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毓林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北京100871)
構式語法研究的新探索
——《形式和意義互動的句式系統(tǒng)研究——互動構式語法探索》序
袁毓林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北京100871)
施春宏教授新著《形式和意義互動的句式系統(tǒng)研究——互動構式語法探索》以形式和意義的互動關系為研究的立足點,系統(tǒng)考察了漢語句式系統(tǒng)中若干特殊句式(動結式、“把”字句、動詞拷貝句、新“被”字式)的構造過程和語法意義,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基于精致還原主義/精致整體主義方法論原則和互動-派生分析模式的構式分析新路徑——“互動構式語法”。本文從三個方面概括了該書的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研究內容上體現(xiàn)出的突破性;理論構建上體現(xiàn)出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路徑上所展示的科學精神和哲學素養(yǎng)。
施春宏;互動構式語法;句式系統(tǒng);形式和意義;互動-派生分析模式
施春宏教授在新著《形式和意義互動的句式系統(tǒng)研究——互動構式語法探索》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之際,發(fā)郵件來囑我寫一篇序。我自然是樂意為之。通讀完厚厚的書稿,我覺得這是一部具有相當學術分量的專著,在研究內容和理論建構上均有一些突破,體現(xiàn)出一定的前沿性和創(chuàng)新性。事實上,這部書稿的一些章節(jié)在作為獨立的論文發(fā)表后,在學界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廣泛的學術影響。下面具體談一下我讀完這本書后的一些感想,就教于作者和廣大讀者。
如何研究漢語句式的結構形式和語法意義?長期以來,現(xiàn)代漢語和近代漢語語法研究學界都將其作為一個重點課題來考察。當然,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施著以形式和意義(作者均取廣義理解)的互動關系為研究的立足點,以句式系統(tǒng)作為考察的對象,聚焦于相關研究中的若干重大論題,做出了新的探索。
施著從其所提出的“句式群”這個概念出發(fā),系統(tǒng)考察了動結式、動詞拷貝句、“把”字句、新“被”字式等相關句式的構造機制、語義特征和語用功能;其中,動詞拷貝句又分為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兩個方面。在句式系統(tǒng)的形式-意義關系的研究中,建構了獨具特色的構式觀和方法論原則,從而使相關論題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并使某些論題的性質發(fā)生了轉化。比如,作者對動結式的結構類型、配價層級及動結式結構化過程中多重界面互動機制的分析,是近年來動結式研究論著中最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作者系統(tǒng)分析了動詞拷貝句的構造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刻畫了動詞拷貝句構式化過程中的合力機制及其演化歷程,糾正了學界關于動詞拷貝句發(fā)展機制和過程的某些不當認識;作者對“把”字句構造過程的分析非常細膩,并在句式群中比較、概括了“把”字句及多個致使性句式的語法意義,同時對“提賓”說、“賓補爭動”說做了重新解讀;作者還對“被自殺”類新“被”字式的生成機制、語義理解及語用效應做出了與學界迥異但又相當可信的分析。無論是共時的分析還是歷時的考察,施著都是層層推演,具有非常強的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富有理論創(chuàng)新意識,對于深化漢語句式系統(tǒng)的生成機制和句法、語義特征的研究是很有啟發(fā)性的。
值得指出的是,施著在梳理語言現(xiàn)象的過程中,不但沒有回避各類例外現(xiàn)象、邊緣現(xiàn)象和理論構建中的特例、反例問題,反而將這些特殊現(xiàn)象放到理論的中心來考察,努力探求其句法、語義、韻律和語用等方面的約束條件。在研究這些內容時,作者緊緊圍繞“互動”這一觀念來分析語料,構建理論。這種充分尊重語言事實,“細大不捐”,敢于攻克“疑難雜癥”的科學態(tài)度是值得肯定的。作者也因此而獲得了一系列讓人耳目一新的認識。
施著不但注重語言事實的深入挖掘和系統(tǒng)整理,而且具有較高的理論追求和較強的理論解釋力。作者在對句式的形式和意義進行具體分析的同時,將構建新的語言研究觀念、提出新的方法論原則作為自己的重要目標,這是難能可貴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踐行了他在做研究生時就立下的要做一個勤于理論思考的學者的宏愿。
基于構式語法的漢語研究方興未艾,已有很多學者做出了不同程序的理論探索。施春宏近些年試圖從方法論原則的角度對構式語法做出新的思考,進而構建出相對地具有個性特色的構式分析模式,這便是作者提出的“互動構式語法”。這可以看作是漢語構式語法研究的一個新方向。作者在書中對為什么在構式語法流派紛呈的背景下還提出新的分析模式做出了說明,同時對該模式的實際研究成果和發(fā)展前景做出了分析。我們無需懷疑一個年輕學者在理論建構上的創(chuàng)新性,只要仔細閱讀作者對漢語基本事實的精致分析(第二至九章)就已感受到其中堅實的理論追求。而作者又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句法語義分析中的互動觀念、精致還原主義/精致整體主義方法論原則,并進而提出了“互動構式語法”(后三章)。說真的,拿到書稿初翻一下,還真為這種學術闖勁擔心。但是,逐章讀下來,發(fā)現(xiàn)整部著作都有豐富的事實基礎和嚴謹?shù)膶W術邏輯。作者在最后一章中說:“毫無疑問,互動構式語法跟當下紛呈迭現(xiàn)的構式語法流派在對‘構式’的某些基本認識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也是這些流派都被稱為‘構式語法’的基礎;但在構式的系統(tǒng)觀和構式分析的方法論原則方面,互動構式語法呈現(xiàn)出自己的特色?!蔽艺J為這句話是合乎實際的。我認為作者提出的互動構式語法分析模式及其精致還原主義方法論原則,至少就其考察的問題及試圖實現(xiàn)的目標而言,是站得住腳的。當然,這也只是作為一種分析模式而存在,正如作者所言:“任何理論都只是人類理解史上的一道風景?!比绾问乖摲治瞿J襟w現(xiàn)出更普遍的理論意義,解釋更多的語言事實,還有待于作者的進一步努力。
另外,作者在論述相關問題時,還不時涉及新的語言學觀念的思考。比如,如何建立原則及建立怎樣的原則、如何將原則規(guī)則化和將規(guī)則提升為原則、如何對待規(guī)則和例外之間的關系、如何分析制約特殊句法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動機制、如何認識理論范式對事實的預見性、如何將歸納和演繹結合起來、如何處理語感差異和理論一致性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理論模型建構中歷史先后和邏輯先后的關系等。當然,對于這些句法語義分析乃至語言研究中的重要理論問題,在該書中有的討論得比較具體,有的還只是粗略提及,尚未充分展開。
施著還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將語言研究放到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背景下展開,并從哲學中吸收豐富的營養(yǎng)。例如,作者所提倡的精致還原主義/精致整體主義方法論原則,就是基于現(xiàn)代科學和科學哲學對整體論和還原論關系的理解。作者關于經(jīng)驗問題和概念問題的理解、關于研究范式及范式轉換的認識、關于事實和理論關系的認識、關于證實和證偽的論證效度的認識等等,都受到了科學哲學的深刻啟發(fā)。又如對句式群(構式群)中各類互動關系的分析、對構式浮現(xiàn)性特征的認識,則是以復雜性系統(tǒng)論的科學觀和哲學觀為背景,而對本體論承諾和方法論承諾的理解和區(qū)分則是基于分析哲學的思考。
對施春宏近些年的研究稍加留意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施春宏的文章長于理論思考,善于從具體現(xiàn)象的分析中提煉出具有相對普適性的理論。比如,在句式系統(tǒng)的研究中,對語言研究及理論發(fā)展中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乃至語言觀、語言研究觀,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跟他多年來積極學習科學研究和科學哲學的理論知識、研究觀念和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正因為如此,他在很多文章中嘗試并不只是簡單地給出一個結論,而是同時展示研究自身的學術邏輯和理論價值,并因此而給人以新的啟發(fā)。
就以上所述,我認為施著是一本很有學術分量、頗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著作,在探求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結構和功能相結合、描寫和解釋相結合、共時和歷時相結合、共性和個性相結合、原則和規(guī)則相結合、事實分析和模型構建相結合等諸多方面,都具有相當高的學理追求和研究水平。即便書中的某些觀念和結論可能會引起某些爭論,某些理解還不到位,但我們相信,施著的研究取向、基本理念、基本認識和論證方式,不但對研究句式系統(tǒng)中相關句式的句法構造和語法意義及其關系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其所拓展的研究觀念和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論對進一步開展句式研究乃至句法研究、語法研究都有啟迪作用。
當然,該書也還有一些需要進一步調整的地方。如某些概念還需要進一步解釋,某些論點還需要進一步闡發(fā),某些認識還需要進一步討論。據(jù)我的了解,施春宏的不少文章發(fā)表后引發(fā)了一些爭議。如施春宏寫過一篇理論文章《語言事實和語言學事實》,商務印書館曾召開過一個專題研討會“2012海內外中青年語言學者聯(lián)誼會第三屆學術論壇”,主題即為“何謂語言學事實”,專門討論這個概念,境內外很多著名學者就這個問題各陳己見,引起了不小的爭論。語言學界為某個學術概念召開座談會,這是不多見的。是非對錯不是問題的根本,關鍵在于是否引起了學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是否引發(fā)了學界更多的思考。我也希望該書出版后,能夠引發(fā)學界進一步的討論和思考,從而獲得更多的認識。
跟許多年輕學者一樣,施春宏比較有理論追求,十分重視分析模型的構建。在語法研究、詞匯語義研究、語言習得研究、語言應用研究等方面,他都重視理論的概括和提升。無論是語料分析還是理論建構,施春宏都比較重視論證的邏輯,其研究成果具有理論邏輯的一貫性,從基本概念到宏觀原則再到具體規(guī)則,頗有嘗試構造一套準公理系統(tǒng)的雄心。他近些年寫了一系列的理論文章,對語言學研究中很多基本概念做出新的思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語言學概念。就我所知,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先后發(fā)表了《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化的規(guī)則本位和語用本位》、《語言調節(jié)和語言變異》、《關于語言規(guī)范化原則的確立》、《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關理論問題》、《論感和論感培養(yǎng)》、《語言規(guī)范化的基本原則及策略》、《網(wǎng)絡語言的語言價值和語言學價值》、《語言學規(guī)則和例外、反例與特例》、《語言事實和語言學事實》、《從構式壓制看語法和修辭的互動關系》、《詞義結構的認知基礎及釋義原則》、《對外漢語教學本位觀的理論蘊涵及其現(xiàn)實問題》、《句式分析中的構式觀及相關理論問題》、《論中介語語料庫的平衡性問題》、《構式壓制現(xiàn)象分析的語言學價值》、《語言學理論體系中的假設和假說》、《語言學假說的論證和語言學批評》、《互動構式語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徑》等一系列涉及諸多領域的理論文章。我認為作者對研究觀念和分析方法的探討是積極的,有效的,對相關研究具有借鑒意義。漢語學界需要有這樣的理論思考。
跟施春宏交往過的人可能都會有一個印象:他為人謙虛坦誠,為學勤勉上進。這在他的書稿中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應該說,這些年他在學術上的成長比較迅速。他剛開始從事語言學研究,主要是以應用語言學和詞匯語義學研究為主;后來主要集中于語法研究,近些年又較多地涉及第二語言教學與習得的研究。其實,貫穿其中的是他對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及其應用的長期關注。這樣的廣闊的學術視野是值得稱道的??上驳氖牵谶@些領域他都取得了較為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著述中處處可見新鮮的認識。該書可以算是作者這些年語法研究和理論思考的一個匯報,很多內容都曾作為階段性成果發(fā)表,而且絕大部分發(fā)表在《中國語文》、《世界漢語教學》等語言學專業(yè)期刊上。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和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全文轉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文章都有比較高的引用率,還引起了海外學者的關注。作者在將相關成果匯入本書的過程中,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和概括,有的章節(jié)甚至比發(fā)表的內容擴充了一倍以上。這種精益求精的作風是值得肯定的。
現(xiàn)在,除了繼續(xù)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外,施春宏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語言教學與研究》雜志的編輯工作上。這當然占用了他的大部分時間。好在他將編輯視為一項寄托著理想和情懷的事業(yè),愿意為此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愿他能夠協(xié)調好各方面的工作,不忘初心,繼續(xù)做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The New Horizon of Construction Grammar——The Preface of Shi Chunhong’s Work“Systematic Stud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Forms and Meanings of Constructions:To 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
YUAN Yul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China)
The new book of Prof.Shi Chunhong“Systematic Stud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Forms and Meanings of Constructions:To 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investigates systematically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es and syntacticmeanings of some special constructions such as 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BA construction,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and new BEI construction.Then the 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 based on the sophisticated reductionism/sophisticated holism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and Interactional-Derivational Model is presented.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innovations of the book in three aspects:the breakthrough in research content,the innovation i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philosophy attainment in research approach.
Shi Chunhong;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construction system;form and meaning;Interactional-Derivational Model
H043
A
2221-9056(2017)05-0699-04
10.14095/j.cnki.oce.2017.05.014
2017-01-10
袁毓林,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和漢語語言學,特別是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也涉及計算語言學和中文信息處理等應用領域的問題。Email:yuanyl@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