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顏偉, 楊 欣
論《誰是愛爾蘭人?》的不可靠敘述及其主題闡釋作用
李顏偉, 楊 欣
(天津大學(xué)外國語言與文學(xué)學(xué)院,天津300350)
短篇小說《誰是愛爾蘭人?》是通過不可靠敘述塑造人物,達成主題闡述的一個范本。從事實/事件、價值/判斷和知識/感知三大軸上的研究可見,第一人稱敘述者“老祖母”的不可靠敘述為凸顯人物性格,揭示文化沖突與融合的主題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她固守民族傳統(tǒng),不能入鄉(xiāng)隨俗,導(dǎo)致家庭矛盾時有發(fā)生。她與愛爾蘭女婿和親家母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為雙方在文化碰撞中相互調(diào)整與接受提供了契機。在這一過程中,“老祖母”的不滿意敘述日益減少,小說的文化大融合主題不斷加深。
不可靠敘述; 第一人稱視角; 人物塑造; 異質(zhì)文化沖突; 文化融合主題
美國華裔作家任碧蓮的短篇小說《誰是愛爾蘭人?》,是通過不可靠敘述塑造人物,達成主題闡述的一個范本。它以當代美國為敘事背景,以主人公老祖母為第一人稱敘述者,描繪出一個由兩代華人移民與愛爾蘭人組成的異質(zhì)文化家庭在生活方式、家庭觀念、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沖突與融合。同住一個屋檐下的生活為雙方在文化碰撞中的逐漸接受與相互調(diào)整提供了足夠的契機;就在這一碰撞過程中,“老祖母”的不滿意敘述日益減少,作品的文化大融合主題不斷加深。
就修辭學(xué)意義而言,所謂不可靠敘述系指敘述者的敘述行為因與作品規(guī)范相悖而產(chǎn)生的不可靠性,體現(xiàn)為事實/事件軸上的“錯誤報道”和“不充分報道、價值/判斷軸上的“錯誤判斷”和“不充分判斷”、知識/感知軸上的“錯誤解讀”和“不充分解讀”[1]49-53三個方面。在閱讀活動中,讀者會對文學(xué)作品進行“雙重解碼”[2]134。他們首先會解讀敘述者的話語本身,繼而再超越這些話語表層而做出事實推論或價值判斷;“當敘述者的言行與作品的規(guī)范(即隱含作者的規(guī)范)保持一致時,敘述者就是可靠的,否則就是不可靠的”[3]159。這些規(guī)范是“作品中人物、情節(jié)、技巧等各種成分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本價值觀的集合,是一個整體的衡量標準”[4]16-17。這種衡量需要讀者參考更大的敘事語境以推斷事情本來面目,回溯隱含作者,區(qū)分不可靠敘述以及分析其在文本中的潛在表達含義。巧妙設(shè)置的不可靠敘述可賦予文學(xué)作品強大的內(nèi)在張力,起到塑造敘述者形象和突出文本主題的重要作用。
在《誰是愛爾蘭人?》中,三大軸線上的不可靠敘述相互交織,共同烘托出“老祖母”在中美文化碰撞下的矛盾心態(tài),為揭示文化融合主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華人的身份更多的體現(xiàn)著一種與西方社會融合的形態(tài),而不是簡單的反抗或?qū)α?。”[5]29
事實/事件軸上的不可靠敘述是指敘述者的表述“前后不一致或與事實不相符”[6]82。在“不充分報道”下,敘述者故意隱瞞或不提及某些事實,以便有利于自身觀點的傳遞,營造令人信服的假象。敘述者這種從底本中挑選“加工”[7]19述本的過程,本身也是制造不可靠敘述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對“錯誤報道”的探究則能更好地窺探敘述者在認知上的偏見和誤解,故意的“錯誤報道”還能達成反諷的文本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躍然紙上。
首先,《誰是愛爾蘭人?》在事實/事件軸上的不可靠敘述體現(xiàn)在老祖母對愛爾蘭女婿及其兄弟的評價方面。她看不慣他們的生活方式,指責他們靠“遣散費,或者所謂的殘疾人特惠金”[8]4生活。她的敘述是一種事實軸上的不充分報道,因為她知道他們靠福利生活,卻不提他們緣何有資格享受福利。實際上,“殘疾人特惠金”是政府給予失去勞動能力者的救助,不排除有人因工致殘,無法工作的情況。換言之,享受特惠金并不意味著一個人主觀上好逸惡勞,拒絕自食其力。老祖母的不充分報道源于她本人的偏見。中國社會歷來崇尚勤勞節(jié)儉,以不勞而獲為恥,年輕人尤其應(yīng)當發(fā)奮工作。學(xué)者申丹指出,對某個事件的錯誤/不充分解讀(知識/感知軸) 必然導(dǎo)致錯誤/不充分報道(事實/事件軸),不同軸之間構(gòu)成了“因果關(guān)系”[6]84。老祖母對自身民族文化的牢固認同,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到她對美國生活方式的評判與接受,致使她在感知上做出錯誤解讀,最終導(dǎo)致了事實的不可靠敘述。
其次,這種不可靠敘述也體現(xiàn)在老祖母對中國傳統(tǒng)習(xí)俗的不充分報道上。女兒納塔莉曾對她的一些行為表示不滿,并希望得到她的理解與支持時,她理直氣壯地反駁:“支持,我們中國人不講這個詞”,“在中國,閨女就要照顧媽”[8]5。在這里,老祖母實際上是故意隱瞞部分心知肚明的事實,以表達自己對女兒一家生活狀況的強烈不滿。盡管中國傳統(tǒng)素來講究尊敬長輩和孝敬父母,但這一價值取向卻并不影響中國家庭中父母們基于情感而給予子女們種種力所能及的“支持”。在中國,父母幫助子女操持家務(wù),照料孫輩的場景并不鮮見。老祖母之所以拋出這番話,原因在于她對家庭模式的即成思想,即:男耕女織、男外女內(nèi)。在她心目中,丈夫應(yīng)當承擔主要經(jīng)濟責任。但女兒家的情況卻是,女婿約翰既無工作,也不看孩子,反倒是女兒終日忙碌,掙錢養(yǎng)家,令她這個做母親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早已耿耿于懷。此時女兒竟然要求她對這樣的家庭模式給予“支持”,女兒之言猶如火上澆油,令她再也無法抑制蓄積已久的不滿與怨氣,卻又不知該如何表達,于是才甩出這番氣話。老祖母此處的不充分報道既體現(xiàn)著中西文化的沖突,也透露出一位母親的舐犢情深。
再者,老祖母在管教孫女索菲亞時對中國孩子種種聽話行為的反復(fù)強調(diào)也是事實軸上的錯誤報道。索菲亞淘氣地把一鏟土灑在她身上,她質(zhì)問孫女:“你見過哪個中國小姑娘這么做事嗎?”[8]12兒童淘氣乃為天性,不分國界,概莫能外。老祖母此番解讀顯帶偏見,體現(xiàn)出她對美國社會“兒童崇拜”的不認同心理[9]79。中國傳統(tǒng)更多地強調(diào)子女對長輩的尊敬和服從,父母在家庭中的絕對權(quán)威曾導(dǎo)致“老人崇拜”觀念盛行。反觀美國,其教育觀念更加強調(diào)兒童的個性自由與主動權(quán)行使,父母的重要性相對較低。老祖母將索菲亞的一些頑皮行為視為對長者權(quán)威的挑戰(zhàn)和不尊重,并試圖以中國教育觀念管教美國孫女,著力將孫女培養(yǎng)成一個服從長輩,聽話乖巧的好孩子,結(jié)果則毫無意外地以失敗告終。
為管教“不聽話”的索菲亞,老祖母還采取打屁股的方式,而每每談及此事,她的敘述又總與事實不符,構(gòu)成事實/事件軸上的不可靠敘述。按照她的說法:“我有時打她,但不常打,也不用力。”[8]11這里的敘述也是錯誤報道。許多證據(jù)顯示“打屁股”是她的慣常做法,而她自己的一句話也暴露了這一點;當索菲亞踢人時,她說:“我還是會打索菲亞,要讓她道歉?!盵8]11言下之意,當索菲亞淘氣時,她便采用體罰,不然又何談“還是會”。還有一例也可證明老祖母的體罰方式并非偶爾為之。當索菲亞躲在公園的沙洞里不肯出來時,老祖母對她說:“我保證不打你?!盵8]13這句承諾說明她完全了解孫女害怕挨打的心理。讀者不難判斷,老祖母可能常用打屁股的方式對待孫女的此類行為,才會導(dǎo)致孩子如此心有余悸。納塔莉和索菲亞母女的一輪對話也是證明老祖母敘述不可靠的一個直接證據(jù)。納塔莉問女兒:“她以前打過你嗎?”孩子回答:“她總打我?!盵8]14老祖母口中的“不常打”和“不用力”顯然是不實之詞。她的不可靠敘述倒不是文過飾非,而是文化差異所致的有限認知。她認為打屁股的教育方式無可厚非,而且自己適用有度。換言之,老祖母在事實軸上的錯誤報道系由其錯誤感知導(dǎo)致。以其有限認知,她無法意識到打孩子的方式在西方屬虐待兒童的違法行為,更不懂這樣的家教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肮靼舫鲂⒆印敝f在中國民間耳熟能詳,打孩子現(xiàn)象也司空見慣。故此,老祖母自覺“不常打”,女兒、女婿卻感到她不可理喻。
不過,有些事件軸上的錯誤報道確因老祖母故意隱瞞所致。索菲亞躲在沙洞里不肯出來,老祖母的說法是:“我想用棍子把她從那里趕出來,我戳到了她一兩下,可她就是不出來?!盵8]12她強調(diào)自己只是拿棍子戳了孫女一兩下,但小說下文卻交代出孩子身上“皮膚到處青紫”[8]14的事實。顯然,真相并非如老祖母所述。這個謊言說明敘述者在敘述過程中有可能會刻意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事實,及至故事發(fā)展到真相浮出時,“文本呈現(xiàn)出一種反諷的修辭效果”[10]61。在女兒、女婿焦急地趕到公園,從洞中抱出索菲亞時,老祖母又說“你沒事吧?……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8]13這番話又是一處典型的不可靠敘述,她是從始至終的在場者,“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的說法自然不成立。老祖母做出這一不可靠敘述既是自辯,也是驚慌失措的表現(xiàn)。她擔心女兒、女婿會因此吵架,更怕自己會被趕出家門。
概言之,作者對上述不可靠敘述策略的巧妙運用,有效實現(xiàn)了向讀者傳遞線索和信息的目的,悄然引領(lǐng)讀者走向一個順理成章的邏輯認識,即:老祖母的許多敘述并不客觀,而她做出不可靠敘述的動機既為開脫己過,也為避免家庭關(guān)系危機。逃避責任的傾向與疼惜子女的心理都合乎常情。老祖母的問題出在時空的雙重錯位,既是代際問題,也是文化差異。她深受中國傳統(tǒng)影響,與年輕人難免有觀念分歧,加之身處美國,更與現(xiàn)代西方理念有格格不入之處。時空錯位導(dǎo)致的矛盾層層疊加,累積成她的不充分解讀和認知障礙導(dǎo)致的感知錯誤(知識/感知軸),影響了事實/時間軸上的敘述可靠性。這樣的刻畫使老祖母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可信而富于生活氣息。
價值/判斷軸上的不可靠敘述主要是指敘述者的價值判斷與隱含作者相偏離,包括“錯誤判斷”和“不充分判斷”。“當讀者越過敘述者的話語來推斷事情的本來面目,便不難讀出敘述者與隱含作者在價值判斷上的偏離”[11]19,繼而意欲找出造成這種偏離的深層原因。老祖母的“錯誤判斷”受先入為主的主觀偏見影響,“不充分判斷”也是因其固守本民族思想而導(dǎo)致。通過對價值/判斷軸上的不可靠敘述分析,可以揭示人物與隱含作者在價值觀上的沖突和矛盾,同時“這種主觀敘述可以真實反映出敘述者本人的思維和性格特征”[2]137。
《誰是愛爾蘭人?》在價值/判斷軸上的不可靠敘述主要體現(xiàn)在老祖母對女婿約翰的評價上。約翰因失業(yè)而心情沮喪。他無心照顧女兒,不是去健身,就是在家抱怨。老祖母極其不認可他的做法,評價這個令她失望的女婿:“白水煮飯,思想寡淡。就連名字都稀松,叫約翰?!盵8]5她對約翰的否定是出于自身的錯誤判斷。她只看到約翰作為一家之主卻不承擔家庭責任,而把生活的負擔全推給妻子,自己天天去健身房,實在不務(wù)正業(yè),女兒嫁給了一個既無能力又缺乏見識的男人。殊不知,失業(yè)與健身都是美國生活的常態(tài),約翰的行為無可厚非,與見識與能力沒有太大關(guān)系。另外,通過文本的一些敘述事件也可以判斷隱含作者的真實態(tài)度。約翰夫婦從公園的沙洞里抱出索菲亞的一幕也說明他絕非老祖母口中的那種平庸之輩。納塔莉驚慌失措,約翰卻鎮(zhèn)靜如常,并未當場責怪老祖母。單是這份遇事冷靜的把控能力便足可作為對老祖母敘述可靠性的有力顛覆。后續(xù)故事顯示,約翰日后不僅找到了工作,而且很快升職加薪。妻子納塔莉之言頗有解讀余地:“真高興看見你又重新升入要職。”[8]10一個合乎邏輯的推測是,約翰失業(yè)前曾有過高職高薪。約翰找到工作后重拾自信,老祖母卻對他諷刺挖苦:“他這些天里說話的樣子,就好像一個全能專家?!盵8]10“看,約翰是專家吧?!盵8]13她顯然對約翰偏見不淺,加之個性固執(zhí),不肯認錯,便出現(xiàn)了價值判斷錯誤。
老祖母的不充分判斷體現(xiàn)于她對孫女索菲亞的行為評價。索菲亞在地板上赤腳玩耍,她堅持要求她穿鞋。不少中國父母都認為孩子赤腳會沾染寒氣,甚至致病,只有乞丐買不起鞋才赤腳。美國家長和育兒專家卻普遍認為,兒童光腳可刺激大腦,促進智力發(fā)育,增強抵抗力。老祖母不以為然:“這就是為什么索菲亞現(xiàn)在光著腳亂跑,像個小要飯的?!盵8]8她對本民族習(xí)俗的持守和對美國價值觀念的排斥導(dǎo)致了判斷軸上的不可靠敘述。
判斷錯誤還出現(xiàn)在老祖母對路人的看法上。索菲亞躲在沙洞里不肯出來,老祖母向幾位帶兒童路過的婦女求助,但她們都搖著頭走開。老祖母由此斷定美國人很自私:“一個做媽媽的中國人是會幫忙的,但是美國這些媽媽,看看你,再搖搖頭,就回家了?!盵8]12她的說法未免武斷,那些路人或是出于不干預(yù)他人私事的美國思維定勢才離去。她的求助方式也失于妥當,她自述:“我就這么大聲地喊啊,叫啊?!边@里有理由質(zhì)疑:她是否因焦急而忽略了求助時應(yīng)有的禮貌?這種情急之下的大喊大叫是否令路人畏避而去?
知識/感知軸上的不可靠敘述主要指敘述者在自身知識局限或感知不充分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感知偏差;“敘述者對外在世界、他人或自己了解不足,他們在敘述時可能會產(chǎn)生誤讀或不充分解讀的現(xiàn)象”[12]59?!墩l是愛爾蘭人?》中的老祖母正是受其文化背景與自身視野的局限,才對女兒和女婿產(chǎn)生了成見。及至故事結(jié)尾時,老祖母經(jīng)與愛爾蘭親家的朝夕相處而日益消除了偏見,對自身原有觀念做出了調(diào)整。其間,敘述者的話語也逐漸向隱含作者的意圖靠攏,致使不可靠敘述隨之消失。
老祖母對女兒家庭生活的錯誤解讀便是一例。在她的認知視界中,女兒家庭問題重重,亟待徹底整頓。她說到:“我就是不知道他們看不看得到這整個問題。”[8]7她認為只有她把一切看在眼里:妻子辛苦賺錢,丈夫坐享其成;孩子野蠻任性,父母放任不管。不無諷刺的是,她并未意識到,正是她這個“明白人”的自以為是激化了家庭矛盾。對女婿,她直露無藏地把不屑掛在臉上,話里話外冷嘲熱諷,夾槍帶棒。對孫女,她過于嚴苛,引發(fā)了全家不滿。女兒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不得不周旋于母親與丈夫之間,幫她協(xié)調(diào)與家人的關(guān)系。但她本人卻對此毫無察覺,一味地給別人挑毛病,她的這些錯誤感知實在惹禍不小。
老祖母一直說女兒像她一樣性格“火爆犀利”[8]3。但故事呈現(xiàn)出的卻是一個孝敬母親,體貼丈夫的溫婉形象。她周旋于丈夫和母親之間,考慮周到,并非老祖母口中那種兇悍厲害、咄咄逼人的角色。在母女爭執(zhí)時,雖是母親虧理,女兒也從不緊逼不放,避免母親尷尬。在丈夫面前,她總是努力為母親遮掩,勸解說:“她是想幫忙”[8]6。老祖母沒有按時給索菲亞吃食物,納塔莉擔心丈夫生氣,搪塞說索菲亞因長身體而容易感到肚子餓。盡管納塔莉苦心周旋,事情還是發(fā)展到老祖母不得不離開女兒家的地步。對于母親的搬離,納塔莉心懷愧疚,常去看望,“有時會哭泣?!盵8]14這位堅強、勤勉、溫柔的女性很難與老祖母口中的“火爆犀利”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長的兩代人,老祖母與女兒存在顯見的代溝和誤解。直到寄宿到貝斯太太家后,她才在女兒的不時看望和噓寒問暖中日漸懂得了女兒的內(nèi)心世界。她與女兒一家的最終和解,體現(xiàn)著異質(zhì)與代際文化間達成融合的可能與裨益。
綜上所述,這篇小說通過運用不可靠敘述策略塑造了一個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勤勞樸實,又固執(zhí)己見的“老祖母”形象。這位敘述者的不可靠性是在情理之中。一來事關(guān)自己,她的敘述難免有自辯之嫌,二來是作為故事中人,她也是當局者迷,敘述的準確性無從保證?!爸魅斯膬r值立場不可避免地使整個敘述蒙上了一定程度的自辯色彩”,不可靠性由此產(chǎn)生[13]134。由于受到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影響,“老祖母”對美國的生活習(xí)慣與教育方式只有有限的感知和并不充分的解讀。知識/感知軸上的不可靠解讀促成了偏見的形成,導(dǎo)致了一些事實軸和判斷軸的不可靠敘述。
她的不可靠敘述揭示了異域與代際間的觀念懸殊與激烈碰撞。這個故事說明,對于文化沖突的解決之道,“老祖母”的做法實不可取。針鋒相對或錙銖必較都于事無補,唯有彼此理解、包容和接受才是開明的態(tài)度?!袄献婺浮钡臄⑹龀錆M了對愛爾蘭人的強烈否定性情感表達。與愛爾蘭人貝斯同在一個屋檐下的生活經(jīng)歷,見證了她對異質(zhì)文化從抵觸、排斥到調(diào)整、接受的漸變過程。作為故事的尾聲,她由衷喜悅地宣稱“我自己變成了一個榮譽愛爾蘭人?!盵8]16在走過種種矛盾沖突后,她終于學(xué)會釋然面對,愉快相處,文化大融合的主題在皆大歡喜的高潮中得到彰顯和深化。
[1]James Phelan.Living to Tell about It[M].Ithaca:Cornell UP,2005.
[2]申丹.何為“不可靠敘述”?[J].外國文學(xué)評論,2006(4):133-143.
[3]Wayne C.Booth.The Rhetoric of Fiction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
[4]王悅.析麥克尤恩《立體幾何》:不可靠敘述的生成與闡釋[J].外國文學(xué),2010(1):16-22.
[5]何繼玲.流動的身份——試析任碧蓮的小說《誰是愛爾蘭人》[J].文學(xué)界(理論版),2011,06:29+31.
[6]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xué):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
[7]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8.
[8]Gish Jen.Who’s Irish?[M].NY:Knopf,1999.
[9]溫紅佳.對峙融合淡化——對《誰是愛爾蘭人》的文化解讀[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3,02:78-82.
[10]俞鳳.《泄密的心》:不可靠敘述策略與反諷意義[J].教師教育論壇,2012,27(12):61-62.
[11]黎清群,曹志希.不可靠敘述:《愛情是謬誤》反諷意義的呈現(xiàn)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 2007(9):18-20.
[12]肖惠榮.試論敘述者的不可靠性——以《押沙龍,押沙龍!》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xué),2009(6):59-63.
[13]陳志華.不可靠敘述:從敘事策略到文學(xué)觀念[J].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4):133-142.
A Study of the Unreliable Narration in Who's Irish?and its Interpretation to the Theme
LI Yan-wei, YANG X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
The short novel,Who is Irish?,is an exemplar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through which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me interpretation are realized.Through analyzing three axes,the axis of fact/event,value/judgment and knowledge/perception,the unreliable narration of the grandmother,it is found that the first person narrator,is significant in portraying characters and revealing the theme of cultural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Caring,hardworking and humorous,the grandmother is also the cause of family contradictions due to her stubborn adherence to Chinese traditions.While the grandmother living with the son-in-law's mother,both sides get an opportunity to reconcile and accept each other.As the dissatisfaction of the grandmother is declining,the them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s deepened.
Unreliable narration; 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 characterization; conflicts between heterogeneous cultures; cultural integration
I106.4
A
1671-9743(2017) 09-0108-04
2017-06-24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從浪漫到寫實:埃倫·格拉斯哥在美國文學(xué)轉(zhuǎn)型中的先驅(qū)作用”(13Y J A752008);2015-2016中美富布萊特項目之研究學(xué)者項目。
李顏偉,1967年生,女,天津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xué)與歷史、翻譯理論與實踐等;
楊 欣,1993年生,女,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xué),翻譯理論與實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