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陣地的“雷達神醫(yī)”
文·圖/陳赟 高義文
鄂西山區(qū)腹地,一場空中突擊突防實戰(zhàn)演練如期拉開戰(zhàn)幕。
就在戰(zhàn)斗打響的兩小時前,擔負情報保障任務的某型雷達卻突然“趴窩”了,全體指戰(zhàn)員的神經立刻緊繃。說時遲那時快,隨著三聲急促的警鈴,只見一個消瘦的身影如疾風般往山上躥,看到這個大步流星的身影,官兵們緊張的神經又稍稍放松了。
大約10分鐘后,那個消瘦的身影從陣地上走下來,身后的雷達天線又開始運轉。
“陳技,怎么不跑了,剛才快得像道閃電呢!”
“也得讓陳技緩緩勁兒啊,他要是累壞了,咱們的雷達就沒人保障了。”
聽到戰(zhàn)友間的對話,陳雁飛心里是欣慰的,自己累了點,雷達的“病”卻被治好了。
“此次雷達裝備的臨戰(zhàn)故障,主要是伺服系統(tǒng)的控制臺短路造成的,用我以前總結的‘望聞問切法’維修,故障修復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現已修復完畢,絕不影響戰(zhàn)斗情報保障!”
在戰(zhàn)斗形勢研判會上的發(fā)言者正是陳雁飛,空軍上士,現任中部戰(zhàn)區(qū)空軍雷達某旅雷達技師。提起他,全旅官兵沒有一個不豎起大拇指的,戰(zhàn)友們都喊他“雷達神醫(yī)”,當故障發(fā)生時,他總能手到“病”除,讓雷達裝備發(fā)揮出最佳的作戰(zhàn)效能。
剛入伍時,皮膚白凈、面帶靦腆的陳雁飛儼然一副“書生相”。他是一名直招士官,經過院校的短期培訓,就被直接分配到了一線崗位從事技術保障工作。盡管自己在地方大學的專業(yè)是電子信息工程,但對雷達的了解幾乎為零,見都沒有見過,更何況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維修保障。面對眼前的某型高機動雷達,他知之甚少,基本不具備維修保障能力。于是他邊干邊學,利用業(yè)余休息時間刻苦學習雷達維修知識,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老同志請教,直到弄明白解決問題為止。很快就熟練掌握了雷達發(fā)射、接收和信號處理等各個分系統(tǒng)的構造與工作原理。
在學習過程中,他發(fā)現某器件故障頻繁、返修率很高,詢問廠家后得知,此問題一直較為突出,目前還處于技術空白區(qū),尚未攻破。對此,陳雁飛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彌補這一不足。經過技術攻關,他率先提出初步解決方案,帶著一線的技術保障維修經驗,主動請求到雷達裝備生產廠家交流學習,同雷達廠家設計師共同探討技術難題,廢寢忘食、反復論證,最終這一技術難題被陳雁飛破解。他這種“拼命三郎”的精神感染了整個車間的人,該型雷達總體設計師更是感慨:“這不僅節(jié)省了成本、提升了雷達作戰(zhàn)能力,也為我們的科研工作填補了技術空白?!?/p>
“雷達裝備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情報質量的高低,我身為雷達技師,首要任務就是降低故障率,提高作戰(zhàn)效能,為可靠優(yōu)質的雷達情報盡最大的努力。”陳雁飛就是這樣,說到做到還要努力做到最好。
前不久,另一部高機動雷達參加演練,當到達指定陣地展開架設后,卻出現了問題,改機技師也沒遇到此類問題,只得上報前線指揮部請求支援搶修。此時,陳雁飛所負責的雷達裝備正準備進行年維護,紅頭文件已下發(fā),即日開工。當他得知這一特殊任務后,連夜出發(fā)徑直奔赴千里之外的雷達陣地進行戰(zhàn)場支援搶修。到達陣地后,發(fā)現現實情況比想象的更加復雜,加上天公不作美,長時間下雨,雷達故障搶修根本無法在戶外進行。針對這一情況,陳雁飛首先與前線指揮部進行了溝通協(xié)調,采用邊等邊干的辦法,利用雨停間隙,分秒必爭加緊搶修,并對此雷達進行了一次全面“體檢”,共檢修排除故障13項。完成支援搶修后,陳雁飛把工具一收、行囊一背就立刻返回連隊進行雷達裝備年維護工作。
陳雁飛常年扎根深山、奮戰(zhàn)在技術保障最前沿。他以站為家,苦厄的條件沒能阻擋他成長的腳步,從事技術保障工作,他愛護裝備就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遇有惡劣的雷雨風雪天氣,依然會看到那個大步流星往裝備陣地上躥的身影。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當初的小學徒,如今已成為作風優(yōu)良、技術精湛的兵專家,能獨立保障多型數部雷達裝備,科研成果頗豐。
如今,堅守一線的陳雁飛,每天早晨依舊迎著第一縷霞光奔向山頭的陣地;傍晚,伴著夕陽下的余暉,他的身影也被長長地映在了這條山間的小路上?!?/p>
責任編輯: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