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辰
小時候,我是個話語不多,不愛惹事的孩子,從來不和別人爭斗,街坊鄰居都夸我懂事。唯一的一次與人打架,發(fā)生在11歲那年。
我們的同伴中,有個“兩頭搗”,總喜歡挑起別人打架,他在一旁看熱鬧。那天,我們一幫孩子正在村頭玩耍,他突然對另一個比較大的孩子說:“庚辰罵你了!”我在一邊聽他無中生有,搬弄是非,熱血噴涌,怒不可遏。盡管那孩子比我大三歲,長得五大三粗,個子也比我高一頭,但火氣令我突來神勇。我沖向前去,猛揮手臂,用盡全力,給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打得他滿嘴流血,蹲下大哭,卻不敢還手。
一幫孩子見狀目瞪口呆,誰也沒想到我還有這種暴脾氣。從此之后,村里小伙伴再也沒人惹我,我也沒有再跟人打過架。
我上初小時,學校離家二里地,感覺沒啥不方便。五年級之后,學校在八里之外,就出現(xiàn)了一個大問題——費鞋。新鞋穿上幾個月,不是底破洞,就是露腳趾。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每年春夏秋三季,出了家門我就把鞋脫下,赤腳走到學校門口,再把鞋穿上。一年下來,至少能省三雙鞋。求學艱難,促我上進。我學習很努力,特別是作文寫得好,得到了老師的賞識。每期??加形业奈恼?。
我是我們村第一個考上初中的。國家補貼一些助學金,我再從家里拿點糧食,自己做飯,湊合著就過去了。在貧困年代的惡劣環(huán)境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拔尖。
1957年,我正念高中,要開學了,學費還無著落。我知道種地的父親拿不出錢,就背著家人去90里外的南陽市找親戚借錢。路過南陽日報社門口時,看到閱報欄里的報紙上登了大半版詩歌,駐足品讀,覺得并無奇巧之處,自己或可寫出新意,遂萌生投稿之念。但身上有筆無紙,于是就在附近地上拾起一個里面白凈的空煙盒,把它展平,蹲靠報欄木柱,以腿當桌,草就了古體詩詞《憶江南》二首,徑直給報社送去。
到了編輯部,我愣頭愣腦地問:“這里誰管事?”一個編輯問我干啥,我把煙盒紙遞過去讓他看。他起先不屑,看后驚訝,問這是誰寫的。我說是我寫的,他更吃驚,再問確實是你寫的嗎?我依然回答說,不錯,是我寫的。得到確認后,他讓我把姓名、通訊地址寫在上面。
沒想到,開學第一天,《南陽日報》竟然在副刊顯著位置給登了出來。那一年我16歲,正是充滿理想的年紀。老師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學生在報上發(fā)表作品,感覺很光彩,很自豪,于是就拿著報紙在班上大聲朗讀,讓同學們非常羨慕。
現(xiàn)在看來,這兩首詞不過是少年意氣之作,粗糙稚嫩,甚至算不上什么文學作品。然而,正是這兩首小詞,給了我巨大的鼓舞,激發(fā)了我走文學之路的信心和勇氣。自此以后,我向報社投稿一發(fā)不止。
摘自《走進雜文家》中國文史出版社 圖/袁大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