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雅
(河池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 廣西 宜州 546300)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廣泛應用于媒介領域,媒介生態(tài)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叭诤稀币辉~的提出,讓人們意識到數碼電子技術使原來涇渭分明的傳播形態(tài)形成了聚合之勢。自這一概念提出以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內涵對媒介融合進行闡釋,以期望更全面地解析研究對象。“媒介融合”被引入中國十余年來,已經逐漸成為人們認知相當廣泛的一個概念。這樣的媒介發(fā)展形式為少數民族信息傳播提供了更為有利的媒體條件,同時,少數民族形象的構建依賴于媒體的支持,少數民族地區(qū)媒介融合帶來的媒體形態(tài)的變化必然影響本區(qū)域少數民族形象的構建。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yè)的各產業(yè)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體形態(tài)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1]。媒介融合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擴散而出現的媒介發(fā)展的現象,新的媒介技術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態(tài),并引發(fā)了傳統媒介形態(tài)的變革,使媒介系統結構重組、重新分工和價值重構[2]。媒介融合的本質是基于產業(yè)邊界消失的深度融合,現階段媒體的數字化發(fā)展成為其主要表現形式。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成熟,新媒體的發(fā)展如火如荼,傳統媒體在新的媒介生態(tài)中尋求新的發(fā)展方向,特別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生存問題備受關注。在媒介融合發(fā)展趨勢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都在尋求融合的途徑,各地擁有較強實力的傳統媒體已經行動起來,通過實踐尋求融合之路。
以廣西為例,廣西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qū),除漢族以外,有壯、瑤、苗、侗、仫佬、毛南等11個少數民族聚居,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qū),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資源,能充分體現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獨特性。但相較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其媒體的發(fā)展相對落后,在內容生產、發(fā)行及收視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局限。作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重要信息傳播渠道,少數民族地區(qū)媒體肩負宣傳國家民族政策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任,積極實踐媒介融合亦是亟不可待。
廣西的媒介融合主要體現在傳統媒體的數字化發(fā)展上。以廣西日報傳媒集團為例,2003年4月《廣西日報》開始制作數字報刊,2006年開始實踐報網融合,創(chuàng)辦了廣西新聞網。2013年6月8日,在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及微信上真實上線。2013年11月8日第14個記者節(jié),上線“廣傳魔碼”的手機應用端。這一產品,成為架設于報紙與移動互聯網的一道橋梁,成為推動傳統黨報與新媒體融合的敲門磚,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借此“試水”與新媒體的融合[3]。在媒介融合的嘗試中,廣西日報傳媒集團“以內容為王”,充分利用先進技術一步步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另外,作為廣西唯一的省級電視臺,廣西電視臺具有不可取代的本土優(yōu)勢,明確自身定位充分挖掘本土化特色,依托本土化內容優(yōu)勢實施“臺網互動”。2013年3月成立了廣西電視臺新媒體部,充分利用電視臺的品牌優(yōu)勢運營“雙網雙平臺”“廣西電視網”(www.gxtv.cn)、“美麗天下網”(www.mltx.cn)、睛彩廣西交通平臺及移動公交電視平臺),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寬電視受眾群體,打造以廣西電視臺為依托的全媒體傳播網絡。除此之外,廣西各地市級報刊也先后開始進行媒介融合實踐,通過建立網站、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實現紙質媒體“報網互動”。可見,廣西各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形勢逐步改變了原來的媒介環(huán)境。
媒介融合改變了原有的媒介生態(tài),模糊了媒介間的界線,創(chuàng)造出全媒體傳播平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原有的傳播渠道、傳播形式、傳播過程中的傳受模式及傳播內容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些將勢必直接影響到廣西少數民族形象的構建。筆者將從這4個方面探討媒介融合對少數民族形象構建的影響。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形象構建主要依賴傳統媒體的推動。在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大量關于少數民族的信息,這些信息成為外界了解少數民族及少數民族自我認知的重要依據,同時在無形中勾勒出少數民族形象。特別是報紙媒體和電視媒體,在廣西少數民族形象的構建中一直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廣西日報》、廣西電視臺、各地市級黨報及各縣市電視臺形成了一張信息傳播網絡,運用新聞報道、主題節(jié)目、文藝作品等形式傳播少數民族的相關信息。這張傳統媒體的網覆蓋整個廣西地區(qū),而且省級衛(wèi)星頻道輻射全國范圍,充分體現其有效性。1960年上映的一部名為《劉三姐》的風光音樂故事影片讓許多人領略到廣西的秀麗風光,聽到優(yōu)美的壯族山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傳統媒體對廣西少數民族形象的構建起著主要作用。
然而,新媒體的崛起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網絡受眾規(guī)模逐年上升,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年輕一代的受眾不再以傳統媒體作為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是轉變?yōu)橐孕旅襟w為其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在這樣的趨勢下,媒介融合成為媒體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由此也就拓展了廣西少數民族形象構建的渠道。原來以報紙、電視為主的單一化信息傳播渠道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變?yōu)閳缶W融合、臺網互動的全媒體信息傳播平臺,更為立體地呈現廣西少數民族形象。比如,《廣西日報》2017年“三月三”節(jié)慶期間的報道途徑的呈現。首先,在《廣西日報》報紙上關于“三月三”的報道前后跨越31天,3月31日(2017年農歷三月初三當日)頭版整版報道“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拉開大幕,并且運用專欄形式集中報道“三月三”的各方情況;其次,為了彌補報紙有限的報道空間,滿足更多年齡層受眾的需求,加強了“兩微一端一網”上的報道力度,廣西日報客戶端和廣西新聞網充分運用專題形式,將即時性信息與延時性信息整合起來,突出少數民族節(jié)慶特色,同時,在廣西日報官方微博上,運用廣西日報各地記者站官方微博共同織起的網絡,讓受眾全面了解廣西各地“三月三”節(jié)慶狀況。事實證明,媒介融合的發(fā)展無疑為新聞報道拓寬了空間,為廣西少數民族形象構建尋覓出一條新的渠道。
在以傳統媒體為主要渠道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中,影像傳播雖然一直都被強調,但由于時間空間及技術手段的限制,使得少數民族形象構建的手段相對單一。媒介融合的發(fā)展除了傳播渠道的融合之外,還提出傳播內容的融合,將之前單一媒體技術手段與內容融合起來,形成全媒體傳播平臺,于是出現了許多融媒體產品。這些融媒體既能保持傳統媒體優(yōu)勢,又能發(fā)揮新媒體特點,有利于構建更為豐滿的少數民族形象。比如,2016年《廣西日報》于“兩會”期間,在3月5日《山歌唱給總書記》欄目里,邀請壯、瑤、苗、毛南、仫佬等廣西少數民族山歌王、民歌手,創(chuàng)作演唱了一批帶著鄉(xiāng)土味的山歌,錄制好音頻并以二維碼形式印制在特刊上,讀者用戶只要掃一掃就能聽到這些有趣的山歌[4]。這樣的傳播形式豐富了原有的平面媒體的傳播形式,將報紙媒體難以形象表達的少數民族山歌立體的表現出來,將報紙和手機終端融合起來。又如,2017年《廣西日報》在“三月三”節(jié)慶期間,除了《廣西日報》報紙上的報道外,廣西日報客戶端還開設《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專題,對3月30日至4月4日廣西各地活動大聯歡進行文圖直播,并且制作了H5《嘿,有一張“壯族三月三”手繪全景邀請函送給您,請接收》《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等;同時,廣西新聞網開設了網絡專題,充分運用了文字、圖片、視頻及動畫等手段,推出了《第九屆廣西歌王大賽“靈水歌圩”斗歌盛會》《壯族三月三主題MV<廣西尼的呀>》等熱門視頻,及H5《“壯族三月三”廣西人可以這樣嗨》《春天的廣西:桂風壯韻濃》等互動策劃作品。多樣化的傳播形式大大提升了廣西少數民族形象構建的能力,能以更生動的方式傳遞少數民族文化。
不同的媒體在傳受模式上存在差異,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互動性更強,且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角色轉換更為容易。因此,媒介融合的發(fā)展將不同媒介功能融為一體,呈現多媒介特色的一體化傳播平臺,改變了單一媒體的傳受模式。新媒體的加入增強了傳播的交互性,受傳者的信息反饋門檻降低,反饋速度提升,同時,由于新媒體信息發(fā)布渠道眾多,條件便利,受傳者極容易轉變角色,又變?yōu)閭鞑フ呒尤氲叫乱惠喌膫鞑ブ小?/p>
在過去少數民族形象的構建過程中,長期依賴于傳統媒體,而大量傳統媒體的傳播者不管是省級黨報、廣播電臺或電視臺,還是地市級黨報及電視臺等,它們在少數民族形象構建中多為官方話語權的表現。這樣的文化建構大多建立于他者的語言和視角[5]。隨著媒介融合的發(fā)展,作為少數民族可以通過融媒體平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從受傳者角色轉變?yōu)閭鞑フ呓巧?,進行少數民族形象的自我構建。比如:通過網絡論壇途徑表達個人聲音,廣西新聞網里的紅豆社區(qū)是廣西較有影響力的網絡論壇,已擁有260萬注冊會員。在這個社區(qū)里有不少關于少數民族主題的帖子,如“標題:自豪!廣西38個村寨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你家鄉(xiāng)嗎?”“標題: 精華主題[原創(chuàng)]大美苗都,融洲風情——融水少數民族地區(qū)大盛會PP”“標題:精華主題[原創(chuàng)]淺談如何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標題:三月三提前看看少數民族大媽原汁原味廣場舞”等,內容涉及廣西各地少數民族介紹自己家鄉(xiāng)情況、講述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還有談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等領域,以平民化視角展示廣西少數民族的生活及認識。廣西少數民族形象具有其特性,少數民族對其自身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是勾勒廣西少數民族形象構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融合媒體平臺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傳播少數民族文化,這就使得少數民族在形象構建中掌握一定的自我話語權。
不同的媒體具有不同的特質,有精讀媒體,也有伴隨性媒體,這使得媒體在內容編輯上有著不同的取向。從對不同媒體特征的認識上看,報紙媒體被認為是精讀媒體,可傳遞具有較深內涵的內容;電視媒體以其直觀見長,易表達具有現場感、震撼感的內容;而網絡媒體信息講求短、平、快,可提供滿足受眾零碎時間的碎片化內容的“快餐”式享受。而通過融合發(fā)展,可以使不同媒體的特質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彌補,能傳播多特質的信息內容;亦可以通過多種媒體強化其中一種特質,達到傳播目的。在傳播少數民族信息時,傳播內容并沒有因此明顯的變得更深層次、更多樣化,而是通過強化視覺傳播,形成更為簡易化、淺顯化的內容呈現,所構建的少數民族形象凸顯出單一化趨勢。從《廣西日報》及其新媒體平臺上關于廣西少數民族新聞報道上看,更多的是集中于少數民族節(jié)慶及與民族特色旅游等相關的內容之上。信息選擇的取向趨向于能與商業(yè)聯手,推行“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追求一定的商業(yè)利益,強化少數民族文化中能與商業(yè)“聯姻”的部分,而忽略其余部分。這也使得報道構建出的廣西少數民族形象相對單一,形成一種較為固定的符號表達,呈現出某種標志化形象。這樣的廣西少數民族形象被融媒體平臺大量信息傳播并不斷強化,且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印象。
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創(chuàng)造出更為有利的媒體條件,這對少數民族形象構建無疑是有利的。特別是從傳播渠道、傳播形式及傳受模式上,給少數民族信息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能讓不同年齡層的受傳者接受到相關信息,并受到觸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同時,由于多種原因決定的信息取向,也使得傳播的少數民族信息受到一定的局限,媒介融合使媒體的規(guī)模擴大并賦予媒體更大的聲音,這對保存完整的少數民族文化、構建豐滿的少數民族形象亦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充分利用媒介融合提供的媒體條件,并且避免其弊端構建出獨特少數民族形象是媒體不可推卸的責任。
具體而言:首先,充分利用多樣化媒體渠道,將創(chuàng)新型融媒體產品運用于少數民族信息傳播中。媒介融合的推動下的渠道融合帶來了更多的媒介路徑,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加新媒體的傳播路徑為少數民族信息傳播服務,特別是在新媒體渠道上擴大傳播范圍并形成一定的傳播規(guī)模。同時,使傳遞的少數民族信息更為直觀且具有互動性,充分發(fā)揮影像傳播的優(yōu)勢,能將受眾帶入傳播情境。創(chuàng)新型的媒介產品加多元化媒介路徑,為少數民族形象構建提供更多傳播機會。其次,調動少數民族受眾主動性,積極參與到少數民族信息傳播中,實現形象的自我構建。信息傳播的活躍程度直接影響信息傳播質量,長期作為受傳者的少數民族變被動為主動,能通過新媒體這一傳播渠道傳遞自我生活,在信息選擇的取向上與媒體、政府組織、商業(yè)組織的取向不盡相同,能體現少數民族自我意志,突出其獨特性。最后,利用擴大的媒體空間,多樣化傳播主體傳播多方面賦有少數民族內涵的信息內容。隨著少數民族信息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出于不同的傳播目的,在信息選擇上實現多角度,從不同層次挖掘具有內涵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
綜上所述,媒介融合從多個方面對少數民族形象構建產生影響:拓寬傳播渠道,使少數民族信息傳播更貼合當代受眾;提供多種傳播形式,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傳遞少數民族形象;改變原有的傳受模式,提升少數民族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促進自我形象構建;簡化傳播內容,強化了少數民族的標志化形象。明確這些影響,不僅可以更好地將有利的媒體條件運用到少數民族形象構建之中,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還可以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發(fā)揚民族特色文化,促進其多元文化的發(fā)展。
[1]蔡雯,王學文.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1):87-91.
[2]冉華,竇瑞晴.我國媒介融合規(guī)制研究的現狀——基于文獻計量學的分析[J].新聞大學,2017(2):102-111.
[3]李啟瑞,宋春風.轉型:新媒體基因+傳統媒體靈魂——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推動媒體融合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記者,2014(7):13-15.
[4]黎攀.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廣西日報以全媒體傳播項目推進融合發(fā)展[J].新聞戰(zhàn)線,2017(5):53-55.
[5]陳靜靜,莊曉東.文化認同與少數民族電子網絡媒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