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華
(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江蘇蘇州 215009)
《為奴隸的母親》當代接受軌跡尋蹤
陳嬌華
(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江蘇蘇州 215009)
《為奴隸的母親》自1930年問世以來不斷地被重讀、接受,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其當代接受經歷了一個由社會歷史批評到文化、人性批評,再到多元化闡釋的發(fā)展軌跡。這既是作品本身具有的優(yōu)秀藝術品質決定的,也體現了作品創(chuàng)作時的過渡性特征。同時,這種接受演變軌跡既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的發(fā)展演變息息相關,也是中國當代社會歷史、文化思潮和審美風尚的發(fā)展演變在文學接受上的反映??疾臁稙榕`的母親》的當代接受具有豐富的文學史和文化史意義。
《為奴隸的母親》;文學經典;當代接受
《為奴隸的母親》創(chuàng)作于1930年1月,發(fā)表于同年3月《萌芽》月刊上,不久即被蔣光慈編入《現代中國作家選集》,并被英文刊物《中國論壇》及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機關刊物《國際文學》等多種文版譯載,獲得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深深地感動”贊譽。隨后,作品被收入多個國家編選的中國短篇小說選本,“成為中國小說有世界影響的作品之一”;也是國內各種柔石作品選本和各種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本幾乎必選的篇目。中國當代各種版本的現代文學史著作幾乎都論及到這篇佳作,評價甚高。小說問世 80多年以來不斷被重讀,并被改編成滬劇、甬劇及影視劇等,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從文學經典應具原創(chuàng)性、典范性和權威性,且被歷代讀者閱讀、接受永傳不衰這個角度來說,《為奴隸的母親》無疑堪稱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其在當代學術研究方面的接受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呈現出接受視野的不斷豐富和拓展態(tài)勢。
作品發(fā)表之初,《編輯后記》便指出:“柔石先生的《為奴隸的母親》,作為農村社會研究資料,有著大的社會意義,請讀者們不要忽視此點?!盵1]這段宣傳性文字為此后相當長時期的作品解讀與接受定了基調。從建國初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為奴隸的母親》的當代接受就是承續(xù)20世紀30年代以來左翼文學的這一研究思路,主要從階級政治角度出發(fā),認為小說真實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揭批了沉重的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深刻地揭示了超經濟的殘酷精神虐殺。1959年北京大學學生集體著作的《柔石的創(chuàng)作》較早地從思想和藝術兩方面對作品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開啟了本階段對作品接受的兩個主要方面。
其一,對作品思想意義的接受。《柔石的創(chuàng)作》宣稱《為奴隸的母親》是成熟的現實主義作品,主要“通過典妻——這種超經濟剝削形式——揭露了階級壓迫的慘酷”。認為小說寫得最深刻最成功的就是“封建制度對于人們精神上的迫害和摧殘”,“不僅給勞動人民肉體上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殘忍地毀滅著、蹂躪著他們純樸善良的本性?!盵2]王保生也認為,作品“描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一個農村婦女的悲慘遭遇,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階級對立的圖畫,深刻地揭示了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3]。金通達的《談〈為奴隸的母親〉》是本階段為數不多的作品專題研究,他指出作品“通過當時浙江農村里野蠻的典妻制度的描寫,鮮明地展示出一幅階級對立的圖畫?!薄吧羁痰亟衣读朔饨ㄖ贫鹊囊靶U、殘酷和封建道德的虛偽、墮落,從本質上否定了這個吃人的社會”[4]??梢姡倦A段對作品思想意義的接受主要是從社會政治視角強調階級對立及階級壓迫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身心創(chuàng)痛,傳達了作者批判和否定不合理的舊社會、要求革命的呼聲和愿望。
其二,對作品藝術上的接受。這個階段對《為奴隸的母親》藝術上的理解和接受側重于其對革命現實主義的深化,對春寶娘悲劇形象的塑造及白描和對比手法的運用?!度崾膭?chuàng)作》指出,超經濟的精神摧殘最慘重最酷烈地表現在春寶娘這一“真實、動人、形神畢肖的勞動婦女形象”的塑造上。她謙卑、馴服,屈辱地做著奴隸;深愛自己的孩子,把內心純潔無私的母愛傾注在兒子身上。但這種母愛最終被蹂躪、剝奪,她陷入痛苦深淵。作品通過這個悲劇形象深刻地表現了封建制度對人們精神的迫害和摧殘。對比和白描手法運用很成功,“兩個家庭、兩種人的不同境遇,成為鮮明的對比,……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惡,以及維護它的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和墮落。”作者很少流露自己情感,而把感情深沉地內蘊于現實人生??傊?,作品嚴格遵循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以典型化和白描、對比手法,把人生按照它的本來面目再現出來,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成熟”[2]。王保生也指出:作品著力塑造茹苦含辛、溫厚善良的勞動婦女形象春寶娘,她為生活所迫,被出典給鄰村秀才家,卑賤屈辱地活著,內心承受著巨大創(chuàng)痛。作者采用“嚴格的白描手法,把自己深沉的感情完全蘊藏在簡潔、鮮明的生活描寫中,不事夸飾”[3]。金通達也指出:作品的最大特點是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嫻熟的藝術描寫有機結合,注重嚴肅地解剖現實,“力求在樸實真切的社會悲劇的描繪中,溶入作者熾熱的愛憎感情,充分地表現了革命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特有力量?!盵4]這些基本都是《柔石的創(chuàng)作》觀點的引申和豐富?!度崾膭?chuàng)作》雖然寫作于政治化的20世紀50年代,某些觀點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鮮明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印記,但其對作品的研究比較全面、深入和扎實,持論比較中肯,可以說是本階段接受最有影響的研究文獻。之后雖出現多篇研究《為奴隸的母親》的論文,但在這些問題的接受和看法上均未有大的開拓與創(chuàng)意。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啟蒙思潮的興起及新時期文學觀念的激變,特別是“文學主體性”的提出和新時期文學“向內轉”現象的出現,對《為奴隸的母親》的理解和接受逐漸走向深化。研究者開始從文化和人性角度考察作品,認為作者滿懷人道主義情感,發(fā)揮魯迅“韌”的精神,從生活現實和文化習俗等方面,堅持對封建制度和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揭露了封建傳統(tǒng)文化和舊習俗對女性自然情感和基本權利的踐踏與剝奪,達到了現實主義“真實”觀的新的審美境界。較早顯示《為奴隸的母親》接受視角由社會政治視角轉向文化、人性和審美視角的,是黃修己 1984年版《中國現代文學簡史》,認為作品“達到了新的現實主義的深度”。體現在:其一,淡化階級矛盾,“有分寸地表現了春寶娘進門后秀才與其娘子的矛盾”。其二,凸顯文化風俗,“較為深刻地揭示了造成野蠻的典妻風俗的社會根源”。其三,真切、深入地刻畫了春寶娘心理,“她雖然對秀才不無幻想,但她始終不忘丈夫和兒子”,“但當她回到丈夫和兒子身邊時,她又不可避免地被自己的親人所疏遠、諷刺?!币虼俗髌冯m堅持現實主義,但已不同于初期無產階級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5]。到修訂本中,黃修己更是略去對作品思想的階級分析,直接進行文化和人性闡述,指出《為奴隸的母親》是“把典妻陋習放在比較高的文化層次上來加以表現”,并且“把最主要篇幅給予秀才家庭生活的描寫。作家要表現這野蠻習俗的發(fā)生……是有深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根源,即封建宗嗣制和封建倫理觀?!毙抻啽撅@然強調了小說的文化批判寓意。對兩對夫婦形象的分析也是突出其情感、心理上的矛盾刻畫,“如秀才既說大妻壞話,又事事依著她。春寶娘既幻想留在秀才家,又思念自己的丈夫和兒子?!睂Ρ仁址ǖ倪\用也是為了寫出春寶娘不僅身體受欺壓,心靈也倍受蹂躪;兩個家庭的對比是為了表現“典妻風習的殘忍?!盵6]可見,對比手法的運用是為了刻畫人物心理和批判傳統(tǒng)文化習俗。黃修己的研究開啟了作品接受的新視野,奠定了本階段接受的兩個重要接受點:春寶娘形象分析與文化批判。
首先,對春寶娘形象的分析是本階段接受的一個重點。不像上個階段的形象分析主要散見于柔石創(chuàng)作的整體研究中,本階段許多論文①參見:[8][11][12]等。直接以春寶娘形象分析命名:或者發(fā)掘春寶娘形象的悲劇思想內涵,如榮松認為春寶娘的生存慘劇“暴露了不合理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極端罪惡,向人吃人的殘酷現實發(fā)出了有力的控訴?!敝赋瞿行灾行闹髁x的傳統(tǒng)文化及春寶娘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麻木心態(tài)對慘劇應負的責任[7]。李樂平也認為作品通過春寶娘形象“集中地表現了她被剝奪了母愛的權利之后的痛苦心情,以及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悲慘結局,”“從母性角度深刻地控訴了那個罪惡的社會不僅無情地摧殘了勞動婦女的肉體,同樣也還蹂躪著她們作為母親的心靈?!盵8]他們主要發(fā)掘春寶娘悲劇形象的社會、文化批判意義及其所揭示出的生存和人性困境。或者發(fā)掘春寶娘悲劇形象的美學意義和價值。如趙巍從人性視角發(fā)掘春寶娘悲劇形象的豐富美學意義,認為無私、熾烈和執(zhí)著的母愛是春寶娘身上最具人性光輝的地方,也是一種起碼的人生權利,然而卻被無情剝奪,“‘這就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而這種悲劇沖突,正顯示出柔石對產生悲劇的時代憤怒的控訴和有力的鞭撻?!盵9]池應智則從文化視角發(fā)掘春寶娘悲劇形象的美學價值,認為作品通過“典妻”這一陋習,既寫出了春寶娘被凌辱的懦弱和痛苦,又刻畫出了她身上的善良和美德。因此“一方面是強者對弱者的肆意凌辱,另一方面是弱者美好品格的高揚。這強與弱的鮮明對比,巨大的恥辱與深沉的母愛的尖銳沖突,相互間形成善與惡、美與丑的極大的反差”,形成了作品“驚心動魄的悲劇藝術的崇高美?!盵10]總之,對春寶娘形象的這些研究基本延續(xù)了上個階段的春寶娘形象研究觀點,只不過,對其悲劇形象成因的發(fā)掘由階級對立和社會制度方面轉向了精神文化和生存、人性等方面探討。
其次,對作品文化批判意蘊的研究,是本階段又一研究重點。池應智從兩個鮮明對比的民俗細節(jié)——溺女嬰和壽宴中,發(fā)掘其背后“男尊女卑”的封建文化污垢,認為“正是這種悲劇性的文化及其派生物:婚姻買賣、蓄妾、典妻、童養(yǎng)媳等所謂的‘風俗習慣’才是春寶娘和一切勞動婦女悲劇命運的深刻根源?!弊髌放袖h芒“越過政治表層,深入到文化深層,即封建思想的根子上。”[10]陳興也指出:作品“從最動人,也是最本能最自然的母愛入手,寫了舊習俗對這位愛子心切而又無權利做母親的‘母親’的傷害和摧殘。”“典妻”的惡習反映的就是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對婦女的歧視和凌辱[11]。這些觀點基本是上個階段同類觀點的深化和發(fā)展,只不過側重點放到了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揭露和批判上。沈琳則從性別文化角度分析作品中兩個被侮辱損害的婦女形象:春寶娘和秀才娘子,認為她們一個是沉默屈辱地甘于侮辱、損害的奴隸狀態(tài);一個是貌似強悍實則色厲內荏,以變態(tài)方式反抗被侮辱損害處境,兩者都是封建男權意識的犧牲品。她們的不幸悲慘命運反映了作者對婦女命運的獨特而深邃的思考[12]。這是本階段接受的一個新突破——從性別文化角度闡述《為奴隸的母親》。事實上,對春寶娘形象的分析與對作品文化批判意蘊的研究交織在一起,兩者很難分開。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主要是通過春寶娘悲劇形象的塑造,特別是通過其自然母愛被剝奪的悲慘故事及溺嬰和壽宴等民俗細節(jié),正是這些深具人性和文化內涵的故事、細節(jié)構成了這個悲劇形象最感人和最具藝術力量的地方,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問題。
再次,對《為奴隸的母親》的解構批評,是本階段接受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藍棣之從西方解構理論出發(fā),認為小說存在雙層結構:一個是顯層結構,一個是潛在結構,顯在結構表現階級壓迫、階級斗爭,而潛在結構似乎是敘述階級的調和、通融與超越;顯在結構表現故事的階級性,而潛在結構卻似乎敘述人性。兩者不是相互豐富和加深作品的意義內涵,而是相互顛覆和解構。原因是作者對典妻題材缺乏個人生命與感情的體驗,無從體察作品所寫到的秀才與被典農婦的關系模式,只好按照“舊社會里農村地主與多少有些感情的小妾的關系模式”[13]來寫,結果生成作品相互解構的雙層結構,使作品意義難以完滿實現。這個解構式接受思路敞開了作品被遮蔽的意義空間,開啟了新世紀初的解構接受熱潮,自此,階級和人性相結合的視角成為作品的主要接受視角。此外,還有對創(chuàng)作成因和藝術形式的探究。如認為柔石在革命文學創(chuàng)作興起時創(chuàng)作該作,是魯迅“韌”的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及根植于鄉(xiāng)土土壤的人道主義情感等溶入作者形象思維中的結果[14]。對作品藝術形式的探討也注重從情感、心理的發(fā)掘與表現方面來研究,認為作品雖沒有直接表現時代革命主題,但人物的矛盾心理其實體現著時代矛盾,對人物心理、情緒的發(fā)掘體現了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14]。接受視野逐漸變得開闊和深邃,轉向了人性、文化和審美的接受。
新世紀初,隨著多元化的文學觀念及文學創(chuàng)作已成現實,文學研究視角也日益多元化,對《為奴隸的母親》的接受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更加多元化起來,呈現出對前兩個階段接受的綜合、深化和拓展現象。首先,是對第二個階段的人性、文化接受視角的豐富和深化,即人性、文化、性別等接受視角更多地與社會歷史和階級政治視角結合在一起,呈現出接受視角的綜合現象。其一,人性與階級相結合的雙重視角成為本階段接受的重要視角。承續(xù)20世紀90年代初藍棣之的解構接受視角,許多研究者致力于發(fā)掘作品的階級意識和人性內涵。程光煒指出,作品“以被典之妻春寶娘為主人公,深刻揭示了她被兩個家庭,兩個男人,兩個親生骨肉所‘撕裂’的靈魂上遭受的損失和侮辱。柔石的小說能夠把清醒的階級觀念與復雜的人性體驗結合到一種深沉的抒情筆調中”[15]。吳秀明也指出,《為奴隸的母親》沒有簡單地用階級論觀點去圖解筆下人事,而是以人道主義立場,選取“母愛”這個原始的人類本性來反觀“典妻”制度對人道的摧殘[16]。這種人性與階級相結合的研究視角比較切合作品實際,“典妻”題材本身蘊涵著階級剝削和壓迫,而春寶娘的深沉、痛苦母愛及其與秀才之間超階級的溫情確實深具人性色彩,這是作品本身意蘊的豐富性、復雜性和開放性決定的。其二,階級政治與文化、性別相結合的視角也成為較常見的接受視角。如劉傳霞認為,作品不僅描繪了底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強調階級壓迫和剝削是“典妻”悲劇發(fā)生的原因,增強社會政治批判的力度;同時還蘊涵性別批判的話語系統(tǒng),流露出對歧視、壓榨婦女的父權文化的批判[17]。陳建新也指出,作品不僅表現了中國農村的階級壓迫,更“站在以人為本,尊重人、重視人,特別是尊重女性的現代文化的立場上,揭露和批判‘典妻’這種反人性的地方文化惡習。”[18]。還有喬以鋼從性別視角和敘事學相結合角度指出,柔石作為一個進步作家雖然真誠同情底層女性的苦難命運,但作品仍無法避免作者男性中心意識的投射,作者的性別身份使文本內涵性別因素的呈現方式豐富多彩[19]。這種接受視角是上個階段同類視角研究的發(fā)展和深入。不同的是,此前的性別視角更多強調對封建文化的批判,本階段則主要從創(chuàng)作主體的性別身份探究作品的性別意識投射,以此反思性別文化??傊?,本階段接受視角呈現出社會歷史、階級政治和人性、文化及性別等多種視角的綜合趨向,一個豐富、厚重的文本意蘊層面得以揭開。
其次,涌現一些全新的接受視角,如結構主義、存在主義、文藝民俗學及現代敘事倫理等接受視角。劉俐俐運用結構主義詩學理論和語義分析方法,揭示《為奴隸的母親》藝術價值形成的機制:特定地域中典妻制度的合理性,即婚姻流通系統(tǒng)的合理性,與作為人妻及人母的女人極度痛苦之間的張力。換句話說,在典妻流通領域中,春寶娘的母親身份是撕裂的,成為秀才妻子,就必然要與春寶分離;重新成為黃胖妻子,就必然與第二個兒子秋寶分離。這種失子的痛苦來自血緣關系,是痛徹心肺、刻入骨髓的。而一個女人成為流通物產生文學意味,是中國文化語境“歸化”的結果,時代的差距又強化了這個作品在讀者歸化中所揮發(fā)的藝術魅力[20]。這種結構主義接受視角對于作品的理解和闡釋相當透徹、深刻,也別具新意,但因其理論性較強,很難為一般研究者學習和化用。劉東方從創(chuàng)作主體、主題及文體等角度考察《為奴隸的母親》的現代主義特征,認為作品“通過對浙東典妻風俗的描寫,以‘春寶娘’被典入秀才家并為其生育秋寶后再次回家的情節(jié)為敘事框架,表現了柔石對中國農村婦女的生存狀態(tài)特別是生存困境和生存意義的哲學思考,體現了存在主義的思想內蘊?!盵21]。毛?,搫t運用文藝民俗學跨學科研究方法,探析春寶娘內在的民俗心理及其背后的審美本質,指出春寶娘作為一個女人的內心真實感受是隨著“得知被典-被迫離家-典妻生活-期滿返家”這一交織著民俗的情節(jié)傳達給讀者的,而讀者審美感受的產生既源于對典婦內在民俗心理的體驗,更源于典婦內心由身份與角色的沖突所帶來的巨大震撼。作者正是抓住由典婦和母親這一對矛盾角色所產生的痛苦心理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從而把春寶娘內在的人性充分揭示出來,具有豐富的藝術感染力[22]。上述結構主義、存在主義和民俗文藝學的接受視角是本階段接受的全新突破,豐富了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內涵,拓展了作品的研究視域。另外,羅華從現代敘事倫理出發(fā),指出《為奴隸的母親》對于中國左翼文學創(chuàng)作的意義:“絕大多數的早期左翼作家都被革命的熱情裹挾著,身不由己地掉入‘光赤式陷阱’。柔石小說敘事的可貴就在于當現實的歷史的腳步夾帶著個人的命運行色匆匆時,柔石更深切注目著的是個人命運的處境、個體在現實重重圍擊下的倫理困境。他聽從了自我生命的本真感受,關注人的生命深處的呼喚,使得作為一種詩性活動的小說敘事,成為作家內在生命體驗的提取。”[23]這種接受視角可以說是第二階段文化、人性視角的深化和提升。
此外,對作品藝術上的理解和接受也多樣化起來,不僅更多的發(fā)掘《為奴隸的母親》與柔石《二月》等前期作品相似的抒情詩性特質,強調其與流行的普羅文學創(chuàng)作模式的不同,還出現從敘事方式、敘述視角及敘述張力等方面的理解與接受。如朱斌從敘述學角度重讀作品,認為《為奴隸的母親》的全知敘述運用相當成功,原因在于對“全知全能”的自覺限制與警惕,使得“全知”與“限知”、“表達”與“隱藏”既矛盾又一體,全知敘述常見的弊病得以避免,藝術張力因之得以強化。而且通過敘述角度的巧妙轉換,拓展新的感知空間,使敘述搖曳多姿,極具張力[24]。劉東方也從敘述次序、敘述距離和敘述話語方式等方面考察《為奴隸的母親》呈現出的現代敘事文學特征,認為小說在從春寶娘離家到秀才家生育秋寶再到回家這樣一個封閉的順序邊框中,夾雜著多種現代敘述次序,其中包括“內倒敘”和“外倒敘”兩種為中國現代小說甚至日后先鋒小說所慣用的敘述方式。[21]??傊?,《為奴隸的母親》的當代接受,經歷了一個從階級政治分析到人性、文化內涵發(fā)掘、再到多元化意義闡釋,從現實主義白描、對比手法的理解到性格心理、悲劇意識的發(fā)掘,再到敘事方式、敘述視角、敘述話語等多樣化藝術形式的探析等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當然,三個階段接受的側重點是相對而言的,事實上,對作品的階級政治、文化及人性的解讀幾乎貫穿于各個時期的接受中,只不過,各時期各有側重。特別是比較研究法貫穿于三個階段,即把《為奴隸的母親》與同類題材作品或是不同作品的同類形象進行比較,如與羅淑的《生人妻》、許杰的《賭徒吉順》,或是與魯迅筆下祥林嫂的比較研究等。這些無疑豐富和深化了對作品的理解與研究,拓展了作品可供發(fā)掘和解讀的意義空間,展現了文學經典廣闊無窮的藝術魅力。
有論者指出:一部作品能夠成為文學經典,不僅需要經過歷代讀者持久不衰的閱讀、研究、接受和傳播,更需要作品本身具有高度的藝術品質,即“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意義的豐富性、藝術描寫的特點、藝術展現的遼闊空間和藝術語言的生動性。只有高度的藝術品質所產生的藝術魅力,才能征服一代又一代的接受者,才能保證作品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沖刷而作為文學經典保留下來?!盵25]《為奴隸的母親》正是這樣一部具有高度藝術品質的作品,因而能夠歷經80多年至今仍不斷地被研究者重讀、接受。首先,作品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農村經濟蕭條、破產,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痛苦不幸的社會現實,具有特定的歷史時代性。如前所言,最初刊載作品的《萌芽月刊》編者就指出:《為奴隸的母親》“作為農村社會研究資料,有著大的社會意義”。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也談到,在作品寫作的年代,中國農村斗爭風起云涌,作品雖然沒有直接反映這些斗爭,但它接觸和描繪了農村苦難深重的一隅,具有強烈的控訴意義。其次,作品描寫了超越特定歷史時代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性、文化及性別等方面思想內涵?!暗淦蕖笔桥f時代浙東地區(qū)廣泛存在的一種陋習,本身攜帶著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意識和封建文化觀念。柔石創(chuàng)作的焦點是揭示典妻陋習對女性自然人性和基本權利的踐踏和剝奪,其對女性心靈重創(chuàng)的醒目凸顯體現了作品所達到的人性深度。再次,作品創(chuàng)作主題匯入了當時的左翼革命文學主潮,但又超越了這一主潮?!稙榕`的母親》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農村破產、凋敝,農民生活不下去的悲慘社會現實。但更重要的是,作品還越過社會現實表象深入到了人的內在情感、生命、人性等深層的復雜境況和糾結。正是這些復雜深邃的文本內涵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闡釋空間。最后,作品還出現了許多曖昧游離、容易產生歧義的描寫片斷。如寫皮販子性格兇狠、暴躁而寫秀才性情溫和、儒雅;寫春寶娘想要永遠在秀才家住下去、并把春寶也領過來的幻想等。這些都是階級觀念下不可能出現的農民形象和地主形象,而且對春寶娘與秀才之間情愛關系的溫情脈脈描寫也模糊了階級界線。這些在過去都是遭到指責和批判的地方,然而卻恰恰是最能體現人性豐富性和復雜性的地方,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在新歷史主義觀念影響下的小說作品中常見的描寫景觀。無怪乎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藍棣之式的對這篇小說的經典解構批評??梢姡@篇小說在當代的復雜接受狀況主要來自作品自身所具有的優(yōu)秀藝術品質,特別是其可供無窮解讀的意義空間和藝術空間,即歷史、政治、文化、人性、性別、民俗,乃至精神分析、存在主義、解構主義及敘事倫理等方方面面的思想、理論都可以在文本里找到言說的充足資料。究其原因,這篇作品創(chuàng)作于作者政治意識、文化觀念和創(chuàng)作思想等均處于轉型的過渡時期,也是中國社會由個性解放、思想解放的五四時期向充滿疾風驟雨的階級斗爭和民族解放運動的20世紀30年代社會轉變的過渡時期,還是中國新文學由個性解放的五四文學轉向社會解放的20世紀30年代革命文學的過渡時期。誠如王堯所言,“文學創(chuàng)作如果沒有吻合歷史轉折時期的政治訴求,可能就沒有文學新階段的開始,但能夠在文學史上留下來讓我們討論的文本,往往又是超越了歷史轉型和時期局限的作品”[26]。某種意義上,《為奴隸的母親》正是這樣一篇作品,它看似短小、單薄,實則內蘊各種錯位的、矛盾的、乃至對立的復雜思想、情緒和意念,在表現手法上也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乃至現代主義的藝術元素交織一起,相當豐富、駁雜。
總之,《為奴隸的母親》的當代接受經歷了一個由社會歷史批評到文化、人性批評,再到多元化闡釋的發(fā)展軌跡,也即一個不斷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它既切合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藝批評的實際發(fā)展態(tài)勢,也符合人類對于自然、宇宙、社會、及人自身的認知規(guī)律。這一方面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的發(fā)展演變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當代社會歷史、文化思潮和審美風尚的發(fā)展演變在文學接受上的反映。文學是時代敏感的神經,文學接受的變化同樣體現著時代社會、文化思潮和審美風尚的發(fā)展演變。由于文學經典是各種權力聚集和爭奪的場域,因此考察不同時代的人們對于文學經典的接受方式與閱讀態(tài)度,不僅具有文學史的意義,也是勘測社會文化史的重要線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考察這篇小說的當代接受無疑也具有豐富的文學史和文化史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考察《為奴隸的母親》在當代的接受狀況,目的不是為了要對這些已有的理解和接受成果作一個簡單的價值評判,而是為了加深對經典作品思想內涵和審美意蘊的理解,擴大現代文學經典在當代的接受和傳播,探索更為合理的文學接受方法和途徑。筆者以為,要真正理解和接受一部文學作品,既要尊重作品本身的豐富內涵,辯證看待各種思想內涵的駁雜呈現;又要重返歷史現場,尊重作品寫作時的當代社會現實;還要重視作品的審美特性,發(fā)掘其詩性內涵。對于已有的理解和接受成果,應盡量呈現其豐富、復雜的原生樣態(tài),不應以今非古、以新更舊,而應走文學的文化批評路徑,把“文學的文本放在廣闊的語境之下,也即把文本(text)放在廣闊的語境(context)之下來考察和研究,通過理論的闡釋最終達到某種文學的超越”[27]。這可以說是考察《為奴隸的母親》的當代接受后所引發(fā)的一點思考。
[1] 馮雪峰. 雪峰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764.
[2] 中文系1956級. 魯迅文學社:《柔石的創(chuàng)作》[J]. 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59(3):91-106.
[3] 王保生. 柔石論[J].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79(1):187-212.
[4] 金通達. 談《為奴隸的母親》[J]. 寧波師專學報,1980(2):70-74.
[5] 黃修己. 中國現代文學簡史[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214.
[6] 黃修己. 中國現代文學發(fā)展史[M]. 修訂本.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218.
[7] 榮松. 生存價值的獨特探索:《為奴隸的母親》《丈夫》合論[J]. 中文自修,1994(8):8-10.
[8] 李樂平. 為女性命運的吶喊:祥林嫂春寶娘悲劇形象之異同比較[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36-37.
[9] 趙巍. 被剝奪了做母親的權利:談《為奴隸的母親》中主人公的悲劇命運[J].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85(3):26-29.
[10] 池應智. 《為奴隸的母親》悲劇的文化價值:紀念左聯成立六十周年[J]. 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1(2):93-96.
[11] 陳興. 談談春寶娘的多重奴隸身份及文化意義:《為奴隸的母親》人物形象分析[J]. 教學與管理,1996(4):56-57.
[12] 沈琳. 被侮辱損害的婦女命運寫真:析《為奴隸的母親》[J]. 閱讀與寫作,1999(10):10-11.
[13] 藍棣之. 解讀《為奴隸的母親》:并兼與《生人妻》比較[J].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0(1):81-88.
[14] 丁言模. 柔石《為奴隸的母親》創(chuàng)作成因的考察:紀念柔石烈士犧牲60周年[J]. 社會科學, 1991(8):65-68.
[15] 程光煒. 中國現代文學史[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76.
[16] 吳秀明,戴燕. 政治意識形態(tài)語境中的人道主義寫作:柔石小說在左翼文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J]. 中國文學研究,2003(1):20-25.
[17] 劉傳霞,石萬鵬. 論五四以來“典妻”題材小說的衍變[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01-104.
[18] 陳建新,孫曉菲. 柔石小說:革命時代的啟蒙[J]. 浙江學刊,2004(5):117-122.
[19] 喬以鋼,宋聲泉. 《為奴隸的母親》小說敘事的性別分析:兼與《生人妻》的比較[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02-106.
[20] 劉俐俐. 女人成為流通物與文學意味的產生:柔石《為奴隸的母親》藝術價值構成探尋[J]. 甘肅社會科學,2006(5):36-39.
[21] 劉東方. 一篇現代主義文學的文本:《為奴隸的母親》解讀[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50-54.
[22] 毛?,? 從民俗學角度重讀柔石《為奴隸的母親》[J].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11):198-203.
[23] 羅華. 柔石小說的現代敘事倫理身審視[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7-10.
[24] 朱斌. 張力蘊藉的全知敘述:柔石《為奴隸的母親》重讀[J]. 寫作,2007(2):18-21.
[25] 童慶炳. 經典的解構與重建:《紅樓夢》、紅學與文學經典問題[J]. 中國比較文學,2005(4):36-50.
[26] 王堯. 論中國當代文學史的“過渡狀態(tài)”:以1975 - 1983年為中心[J]. 文學評論,2013(4):5-16.
[27] 王寧. 經典化、非經典化與經典的重構[J]. 南方文壇,2006(5):30-34.
A Pursuit for Receptive Track of Slave Mother in Contemporary
CHEN Jiaohua
(School of Humanitie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China, 215009)
Slave Mother had been repeatedly read and accepted since it was published in the 1930’s and later in has produced an extensive social impact. Its cotemporary acceptance has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track from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riticism to the cultural and humanity criticism and then to the diversified interpretation. This is not only determined by the excellent artistic quality of the book, but also reflected by its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en it is created. Meanwhile, the track of reception and evol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theory and it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social history, cultural thoughts and aesthetic fashion. There is an abundant significance upon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history to study the contemporary acceptance of Slave Mother.
Slave Mother;Literary Classics;Contemporary Acceptance
I207.67
:A
:1674-3555(2017)04-0091-08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4.013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劉慧青)
2016-05-07
陳嬌華(1969- ),女,湖南郴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