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問學課堂”是新常態(tài)下語文教學改革的新嘗試,它順應兒童好問的天性,把“問”和“學”的權(quán)利還給兒童,優(yōu)化兒童的學習過程。問學,生成問題是前提,自主實踐是基礎,形成學力是歸宿。問學課堂,要喚醒兒童問學的動機,營造民主的問學氛圍,采用貼近兒童天性的評價來保持問學的動力,讓兒童在快樂學習中形成“學問”。
【關(guān)鍵詞】問學課堂;優(yōu)化學習;激發(fā)活力;形成學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1-0007-03
【作者簡介】潘文彬,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19)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兒童問學課堂”是新常態(tài)下語文教學改革的新嘗試。我們探尋的“兒童問學課堂”,是學生第一的課堂,而不是教師第一的課堂;是學生“問”的課堂,而不只是教師“講”的課堂;是學生“學”的課堂,而不只是教師“教”的課堂。
一、兒童問學課堂:為了兒童,回歸學習
問,是開啟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問,是發(fā)展思維的助推器;問,是生成智慧的催化劑?!皢枴笔莾和奶煨?。然而,不知何時,兒童之“問”與語文課堂漸行漸遠,學生在課堂上不敢問,不會問,無權(quán)問。一時間,“問”似乎成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專利和特權(quán)。
要實現(xiàn)這樣的改變,一是要研究兒童,能夠回歸到兒童的立場,守護兒童的天性,讓兒童在課堂上像個兒童,能夠自由自在地想,無拘無束地問,快快樂樂地學,回歸兒童的本真狀態(tài)。二是要研究學習,能夠回歸到學習的本質(zhì),深刻理解學習的意蘊,科學把握學習的特點,回歸學習的本然。美國教育家尼爾·博斯特曼說得好:“一旦你學會了提問,掌握提出有意義的、恰當?shù)暮蛯嵸|(zhì)性的問題的方法,你就掌握了學習的技巧。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止你學到你想學到的任何東西,因為學會提問是人類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最重要的認識方法?!钡拇_,縱觀人類社會,無論是思想發(fā)展史、社會進步史,還是科學發(fā)現(xiàn)史、技術(shù)革新史,無一不是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中解決問題,又在解決問題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如此循環(huán),推動著人類社會發(fā)展;而對于獨立的個體來說,又都是在不斷的自我追問、自我省思中找尋和建構(gòu)自己的精神家園。只是在現(xiàn)代學習中,人們似乎迷失了自我,失卻了本真。因此,回歸對問題的發(fā)現(xiàn),并在探求問題的過程中找回人們應有的智慧,乃為學習的本質(zhì)。
其實,“問”和“學”都是兒童獲取知識不可或缺的形式和方法?!皢枴?,是對疑的一種集中與概括,即由疑而引發(fā)的一種求知、求解的愿望與要求?!皢枴保鳛閯釉~,是質(zhì)詢,是發(fā)問,是提出疑惑,以求解答。這樣的“問”,既是一種思維過程,又是一種求教方法;既是一種行為方式,又是一種學習活動;既可以指向自學,又可以指向求學?!皢枴保鳛槊~,是問題,是話題,是以問題為發(fā)端,開啟兒童的心智,促進兒童學習,使兒童獲得生長的力量。這樣的“問”,不是膚淺而簡單的“問”,而是一種富有思維張力和探究魅力的“問”,是一種能夠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問”,是一種引發(fā)兒童開展深度而有意義學習的“問”。“學”,就是學習,是兒童通過動手操作、反復練習從而獲得本領(lǐng)的過程。
“問學”顧名思義,就是以“問”為特征,以“學”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讓兒童在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中,自主學習,合作分享,探究發(fā)現(xiàn),獲得知識,生成經(jīng)驗,生長智慧的學習過程。“問學”的主體是兒童,所以,“問學”之“問”以兒童為主體,為的是激活兒童的思維,喚醒兒童的問題意識,讓兒童主動地“問”,大膽地“問”,并由此而整合、生成一些能夠體現(xiàn)學科特質(zhì)的、有一定思維含量和探究價值的問題或話題。
“問學”,是一種學習方式,使學習回歸本義,回歸到兒童這個主體上來,讓真實而自由的學習發(fā)生在每一位兒童身上?!皢枌W”,也是一種教學理念,順應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問”和“學”的權(quán)利,以“問”定“教”,以“學”促“教”,“問”“學”相融,“學”“教”相長,“問”“學”“教”相得益彰,和諧共生,使教學回歸本真,回歸到促進兒童生長這個主旨上來,讓每一位兒童都能夠成為擁有學力、富有學養(yǎng)的有“學問”的人。
二、兒童問學課堂:基于兒童,優(yōu)化學習
以“問”為特征、以“學”為核心的“兒童問學課堂”,就是基于兒童立場和學習本質(zhì)的回歸,讓真實而自由的學習得以真正發(fā)生。
1.問學的前提:生成問題。
變以講授為中心為以學習為中心的“兒童問學課堂”,強調(diào)和關(guān)注的是“問題化學習”。所謂“問題化學習”,就是以真實的問題為基礎,而形成問題群或問題鏈,以此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驅(qū)動學生的學習,推動課堂的進程。讓學生在對問題的追尋中,大膽嘗試,勇于探索,自由發(fā)現(xiàn);在真實的學習中,增長見識,砥礪智慧,自主發(fā)展。如此日積月累,慢慢地建構(gòu)起一個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從簡單的結(jié)構(gòu)到復雜的結(jié)構(gòu),從本學科的結(jié)構(gòu)到跨學科的結(jié)構(gòu),從書本的世界到真實的世界。其實,問題與情景是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往往產(chǎn)生于情景。所以,在“兒童問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產(chǎn)生認知沖突,生成問題。
2.問學的基礎:自主實踐。
以“活動”為載體的“兒童問學課堂”,把學習寓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維果茨基說:“凡是沒有自我運動的地方,那里就沒有發(fā)展?!彼?,“兒童問學課堂”中的“活動”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自我運動”方式,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自我運動”中自由游戲,大膽嘗試,蓄積能量?!盎顒印钡脑O計和把控,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學科性,要恪守語文姓“語”不動搖,讓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主旋律,使學生在充滿魅力的活動中砥礪智慧,形成素養(yǎng)。二是主體性,要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給予學生更多自我運動的時空,正如羅杰斯說的“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的,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暗示”。三是生長性,要關(guān)注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使學生在啟迪心智的活動中得到發(fā)展。學生倘若能心無旁騖地投身于這樣的“活動”之中,自主學習,自由思想,自然發(fā)展,就過上了一種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語文生活。
3.問學的歸宿:形成學力。
從兒童立場出發(fā),問學的價值就在于讓教學回歸兒童,回歸本源,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能夠滿足終身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guān)鍵能力。換言之,就是全力提升兒童的學習力。而提升兒童學習力的核心是引導兒童從學會知識轉(zhuǎn)向?qū)W會學習,從被動地“學習”轉(zhuǎn)向主動地“問學”,再從“問學”走向“學問”,從而讓每一位兒童擁有屬于自己的學習力。因此,“兒童問學課堂”積極倡導和追尋“活動激學”的旨歸,讓學生在“問源”“問流”“問法”的實踐中,提升“問”的品質(zhì),習得“問”的方法,生成“問”的智慧。在“自主探學”“分享互學”“優(yōu)化練學”“總結(jié)理學”“多元評學”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問”,學生的“學”,在問中學,在學中問,在問與學的互動中,歷練學生的學習能力,砥礪學生的學習智慧,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三、兒童問學課堂:激活兒童,快樂學習
“兒童問學課堂”上,問學動機的激發(fā)、問學氛圍的營造和問學動力的維持,是至關(guān)重要的,也是無法回避的,又是最需要教師傾注心力加以研究的。
1.問學動機的激發(fā)。
“兒童問學課堂”,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問學動機,使之產(chǎn)生一種“我要學”的欲望,這一點值得思考。想起這樣的話:“教育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庇渺`魂喚醒靈魂,這不正是問學課堂上教師要做的事情嗎?教學的本質(zhì)就是一種喚醒,一種引導,喚醒學生生命的自覺,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智去學習。理性的思考和實踐的探索,讓我們愈來愈深刻地感悟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要培育兒童的學習情感,讓學生樂于學習,感覺學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就意味著我們要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激發(fā)兒童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把課上得好玩一點,有趣一點。其次要把握語文的自身規(guī)律,讓學生熱愛漢語,親近漢字,感覺語文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這就意味著我們要用語言文字本身所獨有的藝術(shù)魅力和文化張力來喚醒兒童的語文意識,把語文上得生動一點,有內(nèi)涵一點。最后要關(guān)注兒童的思維特點,讓學生真正思起來、想起來,體會思想所帶來的活力和快感。這就意味著我們要解放兒童的思想,讓學生大膽地“問”,盡興地“學”,把課上得自由一點,靈動一點。
2.問學氛圍的營造。
課堂民主是“兒童問學課堂”極力倡導的理念。因為課堂民主的本真就是一種精神的、思想的、心靈的自由。課堂擁有民主融洽的氛圍,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tài),思接千載,心游萬仞;才能使學生集中思想,駐足凝視,沉潛其中;才能使學生消除顧慮,敞開心扉,自由表達。
“兒童問學課堂”是自由的課堂。課堂上,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問”和“學”的自由,對于兒童的“問”和“學”,要做到不打斷、不指責、不呵斥、不敷衍,能包容兒童“問”與“學”的瑕疵,守護兒童好問的天性,讓兒童毫無顧忌地“問”。
“兒童問學課堂”是開放的課堂。這種開放,首先是基于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向著學生的生活開放,讓課堂走向生活;其次是基于兒童真實的學習情境,向著學生的學習開放,讓課堂走向智慧;再次是基于兒童的生命成長,向著學生的心靈開放,讓課堂走向兒童。
“兒童問學課堂”也是快樂的課堂。學生是問學課堂中快樂的主人。在問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心智沉潛于文本世界之中,浸潤于語言文字之中,沉浸于課堂互動之中,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思考,快樂地分享,“感悟”與“對話”共舞,“真情”與“理性”齊飛,盡情地享受著“問”和“學”的樂趣,感受著思辨的魅力,吮吸著、消化著、積淀著語言文字,汲取著語言文字的運用智慧。
3.問學動力的保持。
貼近兒童天性的評價,是“兒童問學課堂”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源泉。所以,“兒童問學課堂”把“多元評學”貫穿始終,希望通過“多元評學”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擁有一種穩(wěn)定而持久的學習動力。
多元評學,首先是評價主體的多元,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jié)合,讓評價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其次是評價內(nèi)容的多元,不僅要評價兒童學習的結(jié)果,更要評價兒童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實踐能力等,讓評價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欲;再次是評價方式的多元,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恰當?shù)脑u價方式,或定量評價,或定性評價,或延遲評價,讓評價促進教與學的協(xié)同發(fā)展。
多元評學,要心懷賞識,情真意切,重點看待學生的進步,要少一些學生間的橫向比較,多一些學生個體的縱向比較,多一些表現(xiàn)性評價,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分享互學”是“兒童問學課堂”的一種常態(tài),因而,在分享互學時,評價不是指向個體,而是指向小組群體。只有當小組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時候,才能獲得肯定的評價。這就要求學生在分享互學的過程中,發(fā)揮群體的力量,不讓任何一個同學掉隊,讓小組的成功成為小組成員共同追求的目標。<\\Ysc02\d\邱\江蘇教育\小學版\2017\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