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珊
(濱州學院 人文學院, 山東 濱州 256600)
受高校擴招等一系列因素影響,2013年,全國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普通本科院校為1 170所,普通高職院校為1 321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已達到2 468.1萬人,比2003年(1 108.6萬人)翻了一番*數(shù)據(jù)來源:2014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在如此龐大的基數(shù)下,提升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保障大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顯得更為嚴峻。詐騙作為大學校園內發(fā)生頻率高、手段變化性強的案件,具有嚴重的身心危害性和社會不穩(wěn)定性。目前,高校詐騙案件主要分為網絡詐騙、電信詐騙、自我偽裝直接詐騙三類。
網絡詐騙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互聯(lián)網,采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網絡詐騙與一般詐騙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網絡詐騙是利用互聯(lián)網實施的詐騙行為,涉及釣魚網站詐騙、網絡購物詐騙、刷單詐騙等(參見表1)。
表1 網絡詐騙案件分類及表現(xiàn)
電信詐騙是指騙子以電話和短信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誘使受害人在遠程和非接觸的情況下給騙子打款或轉賬。這是近年來極其猖獗的詐騙手段(參見表2)。
表2 電信詐騙案件分類及表現(xiàn)
此類詐騙是指犯罪分子編造自己的職業(yè)、身份、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等,對他人進行迷惑,從而達到蒙騙他人、竊取他人財物的目的(參見表3)。
表3 偽裝詐騙案件分類及表現(xiàn)
高校詐騙案件的屢屢發(fā)生,詐騙分子的狡猾性、謊言的精巧性、手段的多樣性固然是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大學生自身防范能力、高校安全教育和社會風氣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
當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自幼在“四二一家庭”結構下長大,社會閱歷較缺失,處事經驗匱乏,對各種風險的防范和抵御能力較差,遇到問題缺乏防備心,未經深入思考和探究就偏聽偏信,并常懷有“慈悲心”“同情心”及“善良心”[2]224-225。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同學常抱有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已經具有防范能力,詐騙等案件離自己很遠。不法分子就是利用大學生的這些弱點和心理進行詐騙活動,以達到自己的非法目的。
高校是社會的縮影,是青年學生學習知識、不斷成熟和逐漸接觸社會的地方。高校的安全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成長,也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目前,高校在安全教育和安全保護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1)現(xiàn)階段的大學教育,學生往往停留于“知其然”的水平,而追問、辨別、探索、獨立思考等方面的習慣和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缺乏必要的“懷疑心”。這使得學生在“換湯不換藥”的騙術面前失去了最起碼的甄別力。(2)高校安全教育手段相對單一。不論是安全防患技能、防身術的傳授,還是火災逃生等過程的演練,學生往往都處在觀摩專業(yè)人員演習或者聆聽文字性講座的位置。教育的連貫性、互動性和靈活性不夠,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失。那些講座和演習等,往往呈現(xiàn)出“為講座而講座、為演習而演習”的局面。
筆者認為,高校不僅應該承擔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更應該擔負為全校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環(huán)境的職責。隨著高校開放性的增加,校園周邊往往網咖、賓館、餐館、酒吧等休閑娛樂場所林立,治安環(huán)境相對復雜,其對校園的滲透性也不斷增強[3]281-282。加之,近些年來高校的擴建、擴招,學生基數(shù)的激增,學校安保部門的工作任務不斷加重,學校面臨的挑戰(zhàn)可想而知。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國家打著所謂的“民主”“人權”的大旗,通過各種媒體大肆宣揚其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部分唯利是圖、利益至上的不法分子將黑手伸進了大學校園。相較于傳統(tǒng)的作案方式,詐騙案件,特別是網絡詐騙、電信詐騙等具有周密性強、技術含量高、涉案金額大的特點,作案人員呈現(xiàn)低齡化、知識化的特征。公安部對女大學生徐某某猝死一案的嫌犯通報顯示:6名嫌犯的平均年齡只有26歲,其中3人為“90后”,低齡成為這個團伙的重要標簽之一。這個犯罪團伙年輕,有經濟壓力或人生不順,希望快速謀財改變現(xiàn)狀,對家人謊稱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中,從不談及自己的“工作”[4]。在利益驅使下,懂技術但價值觀念缺失的不法分子頻頻將黑手伸向意識相對單純、對陌生人缺少戒備的大學生。
高校詐騙案件的屢屢發(fā)生,不僅給大學生造成巨大的物質損失和精神創(chuàng)傷,而且給校園安全與和諧的氛圍造成威脅,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社會風氣。因此,防范詐騙案件的產生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閱歷缺失,處事經驗匱乏的獨生子女大學生必須這樣去做:(1)要意識到校園作為一個小社會,不是一方凈土,各類詐騙案件是確實存在的,一定要有警惕意識。(2)在與陌生人溝通、交往中要三思而后行,切勿貪戀便宜,魯莽行事。(3)要通過主題班會、講座等培訓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鍛煉自我保護能力,讓大學生熟知詐騙分子的慣用伎倆。(4)具有一定專長的同學,可適當參與校園安保,在實踐中提高識破謊言和騙局的能力,增強法律意識,進而保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由于大一新生是遭受詐騙侵害的重災區(qū),所以將防詐騙教育貫穿于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各高??赏ㄟ^編制防詐騙手冊、開展主題講座、召開主題活動等形式,在新生入學之初就強化防詐騙安全教育。在其他各個學期,高校應當運用多樣化的手段加強校園安全教育。一方面可通過開展主題班會、邀請學校學生管理工作負責人演講等形式,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邀請校內外專家人士擔任主講,采用通俗易懂且貼近師生生活的案例作為教育題材;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晚會、聯(lián)歡會、小品、情景模擬等活動,喻道理于情境之中,并形成制度,切實強化校園安全教育。
此外,高校保衛(wèi)部門作為校園安全的守護者,擔負著保衛(wèi)校園安全和維護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重任。面對頻發(fā)的高校詐騙事件,一方面要加強校門、學生寢室等重要出入口的管理,通過進出刷卡、管理員值班、實名登記等形式,嚴防校外不明人員進入;另一方面要通過與有關公安機關之間的互動合作,及時將本校詐騙案件進行反饋,全力追回學生損失。不僅如此,高校保衛(wèi)部門也要及時了解當下各類案件的發(fā)生情況,并對典型案例進行詳細分析,“預”和“防”相結合,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儲備,提高應對能力。
法律是國家各項公共管理運作的基本準繩。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國堅持依法治國。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對詐騙的懲處有明確規(guī)定:“詐騙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边@就為懲治詐騙案件營造良好社會風尚提供了法律依據(jù)。高校詐騙相比動輒以萬計數(shù)的商業(yè)詐騙,由于其具有詐騙金額相對較小、流動性強、追查難度較大等特點,所以造成犯罪分子違法成本相對較低。但是,這種詐騙對于大學生來說卻會造成具有放大效應的嚴重后果。所以,應從制定專門針對高校詐騙案件的條例規(guī)則入手,發(fā)現(xiàn)一起,嚴查一起,切實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建構維護校園安全穩(wěn)定的工作機制,為高校創(chuàng)造良好的治安環(huán)境。此外,對于因遭受詐騙而有心理陰影的同學,要做到重點關注、及時疏導,確保其盡快走出被詐騙的心理陰影,重新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融入社會。
[1] 張 逸.對高校校園詐騙案件的剖析及防范對策[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3(23).
[2] 陳代杰.高校校園詐騙成因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4(11).
[3] 鐘玉彬.淺析當前高校詐騙案件的類型、特點及預防對策[J].法制博覽,2013(2).
[4] 王選輝.徐玉玉案6名嫌犯平均年齡26歲 都想快速謀財[EB/OL].(2016-08-29)[2017-04-20].http:∥tech.163.com/16/0829/11/BVKP5FP400097U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