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滴滴”,手機提醒,小杰的父親通過微信給我發(fā)了幾條視頻。打開視頻,我看到冬日晨曦中,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很多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忙碌著。小杰的父親頭戴安全帽,一邊干活一邊說道:“小杰,我在這里一切挺好的。你在家照顧好爺爺,在學校聽王老師的話?!边€有幾段視頻,也是這位父親在工地干活的場景,或是在搬運著東西,或是在綁扎鋼筋,尤其是那雙關(guān)節(jié)粗大、青筋凸顯,貼滿了膠布的手,看著令人揪心。
第二天早晨,我和往常一樣來到學生宿舍,看到小杰睡得正香。這次我沒有大聲喊話,而是輕輕地把他叫醒,然后耐心地在一旁等著他?;蛟S我的反常引起了小杰的警覺,他迅速起床,乖乖地跟我來到辦公室。我什么話也沒說,直接打開了他父親發(fā)過來的那幾個視頻。我在一旁靜靜地觀察著。小杰原本迷離的眼神逐漸變得清澈,緊鎖眉頭,直至眼淚滑落。見此情景,我便抓住時機,采用了“登門檻”策略,和他共同商量制訂了一個容易實現(xiàn)的目標——本周內(nèi)堅持早起兩次,以后慢慢增加天數(shù),直至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為了鞏固每一階段所取得的成果,我把小杰每次可喜的進步都拍成照片或視頻,通過微信發(fā)給他的父親;同時,也把小杰父親反饋的視頻發(fā)給小杰,鼓勵小杰堅持不懈。就這樣,微信架起了留守學生與家人的聯(lián)系橋梁。
在實際工作中,還有一類家長“護犢心切”,不論學生犯什么錯,總是對學校、對教師橫加指責。我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家長:每次來校,無論孩子問題大小,總是對學校、班主任、任課教師發(fā)泄不滿,甚至發(fā)話說都是學校沒教好,要學校負責,否則就去告我們,讓我們吃不了兜著走。家長的蠻橫導致了該學生我行我素、問題頻發(fā)。我在一次次努力無果后,迫使自己冷靜下來思考對策。我從其他渠道了解到,該家長事業(yè)有成,開了一家公司,手里有錢,人脈廣。我決定由此入手,巧妙疏導,解決問題。在一個周一的上午,我和學校就業(yè)辦主任來到他的公司拜訪。就業(yè)辦主任真誠地說道:“張總,我校準備組織舉辦成功人士大講堂,聘請您到校開展一次講座,為即將畢業(yè)的學生輔導一下就業(yè)的問題,您方便嗎?”只見他聽后遲疑了一下。我在旁邊趁機說道:“您白手起家,歷經(jīng)艱辛,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寶貴經(jīng)驗。您若愿意與學生分享這些經(jīng)驗,將對孩子們的未來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在我和招辦主任的不懈努力下,他最終答應了下來。但是他提出,需要學校出面幫他把把關(guān),修改稿件,還要幫助他制作一個課件。我們愉快地答應了。在隨后的修改稿件和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我們由最初的談論講話稿,慢慢地拓展開來,孩子的教育問題無疑成為我們探討最多的話題。不知不覺中,該家長對學校的看法發(fā)生了改變,對教師的工作給予了理解,對班主任的工作也表示支持。這樣,在學校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學生的教育問題得到順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