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是否應分科是當前教育討論的熱點之一,論者似乎都是簡單地從分科的利弊得失、與高考的關系、學生的負擔等方面來論爭。今天,我們來看看不同的觀點。
鐵流:本人偏文科,2005年遼寧大綜合考生。2005年遼寧高考語文數(shù)學外語各150,大綜合史地政理化生一共300,總分也是750。我的成績高一本線80多分,果斷報了文科學校文科專業(yè)。
多年過來,我體會到文理不分科的好處:比起文科生,我有甩他們五條街的系統(tǒng)的理科知識儲備。比一般文科生對世界和科學有更多的好奇心和理性認識,目前工作中遇到有關科學的問題,總是可以輕易在辦公室一堆文科生中樹立“科學公知”形象。
第一個壞處是,考試極大抹殺了我這樣偏科學生的文科優(yōu)勢。第二個害處,對個人優(yōu)勢學科的積累是個障礙。因為我把高中大部分時間用在理科上,導致我?guī)缀鯖]精力看語文英語和史地政,反正不看也學得不錯。但是到了大學,見到那些真正的純文科生,發(fā)現(xiàn)他們英語巨大的詞匯量和原文閱讀量、信手拈來的唐詩宋詞、講得清楚細致的歐洲簡史和古典哲學流派,又覺得自己文科積淀非常之差。大學進了文科專業(yè),可是高中三年根本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科上,這就是我遭遇的尷尬。如果去學理科呢?肯定還不如文科。
同理,我們班有很多同學有天賦的理科腦子,真把解題當作樂趣,可是這樣的學生卻很痛苦地把大量時間用在背誦政史地上。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我不知道他們到了工科大學,面對那些純理科生,是該炫耀自己懂得清朝的幾個不平等條約,還是該嫉妒室友們高中就刷完了大學物理的前兩本教材?
最后,我的觀點是:高中文科生理科生,了解一點對方學科的基本常識是有必要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但是刷題、挖做題深度難度、長篇累牘地背誦,沒有任何意義。
姜元昊:中國當年為什么要文理分科?其實是學習蘇聯(lián)。蘇聯(lián)為什么要文理分科?因為按照當時蘇聯(lián)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急需培養(yǎng)專門人才。
現(xiàn)在請大家想一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很宏大,筆者也沒能力解答。但是筆者知道,教育的目的至少有三個維度:學生、學科、社會。
怎么叫學生的維度呢?學生要能識字;會算賬;有點基本的自然知識,能干點工農(nóng)商的活計;有點基本的社會知識,能跟人打交道;有個好身體;心理健康;無聊的時候別老閑著,唱唱歌畫畫畫。
怎么叫學科的維度呢?為往圣繼絕學嘛,再為后世留下點遺產(chǎn)。物理學不能牛頓死了就沒人會了吧?得有人接著牛頓的棒研究不是。甲骨文不能沒人看得懂吧?拉丁文也得有人懂吧?哪個學科也都得往下接著發(fā)展創(chuàng)新嘛。
怎么叫社會的維度呢?要研究原子彈了,得有人搞科研。國家搞了點項目,得有人會算賬,得有人懂技術,得有人能談判,得有人會管理會經(jīng)營,得有人能修路蓋房造機器。
實際上,任何形式的教育,就算再糟糕,也幾乎都在同時滿足學生、學科、社會這三個維度的目標,但是各個維度的側重程度是不同的。而現(xiàn)在全世界的大趨勢是,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學生”這個維度的重要性。這個趨勢,是任何人都擋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