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困境與反思:集體合同之邏輯重構(gòu)

        2017-03-09 01:29:38宋義欣趙昕昕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集體合同效力協(xié)商

        宋義欣,趙昕昕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困境與反思:集體合同之邏輯重構(gòu)

        宋義欣,趙昕昕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集體合同源于西方國家,以保護勞動者利益為其核心價值,至今已為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所采納,我國勞動法亦將集體合同置于其中。制度設立的根本價值在于實施,集體合同制度自施行以來,使得勞動者權(quán)益保護的面貌煥然一新,但是問題亦接踵而至。工會獨立性缺失、糾紛解決機制不健全以及形式化的集體民主,使得該制度難以發(fā)揮應有成效。集體合同之邏輯重塑,應當確保集體協(xié)商與集體民主,保持工會的獨立性,保障工會和用人單位的同一性,構(gòu)建合理的集體合同糾紛解決機制。

        集體合同;工會;勞動者權(quán)益保護;法規(guī)性效力

        鄭尚元認為,集體合同意為團體協(xié)約,實質(zhì)在于團體之間的合意。[1]鄭愛青認為,集體合同是為集體勞動締結(jié)的協(xié)議。[2]黎建飛教授認為集體合同以內(nèi)部協(xié)議的形式來達到調(diào)整勞動關系的目的。[3]《勞動合同法》中指出,集體合同是企業(yè)職工與用人單位通過平等協(xié)商達成的書面協(xié)議,其內(nèi)容主要涉及勞動報酬以及保險福利等事項。因而,集體合同具有如下特征:1.集體合同以勞動者利益保護為中心;2.集體合同為要式合同;3.集體合同以集體民意和集體民主作為立約基礎。

        一、集體合同或團體協(xié)議?

        就稱謂而言,集體更具有“政治學”的色彩,而合同則更彰顯出“法律”的保障模式,兩者集合在一起,形成了現(xiàn)有的機制。雖說“集體”具有功能性、完整性以及社會性,[4]但不可否認“集體”語義中所具有的模糊性以及較弱的指代性,集體合同主體一方為用人單位毫無疑問,但對向集體是工會還是全體勞動者?集體合同的訂立不僅要考慮到勞動者個體的勞動價值,同時更應注意勞動的社會性。集體被使用于勞動法律體系中的實踐首創(chuàng)于《勞動法》,相較于集體而言,團體凸顯出勞動者的聚合性。

        從內(nèi)涵的結(jié)構(gòu)分析,前文所列舉的概念皆采用“集體合同是……的協(xié)議(約)”的表達形式。因而,集體合同的本質(zhì)為協(xié)議(約),但是否可將協(xié)議與合同進行等同?雖說協(xié)議或者合同的訂立都需要進行一定的磋商程序,但是不可混淆兩者的區(qū)別。首先,協(xié)議適用范圍比合同更為廣泛;其次,合同確立了主體的權(quán)利義務,具有適法性,而協(xié)議或者契約更具有內(nèi)部勞動規(guī)則的意味,經(jīng)過協(xié)商、決議或者其他協(xié)同一致的行為,都可成為廣義上的“契約”。稱謂不同并不影響含義的表達,流行于國外的“團體協(xié)議”[5]、“團體契約”經(jīng)過一番改頭換面,植入我國勞動法律體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集體合同并不完全是法律移植品。*《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私營工商企業(yè)勞資雙方訂立集體合同的暫行辦法》就有關于“集體合同”的說法,但其目的在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集體經(jīng)濟的發(fā)展。

        集體合同或集體協(xié)議的關鍵在于把握制度的內(nèi)涵。集體合同不同于勞動合同,雖然其具有民事契約性,但更具保護勞動者的立法傾向性。如果不能發(fā)揮集體協(xié)商的作用,充分體現(xiàn)集體民主,那么該制度的存在也就喪失了其實際意義。

        二、集體合同立法根源何在?

        《勞動法》將勞動合同與集體合同納為一章,而“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準不得低于集體合同的規(guī)定”成為兩者之連接點。表面看來,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并章規(guī)定并無不妥之處,然從立法根源上觀之,則捉襟見肘。首先,從內(nèi)容上考察,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并無較大的關聯(lián)。集體合同與集體勞動合同并不等同。在本質(zhì)上,集體勞動合同本質(zhì)上仍屬于勞動合同,其只是多數(shù)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形式。其次,從糾紛數(shù)量上探析,勞動糾紛普遍存在,而集體合同卻趨近于無。蔡發(fā)生與大地公司因勞動報酬發(fā)生爭議,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但存在事實勞動關系,最后按照集體合同的內(nèi)容確定勞動報酬。*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皖01民終395號民事判決書。陳媚與臺州市路橋至優(yōu)家居用品網(wǎng)店勞動爭議一案似乎也確立了這樣一種邏輯。*臺州市路橋區(qū)人民法院(2016)浙1004民初8523號民事判決書。于是,集體合同被打上了“拿來主義”的標簽。

        西方國家在其產(chǎn)業(yè)發(fā)展歷史梳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這一制度的重要價值意義,多年的演進使得該制度存在深厚的歷史根基。我國在立法的過程中邂逅了此項制度,如獲至寶般將其引入到我國勞動法的體系之中,并將其加以改造適用,致使集體合同處于“雖無大功,也無大過”的運行狀態(tài)。不可否認,貿(mào)然將集體合同引入勞動法較不可取。因為我國并未形成集體合同(團體協(xié)議)運行的良好社會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國外團體協(xié)議的發(fā)展進程大多由自下而上的勞工運動推動,但是在我國集體合同的發(fā)展卻是由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動。[6]從集體合同制度建立的社會環(huán)境分析,集體合同貿(mào)然被納入《勞動法》中忽視了勞動者的現(xiàn)實需求。制度的架構(gòu)不能僅圖一時之快,更需在調(diào)查論證的基礎上,尋求民意所在。實施成效上,集體合同糾紛解決依賴于勞動合同的相關規(guī)則,實施效果差強人意。就社會認同感而言,部分勞動者不了解集體合同的內(nèi)容,甚至于根本不知曉集體

        合同存在與否。立法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不可忽視制度存在的社會根基。

        三、工會能否保障勞動者權(quán)益?

        集體合同的核心要義在于協(xié)商民主,[7]勞動者愿景能否被充分表達成為該制度能否發(fā)揮效用的決定性因素。近年來,集體合同簽訂率如日中天,勢頭迅猛,部分外資外企也積極響應我國的政策號召,積極與勞動者訂立集體合同,但是較高的增長率不代表著該制度能夠被真正貫徹落實。國辦函〔2013〕36號文件中規(guī)定到2015年,集體合同簽訂率達到80%,這種以下達硬指標的方式來推動集體合同的發(fā)展,會不會使得該制度設計流于形式?亦或各級工會組織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指標,盲目地推動用人單位簽訂集體合同,而忽視了該制度的真諦所在?工會能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quán)益,應考察工會和勞動者在集體合同中的角色,明確集體合同的效力來源。

        1.集體合同的主體辨析。集體合同的訂立主體,在《勞動法》*《勞動法》第三十三條。、《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一條。以及《工會法》*《工會法》第二十條。中都存在相應表述。有學者認為,集體合同的主體應為工會,[8]按照合同的相對性理論進行分析,合同的訂立雙方應為合同的主體,并且我國并不存在實際上的“利他合同”。有學者認為,集體工會的主體應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9]集體合同雖說由工會進行簽訂,但是其中規(guī)定的勞動報酬、工作條件等內(nèi)容卻是與勞動者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有學者認為集體合同的主體一方為用人單位,另一方則為由工會和職工代表組成的共同體。[10]上述觀點各有千秋,但是在明確集體合同的主體之前,有必要對集體合同的效力做一簡單梳理。

        2.集體合同效力之梳理。前文所述,集體合同由工會和用人代表進行簽訂,其效力范圍及于本單位所有勞動者,那么工會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梳理亦為重中之重。關于集體合同的效力來源,存在兩種觀點,即基于“代理關系”產(chǎn)生效力與基于“利他合同”而產(chǎn)生效力。

        (1)基于“代理關系”而產(chǎn)生效力。若將集體合同作為代理合同,則工會作為代理人,勞動者作為被代理人,工會作為集體合同的簽訂主體,其代理權(quán)來源于勞動者的授權(quán)。但代理理論也由此陷入無法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

        首先,從代理權(quán)的產(chǎn)生而言,代理需要被代理人的授權(quán),集體合同中,若將工會看作為勞動者的代理人,勞動者并未授予工會代理權(quán)。工會簽訂集體合同是其主動履行職責,維護勞動者合法權(quán)益的體現(xiàn)。其次,從合同的結(jié)果上論,訂立集體合同的目的在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quán)益,而代理制度則未過分強調(diào)結(jié)果,其要旨在于代理所產(chǎn)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于被代理人。最后,從名義上講,代理人從事代理活動需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在集體合同中,由工會代表廣大職工以工會的名義與企業(yè)簽訂集體合同。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yè)和企業(yè)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故可以推論其效力亦及于非工會會員勞動者。集體合同的效用并非可以由代理制度完全容納。在吳義華與上海銀建出租汽車有限公司勞動合同糾紛一案中,*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7)滬02民終1054號民事判決書。吳義華主張其并不是工會會員,二審法院裁定集體合同對于非工會會員同樣適用。那么此種理論的適用就出現(xiàn)了一定的局限性。代理的法律后果只對被代理人有效,為何不具被代理人的身份卻仍受到約束,這是代理制度無法解釋亦無法回避的一個核心所在。并且,若將工會作為現(xiàn)在或者將來潛在會員的代理人,[11]有以偏概全之嫌,亦與我國《工會法》背道而馳。*洛特瑪認為,集體合同的簽訂一般情況下由合同的約束者,也就是勞動者進行訂立,但是由于勞動者人數(shù)眾多,可由工會作為代理人進行簽訂。這種說法忽略了工會的自治性。我國《工會法》第二條規(guī)定了“工會是職工自愿結(jié)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勞動者參加工會具有自由性,洛特瑪將勞動者和以后的潛在的勞動者視為集體合同的受約束者,忽視了勞動者的自主性。

        (2)基于“利他合同”而產(chǎn)生約束力。集體合同對于作為工會會員的勞動者發(fā)生效力無可厚非,但是若將集體合同對于非工會會員的勞動者所產(chǎn)生的效力定性為基于利他合同而產(chǎn)生的約束力是否恰當?利他合同的宗旨在于賦予合同主體以外的第三人救濟權(quán),若將集體合同作為利他合同,非工會成員勞動者有權(quán)要求用人單位承擔相應義務。但合同法規(guī)定向第三人履行義務的合同,債務人履行不恰當,債權(quán)人享有救濟權(quán)。故用人單位未能履行集體合同時,用人單位應當向工會承擔違約責任,則工會作為債權(quán)人,這是否與實際權(quán)利義務的承受主體——勞動者相矛盾?退而求其次,即使將其理解為“利他合同”,但是根據(jù)民法理念,利他合同主要目的在于為第三人設置權(quán)利,使其受益,而非增加其義務。集體合同雖說使勞動者利益得到了最低限度的保障,但是畢竟是以勞動者付出同等的勞動,遵守勞動紀律所做出之對價。

        (3)借鑒:“債權(quán)性效力”與“法規(guī)性效力”的合理性。代理制度無法解釋非工會成員勞動者并非被代理人而其勞動利益得到保障;利他合同理論亦無存在的適法性。那么集體合同的效力源于何處?前文已有述及,集體合同具有普通民事合同的外衣,但其更具有保護勞動者的實質(zhì)。作為合同,集體合同無法突破其相對性的限制,無法對全體勞動者發(fā)揮作用。其效力亦只存在于工會和用人單位之間,并不具有發(fā)散效力。集體合同對于勞資雙方義務約定旨在維護和諧的“勞動關系”。而其具有的對所有勞動者的約束效力則來源于“法規(guī)性效力”[12],即基于傾斜保護勞動者的團體效力。辛茨海默在其社會自治思想中具體闡述了“法規(guī)性效力”,盡管在德國勞動法中并未規(guī)定,但對于理解我國集體合同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經(jīng)過集體協(xié)商并且經(jīng)過勞動主管部門審核批準的集體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對全體勞動者的約束力,并且具有“準立法”的性質(zhì)。同樣,“法規(guī)性效力”將集體合同的效力與部分非工會會員勞動者的意志剝離,[13]為集體合同的效力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避免了“代理”制度和“利他合同”無法自圓其說的尷尬。按照此種邏輯,集體合同對內(nèi)效力在于訂立主體維護和諧關系的義務,對外效力及于全體勞動者。

        因此,集體合同具有雙方面的效力,即債權(quán)性效力和法規(guī)性效力,工會和勞動者皆為集體合同的主體?;诩w合同的債權(quán)性效力,工會有義務亦有職責維護和諧的勞動關系;基于集體合同的法規(guī)性效力,勞動者方可受到集體合同的約束,因此在集體合同中,不可割裂勞動者和工會之間的紐帶,應堅持兩者之間的同一性。從結(jié)構(gòu)上分析,工會和勞動者互不可分,離開勞動者,工會無存在的必要和基礎,離開了工會,勞動者也將不會得到最低限度的勞動保障。單純將集體合同的主體界定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不僅忽略了工會和勞動者之間的同一性,[14]而且架空了工會,限縮了工會職能的發(fā)揮,集體合同也和集體的勞動合同相差無異。反之,肯定了工會和勞動者的同一性,不僅可以使集體合同具有對內(nèi)對外效力,更堅持了集體合同的“用人單位-工會-勞動者”的三方架構(gòu),發(fā)揮了民主的作用。雖說在我國集體合同的訂立過程中,工會作為合同締結(jié)者而存在,勞動者作為集體合同的實際權(quán)利義務承受者而存在,但是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就能明確集體合同的主體是由工會和勞動者構(gòu)成的同一體。

        四、集體合同邏輯重構(gòu)之路徑

        1.邏輯起點:確保集體協(xié)商與集體民主。工會雖說作為集體合同的簽訂主體,但實際權(quán)利義務仍由勞動者承擔。部分工會在集體合同的簽訂過程中,難以秉持為勞動者謀福利的立場,僅僅為了完成上級工會組織所分配的任務,忽視了集體合同的“集體民主”理念。工會應將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提交勞動者討論,并且重要事項的決定須經(jīng)職工大會表決通過,經(jīng)過勞動主管部門認可后方可對勞動者發(fā)生效力。美國的《勞動關系法》規(guī)定了工會的“公正代表”責任,這可以為我國所借鑒。工會在集體協(xié)商的過程中,應當代表全體勞動者的利益,確保勞動者利益得到維護,而不應當考慮該勞動者是否為工會會員。集體合同的簽訂過程其實是勞動者、工會與用人單位的雙方博弈過程,[15]勞動者的意志經(jīng)由工會表征,和用人單位進行博弈,為勞動者爭取福利權(quán)。[16]而實際上,集體合同在簽訂過程中,往往都是用人單位起主導作用,工會只是被動地發(fā)揮名義上的“集體協(xié)商”,未經(jīng)協(xié)商的集體合同更類同于“一紙空文”。不僅在特定企業(yè)的集體合同未經(jīng)過民主協(xié)商程序,行業(yè)性集體合同以及地域性集體合同,由于工會的“高而上”,并未充分了解行業(yè)以及地域勞動關系的特點,實際上更是敷衍了“集體合同”的“協(xié)商民主”。實務中不乏存在著集體合同的范本使得集體合同的簽訂一勞永逸,致使未能按照實際情況細化集體合同規(guī)定的勞動基準條件,使得集體合同對所有勞動者利益進行“一攬子”保護。集體合同的簽訂單純地由用人單位和工會簽字蓋章,成為形式化的集體合同,不僅未能充分考慮勞動者的利益需求,更是將勞動權(quán)益保護“束之樓閣”。

        目前,對于集體合同的規(guī)制,已經(jīng)形成了相應完備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涵蓋了《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以及《集體合同規(guī)定》在內(nèi)的規(guī)范性文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因此應確保工會能夠代表勞動者心聲,加強勞動者參與集體協(xié)商的過程,增強集體協(xié)商的民主性、透明性。結(jié)合我國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完善集體合同的公開公示制度,由職工大會或者勞動者推選勞動者代表參與集體合同的協(xié)商程序,協(xié)商談判以保持合同的民主性,避免用人單位的“一家獨大”和工會組織的“隨聲附和”。并且,集體協(xié)商不應當僅僅體現(xiàn)在集體合同的簽訂過程中,更應將其貫穿于集體合同簽訂、實施以及糾紛解決中。工會應當及時解決勞動爭議,而解決爭議的過程中,工會不應是用人單位的“附屬者”,更應該體現(xiàn)民主協(xié)商的意志。

        2.邏輯基礎:保障工會和勞動者的同一性。隨著集體合同的推廣,工會的組建也呈現(xiàn)出迅猛勢頭,工會的數(shù)量和集體合同的簽訂率成正比例上升。并不否認存在這樣一種情況,為了集體合同的簽訂,企業(yè)被動地匆促成立工會。人員以及籌備工作的不足,使得工會難以真正地享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往往作為用人單位的“附屬品”,以用人單位的支持作為依靠,脫離了勞動者,成為用人單位的“代言人”,喪失了工會“勞動者本位”的初衷,空有工會之名,卻不為勞動者謀取福利,被戲稱為“架子”工會。此種情況下,工會已經(jīng)喪失了應有的獨立性。必須明確,工會是與用人單位地位平等的獨立的社團法人,工會是由勞動者自主結(jié)社形成的社團性法人,具有獨立的法人財產(chǎn),可以獨立地承擔法律責任。雖說工會的運轉(zhuǎn)需要用人單位的資金支持,但是不能助長用人單位和工會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同時,部分企業(yè)工會干部一勞永逸,干部專職化,而非勞動者的代表。[17]

        上述論述揭示了工會組織的非獨立性,若要使集體合同發(fā)揮其應有之作用,必須使工會在“用人單位-工會-勞動者”的三維架構(gòu)中處于獨立地位,不能形成“用人單位-工會”的二元依附體系。從具體制度設計上,應從勞動者中選舉工會成員,將能夠代表勞動者利益的勞動者選拔出來,使其成為勞動者利益的維護者。同時避免工會干部的專職化,更要避免工會成員單純由企業(yè)委派。工會成員更要切實履行職責,貼近勞動者,確保工會組織具有專門的管理制度與管理體系,使工會在開展工作、維護勞動者利益過程中免受用人單位的掣肘。

        基于工會組織和勞動者群體之間的同一性,在集體合同制度的構(gòu)建過程中,應建立勞資雙方的制度性交流機制,[18]該種制度性交流不應當僅僅局限于工會對于勞動訴求的被動反應,工會應當主動履行職責,主動尋求勞動者利益落腳點所在,主動反映勞動者群體訴求,與用人單位同心合力共同解決勞動者勞動爭端糾紛中的困境。工會作為與用人單位地位平等的社團法人,堅持與勞動者的同一性更要充分發(fā)揮工會的監(jiān)督職能,針對勞動者勞動過程中不公正待遇,工會要敢于向用人單位和上級工會組織合理反映意見,并且能夠支持勞動者采取合理手段維護自己權(quán)益,實現(xiàn)實質(zhì)上的“同一”。

        3.邏輯展開:完善集體合同糾紛解決機制。我國集體合同的構(gòu)建貫穿于自上而下的改革過程中,對于集體合同的制度設計也呈現(xiàn)出“上-下”的模式,相較于國外自下而上的勞動者群體運動,集體合同的存在環(huán)境仍比較不成熟。當前我國并未在集體合同領域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群體勞動糾紛,更多的仍是單個勞動者的勞動糾紛。不得不說,集體合同在處理勞動糾紛時應當發(fā)揮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的集體合同適用無法真正融入糾紛化解之中,更無專門的集體合同糾紛解決機制。在賴周華、胡念清、黃長清、李志華與仁壽縣復合能源集團紅星煤業(yè)有限公司勞動爭議一案中,*眉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川14民終10號民事判決書,眉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川14民終11號民事判決書,眉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川14民終13號民事判決書,眉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川14民終15號民事判決書。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仁壽縣復合能源集團紅星煤業(yè)有限公司并未簽訂勞動合同,但工會和用人單位之間已經(jīng)訂立集體合同,于是關于集體合同的糾紛就被拆分為單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爭議。若將集體合同糾紛亦或是單個勞動者勞動糾紛,都視為普通勞動爭議進行處理,則忽視了集體合同的特性。所以,集體合同糾紛出現(xiàn)之時,首先應由工會出面,從中斡旋,尋求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利益的平衡點,充分發(fā)揮工會解決糾紛的職能,避免政府部門的強權(quán)介入,也避免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群體性勞動事件,使矛盾消化于內(nèi)部。[19]同樣,在進行勞動仲裁或者勞動糾紛訴訟的過程中,勞動者個體勢單力薄,難以抗衡實力強大的用人單位,此時工會不可遠離是非,摒棄同一性,相反應當積極支持勞動者維護合法權(quán)益,給予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的支持。在上述案例中,并未有工會組織的參與,此乃集體合同糾紛解決機制需要完善之處。

        五、結(jié) 語

        良好的制度設計是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勞動者處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必須要充分發(fā)揮廣大勞動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提高勞動者的社會認同感,激發(fā)勞動者的活力,不僅要保障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占有較大比重,維護勞動者合法權(quán)益亦是出發(fā)點。集體合同在發(fā)揮效用過程中,工會作為與勞動者具有同一性的獨立社團法人,應發(fā)揮中流砥柱作用。重構(gòu)集體合同之邏輯,必須堅持“集體民主”之邏輯起點,完善“協(xié)商式”民主,維護勞動者的“話語權(quán)”,同時確保工會的獨立性以及與勞動者之間的“同一性”。在“同一性”的邏輯基礎之上進而展開,完善集體合同糾紛解決機制,形成和諧的勞動關系。[20]

        [1] 鄭尚元.勞動合同法的制度與理念[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356-357.

        [2] 鄭愛青.勞動合同法十大熱點評析[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132-133.

        [3] 黎建飛.勞動合同法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全解[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187-189.

        [4] 李如意.群體、團體和集體[J].現(xiàn)代教育管理,1991(s1):98-100.

        [5] 黃任民.中國工資集體協(xié)商的特點及工會的作用[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9(5):53-57.

        [6] 岑峨.我國勞動關系集體協(xié)商的法律機制構(gòu)建[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58-62.

        [7] 侯莎莎.協(xié)商民主視野下完善工資集體協(xié)商制度的思考[J].求實,2011(6):77-80.

        [8] 董保華.勞動關系調(diào)整的社會化與國際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211-212.

        [9] 張喜亮.論工會在集體合同制度中的角色[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1997(3):53-54.

        [10] 常凱.外資企業(yè)中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制度的法律問題[J].中國法學,1995(1):55-59.

        [11] 沈建峰.論集體合同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效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2(9):95-99.

        [12] 吳文芳.德國集體合同“法規(guī)性效力”與“債權(quán)性效力”之研究[J].法商研究,2010(2):135-142.

        [13] 沈建峰.論集體合同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效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2(9):95-99.

        [14] 孫德強,沈建峰.集體合同主體辨析[J].政法論壇,2009(3):181-185.

        [15] 吳清軍.集體協(xié)商與“國家主導”下的勞動關系治理——指標管理的策略與實踐[J].社會學研究,2012(3):66-89.

        [16] 溫澤彬.公民福利權(quán)的生成與實施路徑[J].求是學刊,2015(6):69-76.

        [17] 許曉軍,曹榮.論工會在勞動關系中的獨立性與代表性——基于企業(yè)工會干部職業(yè)化的若干思考[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9(6):16-19.

        [18] 陳永福,沈星.我國勞資集體協(xié)商制度的社會法反思[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98-104

        [19] 高正.我國勞資集體協(xié)商機制的構(gòu)建與完善——以群體性勞動爭議集體協(xié)商為例[J].中國勞動,2016(1):12-15.

        [20] 章惠琴.勞動者集體行動合法性辨析[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6(6):62-73.

        (責任編輯:胡先硯)

        DilemmaandReflection:LogicalReconstructionofCollectiveContract

        Song Yixin,Zhao Xinxin

        (SchoolofLaw,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Hubei430073,China)

        Collective contract originated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workers as its core value and has been adopted by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l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ctive contract system. And since its implementatio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have been protected, but trouble has also arisen, such as the lack of the independence of labor union, the imperfect mechanism of dispute settlement and the formalization of collective democracy,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play its due role.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a must to ensure collective negotiation and democracy, maintain the independence of labor union, guarantee the unity of labor union and employers and construct a reasonable settlement mechanism for collective contract disputes.

        collective contract; labor union; workers’ right protection; regulatory effect

        D922.52

        A

        2095-4824(2017)05-0099-06

        2017-07-18

        宋義欣(1994- ),男,河南新鄉(xiāng)人,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趙昕昕(1991- ),女,湖北襄陽人,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集體合同效力協(xié)商
        債權(quán)讓與效力探究
        保證合同中保證人違約責任條款的效力研究
        對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中不同勞動報酬標準的疑問
        論協(xié)商實效與協(xié)商倫理、協(xié)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服務業(yè)集體合同法律問題研究
        以政協(xié)參與立法深化協(xié)商民主
        論行政審批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集體合同二三事
        協(xié)商民主與偏好轉(zhuǎn)變
        亚洲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啪啪啪| 亚洲国产精品日本无码网站| 品色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尤物|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专区| 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 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模精品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网址不卡一区|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 级毛片内射视频|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人妻|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日韩丝袜|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黄色中文字幕视频网站| 伊人久久综合无码成人网| 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京东| www.日本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的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avwww潮水| 999国产精品亚洲77777| 曰本亚洲欧洲色a在线| 国产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久久99热精品这里久久精品| av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的| 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av|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粗了大了 整进去好爽视频| 国产天堂av手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