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余,劉英敏,張立樹,李志欣,孫秀坤,岳 雷
滄州金絲小棗具有3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滄縣、河間、獻縣、泊頭、青縣、鹽山、南皮等縣(市)都是小棗盛產之地。金絲小棗是滄州的著名特產,因其風味獨特,成為我國紅棗中的珍品,棗產業(yè)也成為棗區(qū)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滄州市重要的農業(yè)支柱產業(yè)之一[1,2]。但近年來由于全國棗種植面積的快速增加,使滄州棗產業(y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3,4]。金絲小棗品質下降、漿爛果嚴重、價格低落、收入減少等諸多問題的存在[5,6],嚴重影響了滄州棗產業(yè)的發(fā)展[7]。為大力推進滄州金絲小棗產業(yè)的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筆者深入到產棗縣市金絲小棗集中產區(qū),對生產、貯藏、加工、銷售等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
滄州市是全國最大的棗產區(qū),居全省及全國第一位,涉棗從業(yè)人員200多萬人,棗業(yè)已經成為滄州農業(yè)經濟的主導產業(yè)。
1.1.1 栽培面積及分布 2016年滄州市棗栽培面積達到11.73萬hm2,2010年為最高年份,栽培面積達13.11萬hm2,主要分布在滄縣、河間、獻縣、泊頭、青縣、鹽山、南皮等縣(市)。常年產量達到5.5億kg,全市金絲小棗總產值20.5億元,占全市果品總產值的65%。栽培面積和產量居河北省第一位乃至全國第一位。
1.1.2 品種構成 滄州市金絲小棗主要類型20多個,其中大長身、小長身、大園身、小園身等4個品種最多,占99%。在結果樹中,樹齡100年以上的占4.4%,50~100年的占30%,15~50年的占57.6%,15年以下的占8%。主要品種為金絲小棗、無核金絲小棗等。同時滄州市在滄縣還建有紅棗良繁基地,占地20 hm2,收集全國名特優(yōu)紅棗品種資源623個,選育出了金絲豐、金絲蜜、無核紅、無核豐、無核3號、滄蜜1號、滄金1號,獻王棗等多個金絲小棗優(yōu)良品種。采取大樹“高接換頭”的方式,加快了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從品種結構看,干制品種一統天下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鮮食品種迅速成為棗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據估算,目前制干、鮮食、兼用和蜜棗的品種比為 35∶35∶20∶10,產量比大約為 60∶10∶20∶10。
1.1.3 標準化栽培示范基地 滄州市紅棗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范面積已達8萬hm2,優(yōu)質果率達到80%以上。紅棗無公害基地認定面積達到7.33萬hm2。以滄縣樸寺村、崔爾莊東村、高川苗屯村等一批金絲小棗產業(yè)為重點的以果增收示范村建設,共建立以果增收示范村80個,其中省級8個,市級24個,縣級48個。
1990~2005期間凡是棗區(qū)都是富區(qū),棗糧間作地可實現樹上千斤棗,樹下千斤糧,小棗的收入相當于一般大田作物的4~5倍,人均紅棗收入超3 000元的棗戶占到全年收入的30% ~40%。
2005~2010期間由于棗生產上存在以下問題而限制了棗產業(yè)的發(fā)展:一是面積大產量高,但優(yōu)質果率低,常年不足60%,嚴重年份不足30%;二是金絲小棗基因類型多和主要依靠根蘗苗繁殖建立起來的棗園,造成金絲小棗品質良莠不齊,棗果不一致,品質差,影響了棗產業(yè)的發(fā)展;三是由于在棗果成熟前后出現陰雨天氣,尤其在棗果近成熟期突遇連續(xù)陰雨天氣,裂果漿爛極為嚴重,嚴重年份達到30%~90%,經濟效益明顯下降。
2011~2016期間,棗果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價格較前幾年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糧食作物的價格不斷提高,致使棗區(qū)刨樹現象較為嚴重,影響了棗農的積極性。況且滄州是缺水區(qū),樹木的減少將影響滄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采后處理方面,雖然總體發(fā)展緩慢,水平仍然較低,但從貯藏、分級包裝到加工普遍有所進步。已建成較大規(guī)模的龍頭企業(yè)15家,小型加工企業(yè)800余家,年加工量0.65億kg,占總產量的12%。加工品種有蜜棗、棗汁、棗酒、脆棗、棗粉、棗膳食纖維素、環(huán)核苷酸等10余類40多個品種[8];同時,創(chuàng)立了草堂紅、摯愛、沛然、歐亞匡、惠宜、十月紅、千童、好想你等20多個知名品牌。
滄州市率先建立了全國第一家專業(yè)棗類商務網站—中國棗網,現已有全國注冊用戶2萬余家。通過網上宣傳,溝通信息,促進了名優(yōu)果品的產品銷售。崔爾莊紅棗交易市場已成為占地13.47 hm2,年交易量6億kg,總交易額30多億元的全國最大的紅棗交易市場。
目前,滄州市紅棗產品由過去的國內銷售,進一步拓展到東南亞、韓國、日本、臺灣和港澳地區(qū),有些產品開始進入一些歐美市場,全市常年紅棗出口量約2萬t。在棗產品貿易方面,國內主要銷往南方和東北,國外中國棗產品遠銷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但95%以上仍在華人圈。棗產品已由過去的國內銷售,已進一步拓展到了東南亞市場,甚至打開了一向檢疫要求極嚴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市場。河北歐亞匡生物食品有限公司的“御豐”牌棗系列加工產品,滄縣棗香村果食品公司的“棗香村”牌小棗,滄縣沛然世紀生物食品有限公司的“沛然”牌棗汁以及滄州巨龍棗業(yè)公司的“惠宜”牌金絲小棗和無核小棗自2001年起先后打入了全球最大的零售連鎖市場——沃爾瑪超市。
2.1.1 品種品質方面 品種老化退化嚴重、品種結構單一[12]、品質下降。據估算,目前我國制干、鮮食、兼用和蜜棗品種的品種數和產量比分別大約為35∶35∶20∶10和60∶10∶20∶10。從國內看,冀、魯、晉、豫、陜5大傳統產棗大省仍占據全國90%的面積和產量,新疆更是異軍突起,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yōu)勢打造中國和世界上最大的優(yōu)質干棗生產基地;另外北方的貯藏加工和營銷產業(yè)及南方的鮮食棗產業(yè)正在崛起。
2.1.2 栽培管理方面 栽培管理粗放導致病蟲害猖獗、受氣候影響較大、漿爛果較多、棗農收入低,嚴重影響棗農種植積極性[9~11]。滄州金絲小棗具有皮薄、纖維少、糖分高的特點,水分過高就會導致果實漿爛,雖然滄州市對此采取了品種改良、通過技術調控成熟期等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該地棗園種植面積過大,全面調整難度較大。
2.1.3 新技術推廣應用方面 一方面為了追求產量,過分增加單位面積小棗株數,棗農不斷地在行間、株間加種棗樹,部分棗園每公頃高達1 500多株,造成了棗園樹體過密、枝量過大,影響了通風透光,棗園長期郁閉,在品質下降的同時,產量也開始下降。為了追求產量,提高座果率,棗農在花期過量噴灑激素,為了增加金絲小棗的單果重,使用膨大劑;同時,大量施用化肥、不用或少施有機肥,使棗產品的品質下降。另一方面標準化生產不到位,市場準入尚未完全實行。由于紅棗在銷售市場上大都僅憑棗果外觀、質量好壞論價,未真正實現優(yōu)質優(yōu)價,產量高低對果農的收益影響大于品質的優(yōu)劣,為了降低病蟲害防治成本,大量使用劇毒農藥,廣大果農自覺進行無公害生產的積極性不高。
2.2.1 加工率低、采后增值率不高 從總量上看,棗產量逐年攀升,國內市場逐漸趨于飽和,由于消費習慣和技術原因,國際市場幾乎很難打入,出口量不足總量的0.5%。一方面國內市場逐漸趨于飽和,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幾乎沒有份額。目前,滄州原棗及棗加工品出口量還不到總產量的1%,且長期局限在東南亞和華人市場。
2.2.2 粗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品種少 目前市場上真正質量高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產品少,粗加工的產品多于深加工和精加工產品。對于小棗中生物活性成分環(huán)磷酸腺苷(CAMP)和環(huán)磷酸鳥苷(CGMP)的提取技術并應用于工業(yè)化的生產,棗中紅色素的提取和應用轉化,小棗營養(yǎng)套餐的開發(fā),小棗與冬棗生物保鮮技術,與棗有關的啤酒、方便面、調味品等產品配方工藝的開發(fā)研究,棗核制作活性炭的工藝,棗葉和棗皮的開發(fā)利用等技術力量不足,不能很充分的對棗進行綜合開發(fā)利用,急需技術升級。
雖然滄州已擁有800多家棗加工企業(yè),但有一定規(guī)模和帶動能力的貯藏、加工、市場等不同類型的龍頭企業(yè)僅有10多家,大部分是作坊式加工企業(yè),加工量不足全年棗產量的20%,并且產品多屬低附加值產品,科技含量較小。
近年來雖然從省以上部門爭取了一些項目發(fā)展資金,推動了滄州紅棗產業(yè)的發(fā)展,但從全局講,仍是杯水車薪。總的來說,與山東、河南等一些棗業(yè)發(fā)展較好的地區(qū)比,在科技投入、宣傳投入和龍頭企業(yè)扶持等方面政策性資金投入力度明顯不足,致使我市紅棗的新品種更新、標準化生產以及龍頭企業(yè)發(fā)展緩慢,很不適應當前快速發(fā)展的新形勢,勢必影響棗業(yè)的發(fā)展進程。
目前滄州金絲小棗的銷售模式還停留在最初的階段:一是“坐門等客”,這種產地營銷方式制約紅棗市場的開拓。崔爾莊紅棗批發(fā)市場的建立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極大地促進了本地乃至周遍地區(qū)紅棗的銷售,但紅棗的實際銷售權主要操縱在外地客商手里,自主外銷和出口的比例僅大約占總產的15%。每年約80%的紅棗均由廣東、福建等客商銷售到南方、轉口銷往香港及東南亞,多年來銷售渠道和形式幾乎沒什么變化。自主外銷能力差,造成紅棗銷售受制于人,容易造成市場波動,2003年及2009年紅棗市場就出現了兩次大起大落。二是紅棗銷售無序競爭,良莠不齊,市場混亂。紅棗銷售統一管理的力度不足,致使棗商各行其道,競相抬價或壓價,相互拆臺。產品單價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棗農收入低;知名品牌少,銷售網絡不健全;干棗占銷售90%以上,出口率低、附加值低。
雖然滄州金絲小棗獲得了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和證明商標地理標志認證,并且棗產品多次在世博會、全國林業(yè)博覽會、全國紅棗交易會等國內外大型展評會上獲金獎,但在國內市場上,滄州金絲小棗的原產地保護和證明商標都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大量滄州金絲小棗以初級產品被外地客商轉銷,致使市場上標售的金絲小棗出現“河南滄州”,“山東滄州”等產地。同時許多商販任意把一些品質不好,甚至從外地低價購進的次棗,打著“滄州小棗”的牌子進行外銷,嚴重影響了滄州金絲小棗在國內外市場的聲譽,制約了滄州棗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滄州市棗產業(yè)發(fā)展基礎雄厚,但危機十分嚴重,巨大挑戰(zhàn)和難得機遇并存。只有搶抓機遇、揚長補短,從調整品種結構,推進標準化生產,抓市場樹品牌,提質量降成本入手;用現代工業(yè)理念指導滄州紅棗產業(yè),不斷提升金絲小棗優(yōu)質化及集約化水平。盡快制定和實施滄州紅棗二次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才能在全國范圍的新一輪棗產業(y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實現新的跨越。
在今后的紅棗發(fā)展中,按照制干、鮮食7∶3的比例,早、中、晚熟1∶6∶3的比例進行發(fā)展。在制干品種中重點發(fā)展滄金1號[12],金絲長豐,獻王棗,金絲新4號,金絲蜜,滄無1,和3號,無核紅,無核豐等;在加工棗方面,發(fā)展滄密1號[13~16],滄蜜2號等。
深入推進標準化生產,將過去以追求產量為主的技術路線轉變?yōu)橐蕴岣哔|量為主的技術路線。加大避雨栽培防裂果、增施有機肥、粘蟲膠防蟲、全自動物理滅蛾器除蟲、品種改良、樹體結構改造、棗果病蟲害防治、小棗烘干房等關鍵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強質量監(jiān)督檢驗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和完善滄州市果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加強對棗果質量監(jiān)督檢驗工作,實現優(yōu)質優(yōu)價。建立滄州金絲小棗科技示范園,將先進的有機棗生產集成技術進行示范推廣,提升滄州金絲小棗標準化生產進程。
一是要做大做強現有龍頭企業(yè)或市場。重點扶持沛然公司、好想你、崔爾莊紅棗批發(fā)交易市場等一批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加工和銷售企業(yè),改進初級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收購、貯藏、包裝、運輸、銷售等條件。二是積極引進和培育新的龍頭企業(yè)或市場。借鑒順平引進匯源果汁的經驗,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國內大中型果品加工企業(yè),引進國際的跨國企業(yè)集團,充分利用其技術、資金、市場和自身廉價的勞動力,引進和培育新的龍頭企業(yè)或市場。吸納和匯集民間資本,新建或培育重點龍頭企業(yè)或市場。三是以科技做支撐,以項目為載體,切實搞好紅棗采后處理、冬棗等鮮食棗的氣調(或濕冷)貯藏和棗果的深加工等項目開發(fā),快速延長紅棗產業(yè)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
3.4.1 成立滄州果樹提質增效工程技術中心 以滄州市農林科學院為技術依托單位,以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為共建單位,抽調骨干專業(yè)技術人員,并同農業(yè)大學及科研單位合作,引進技術、人才、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使之成為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對接的橋梁和紐帶。搞好棗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究、棗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增加棗產品的附加值、拓展產品的銷路,開拓國內及國際市場,實現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促進棗產業(yè)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3.4.2 建立現代棗業(yè)科技示范園區(qū),輻射帶動全市棗業(yè)上檔升級 建設四園四中心布局、功能齊全、代表中國最高水平并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棗業(yè)科技園區(qū)。形成面向整個滄州棗區(qū)輻射全國和世界的棗產業(yè)資金、產品、技術、人才、信息的集散中心。四園四中心分別為百棗觀光采摘園、優(yōu)良品種展示園、現代栽培模式展示園、紅棗文化園和采后商品化處理中心、精深加工中心、現代物流中心、科技創(chuàng)新與服務中心。
充分發(fā)揮“滄州金絲小棗”證明商標和原產地域保護的作用,通過舉辦小棗節(jié)、借助紀曉嵐文化、滄州鐵獅子、吳橋雜技等人文景觀,開辟“棗鄉(xiāng)一日游”、“棗鄉(xiāng)文化旅游”、“小棗采摘節(jié)”等觀光旅游項目,實行“政府牽頭,企業(yè)運作”的工作機制統一進行品牌宣傳,在央視等大型媒體上進行高層次品牌宣傳,提高滄州金絲小棗知名度。使“滄州金絲小棗”真正成為市場上的拳頭產品和名牌產品,促進金絲小棗產業(yè)持續(xù)健康有序地發(fā)展。
[1] 王炳申.保持滄州紅棗產業(yè)傳統特色優(yōu)勢之我見[J].河北林業(yè),2012(7):18-19.
[2] 樊保國.我國棗果生產的安全問題及對策研究[J].食品科學,2006,27(11):539-543.
[3] 張立樹,劉明霞,岳雷,等.滄州棗產業(yè)發(fā)展的SWOT分析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6,31(3):257-261.
[4] 張立樹,劉進余,肖家良,等.提升棗產品高附加值關鍵問題研究[J].農業(yè)科技管理,2013,32(4):90-93.
[5] 邵學紅,王振亮,李慶國.河北省棗樹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經濟林研究,2010,28(2):118-121.
[6] 王繼貴,陳超.滄州棗業(yè)栽培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天津農業(yè)科學,2009,15(3):65-68.
[7] 武婷,李榮彪,席國成,等.華北東部低平原紅棗產業(yè)的現狀、問題及解決途徑[J].農業(yè)科技管理,2007,26(4):19-21.
[8] 王頡,王貞強,牟建樓,等.紅棗系列產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J].中國食品學報,2012,12(9):1-7.
[9] 張立樹,劉進余,李志欣,等.滄州金絲小棗棗園淺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測定及施肥建議[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1,15(12):39-40,55.
[10] 周正群.無公害金絲小棗優(yōu)質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4:1-166.
[11] 張志善,楊自民,申彥杰.棗無公害高效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2-5.
[12] 張立樹,劉進余,李志欣,等.優(yōu)質抗裂金絲小棗新品種‘滄金1號’選育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1,26(2):166-169.
[13] 張立樹,劉進余,李志欣,等.棗新品種滄蜜1號的生物學特性與繁殖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10(2):7-8.
[14] 張立樹,苗鋒,李志欣,等.棗新品種滄蜜1號在滄縣的表現[J].河北果樹,2010(1):49-50.
[15] 李志欣,劉進余,張立樹,等.優(yōu)質大果加工型棗新品種‘滄蜜1號’[J].園藝學報,2009,36(7):1 087.
[16] 李志欣,劉進余,張立樹,等.優(yōu)質加工型棗新品種滄蜜1號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1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