織的活動,一定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旋律,圍繞一元價值觀展開。例如,開展國家重大會議的解讀,舉行“重走紅軍路”等,將其他非主流的價值觀擋在外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廣大學生所認同。要從戰(zhàn)略高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學生黨建工作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黨員與學生基層黨組織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8]還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班級文化建設,避免盲目崇拜國外不健康的思想。這樣可以促進班級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五)以新媒介為載體統(tǒng)整校內(nèi)資源
所謂的新媒介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介而論的,智能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等。校園內(nèi)的新媒介,主要是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基礎的微博、博客、QQ、微信等交流平臺。新媒介擴寬了交際,也帶來了不健康的思想。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就是要讓大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價值觀、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實現(xiàn)這些目標,要根據(jù)大學生所處的新環(huán)境,以新媒介為載體統(tǒng)整校內(nèi)資源?,F(xiàn)代網(wǎng)絡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園文化宣傳提供了新的形式。可以建立網(wǎng)站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民族精神,還可以適時開展相關知識競賽;將日常的黨建、團日活動等記實材料發(fā)至微博、微信,讓同學們在娛樂中不知不覺的接受價值觀教育;通過網(wǎng)絡,將校園中的一些優(yōu)秀文化活動的前期宣傳、活動跟蹤以及后期宣傳都深入到同學們的學習與工作中。
(六)加強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是不能忽視的現(xiàn)實問題,所學的一切理論,歸根到底要落實到實踐中去,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一切問題的真假。大學生價值觀念形成的現(xiàn)實依據(jù)就是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社會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在大學生內(nèi)心得到鞏固,以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高校要鼓勵大學生參加一些自愿服務活動,如支教活動、自愿獻血活動,提升他們的奉獻精神;也可以組織大學生到當?shù)氐臍v史遺跡或文化博物館進行參觀,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在社會實踐中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科學文化素養(yǎng)才能與他們的專業(yè)知識素質匹配,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2] 蔡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25.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8.
[4] 張旺.人的全面發(fā)展視域中的科學與人文和諧教育[J].教育研究,2008(7):12.
[5] 馬運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提升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和思想教育,2013(9):35.
[6]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韋冬雪.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路徑探微[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48):20.
[8] 廣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研究,2010(3):55.
責任編輯:仲耀黎
Study on Identity Path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alism
LI Cuixi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alism,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puzzles, their political beliefs are confused, ideal faith is lax. It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ir ident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In order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ntity,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daily work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arrier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Meanwhile,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should also be strengthened.
multicultural;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ntity
2016-11-15
李翠仙(1990—),女,苗族,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教學(思想政治教育)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G641
A
1671-8275(2017)01-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