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毅的文化襟懷——懷念為《鹽阜大眾》報培養(yǎng)作者的好編輯
□劉湘卿
錢毅
多才多藝的錢毅,雖已離開人世整整70年了,但他的人格、才華、風度卻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尤其是處于黨中央提出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今天,更引起我思念好編輯錢毅。
錢毅是原《鹽阜大眾》報的副主編和新華社鹽阜分社特派記者。他為辦好報紙、為培養(yǎng)工農通訊員,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當年的錢毅,是個才20來歲的小青年,別看他年輕,卻很有水平,更有為黨為人民辦好事的一顆火熱的心,令當地工農大眾都對他極為尊敬。1943年,是蘇北地區(qū)抗日形勢最艱苦的一年。在軍民心里,抗日烽火在鹽阜大地燃燒,人們多么希望能有一份自己的報紙,以利對抗日斗爭和根據地的發(fā)展進行指導,此事引起了黨政軍領導重視。可是,這好事也是最大的難事,難就難在辦報人才難找。在當地有文化的人很少,不要說辦報,就是能看報讀報的人也不多。這件難事,引起了當年駐軍鹽城的新四軍首長陳毅、劉少奇和鹽阜區(qū)黨委的重視。他們發(fā)現了從上海來到蘇北根據地的錢毅是個難得的人才,決定請他負責籌劃辦報。人才選對了,錢毅不但具備辦報才干,更可貴的是責任心極強。他上任后感到肩上的擔子不輕,在他心中,小報雖小,怎么把它辦好,這就要看辦報人的指導思想了。他心中明確重要一條:這報是辦給誰看的?面對當地工農大眾中普遍文化不高的實際,他確定了辦報的方針、宗旨,即:面向工農大眾,“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這一方針,這個宗旨,得到了鹽阜區(qū)地委宣傳部王闌西部長的贊同和支持。直到如今,《鹽阜大眾》報仍在沿用這個方針、宗旨。
當第一張小報《鹽阜大眾》出現,當地軍民和工農干部都歡喜得不得了,說“我們有自己的報紙了”,都夸小報辦得好,說的是大眾心里話,對抗日工作有極好的指導作用。
報紙辦起來了,人看人說好,可又有誰知道其中的艱辛?首先,沒有稿源,靠什么材料出報?錢毅獨自一人到處調查采訪,在一個農戶的小油燈下,將所得材料精心設計編排出了這第一張小報。當時,報社只有他一名編輯,沒有記者,辦法只有一個,“從大眾中來”,大眾是誰?是工農??僧敃r的工農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連大字一個都不識的大有人在。這就產生如何普及工農文化的大問題。錢毅動了不少腦筋,花了不少心血。他首先根據工農的實際,編寫了十分符合工農口味的“寫什么,怎么寫”指導小冊子,對工農寫作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其二,在農村廣泛開辦夜校。他在《鹽阜大眾》報上發(fā)出號召:指出開辦夜校的重要,引起各地黨政領導的重視。接著,他適時在報上發(fā)表指導辦夜校的文章,《鹽阜大眾》報成了深受夜校學員歡迎的教學材料。錢毅還在繁忙中抽出時間參加夜校指導:指導學員怎么學,指導老師怎么教,指導有寫作愛好的工農通訊員怎么寫?不論是教、學、寫,他都注重一條:講大白話,工農大眾是怎么說的,就怎么教、學、寫,力求能學懂、起作用。這樣學效果好,工農大眾文化水平有明顯提高。其三,利用農村的墻壁辦墻報,農村土墻多,不費紙,不花錢,就在墻上寫,用過擦掉再寫,人們認為這樣的墻報好,既好看,又方便,看得懂,真管用。其四,發(fā)動大家齊動手,編墻頭詩、蘇北小調等,既好學,又好唱,有的還學會了扭秧歌,一時間,根據地各種活動搞得紅紅火火,非?;钴S,連好多不識字的大爺大媽、大哥大嫂文化也有了提高,好多年輕的工農大老粗也學會了寫稿。人們異口同聲地稱贊這一成效是報社錢毅編輯的功勞。
寫稿的人多了,工農大眾投稿熱情高,但來稿的質量差,報社人手少,在這樣的情況下,由宣傳部長王闌西建議地委組織部調一位編輯陳允豪。此人也是從上海來到解放區(qū)的。他受錢毅影響很深,很了解錢毅的為人。錢毅父親(阿英)是著名的戲劇家、愛國人士,陳允豪和錢毅奔赴解放區(qū)就是在錢毅父親影響下,一起來到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陳允豪認為錢毅比他文化高、有才干,又能在一起辦報,一定能把報紙辦好。
他們對工農的來稿,總是不怕煩,不怕難,不嫌工農文化不高,寫得不好,總是認真閱讀,仔細修改,哪怕有一點可取之處也盡量采用,特別是對第一篇來稿尤其重視。他們知道,工農第一篇來稿,往往是“投石問路”的,如果不用,石沉大海,就認為“此路不通”再也不寫了。為重點培養(yǎng)工農,錢毅對他們特別尊重,把改過的稿子還寄給作者征求意見。此舉大大激發(fā)了寫稿人的積極性,他們把編輯當成老師、恩師。報社對工農踴躍投稿的,還免費贈送文稿紙和贈送小報。更讓工農感激和敬佩的是,編輯對工農來稿,哪怕就是不能用的稿件,也不往字紙簍里一扔了事,而是同樣不厭其煩,耐心地在稿子上逐字逐句改錯別字、標點符號和不通的句子。這跟學校的老師改學生作文有什么兩樣?怎能不讓人感動和催人用功?
這樣的編輯哪里找呀,在他們的重點培養(yǎng)下,不少人被培養(yǎng)成會寫稿的工農通訊員、模范工農通訊員、特約工農記者。特別是有一位名叫陳登科的工農作者,就是在錢毅的精心培養(yǎng)下,從本來一個大字不識的大老粗,被培養(yǎng)成為報社第一位工農記者,后來成為著名作家、安徽省文聯(lián)主席。陳登科把培養(yǎng)他的《鹽阜大眾》報視為他的“母?!?、哺育他的“乳娘”,衷心感恩編輯對他的培養(yǎng)。此外,受到《鹽阜大眾》培養(yǎng)的工農中,成了國家有用人才的就更多、數不勝數了!
可惜的是,才藝超人的錢毅同志,于1947年3月2日到蘇北淮安縣石塘區(qū)采訪時,不幸被國民黨軍隊抓住,幾天后他就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了,犧牲時年僅22歲。
錢毅犧牲后,黃克誠于1949年10月題詞,高度評價錢毅的一生:威武不能屈,臨難不茍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編輯 孫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