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亮敏
伴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和網(wǎng)絡文學、“80、90后”寫作風格的沖擊,中學生由于年齡和視野的局限,往往主動追隨或不自覺地被裹挾,久而久之精神世界也漸趨異化,作文往往流于作勢,時代精神漸次缺失。
作為一個生活在信息空前活躍、文化多元時代的中學生,應該具備時代視野和關乎人文關懷的思考與探索。新課標指出:寫作“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應該關注豐富的“當下”世界,體現(xiàn)“時代精神”。中學生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要著力培養(yǎng)開闊的視閾和寬宏的胸襟,樹立“事事關心”和“人人有責,我更有責”的人生追求;要引導他們走出“小我”,介入火熱的社會生活,引發(fā)關于社會,關于自然,關于人生的思考,表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
首先,應著力矯正“偽個性化”傾向。
由于商品經(jīng)濟大潮和拜金主義的沖擊,許多美好的人生觀、價值觀都逐漸被異化甚至消逝,中學生的價值取向也趨于狹隘、功利和浮動,表現(xiàn)為信念缺乏、混沌空虛、隨波逐流。為文多是作為個體的“為賦新辭強說愁”,以宣泄式的思維,臆想式的想象呈現(xiàn)“華麗的憂傷”,再或者是引經(jīng)據(jù)典,錦繡“書袋”滿天飛,“抒情式的議論”和“議論式的抒情”撲面而來,柔柔的、軟軟的、麻麻的。概而言之,唯有技巧,不見思想。
當前的很多“偽個性化”作文明里是“個性張揚”,是“關注個人內(nèi)心體驗”,實際是遠離“正在進行時”,在個人的小天地自娛自樂,是主體的時代精神的迷失和缺失。中學生應該跳出自我,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反映生活,讓生活去陶冶人,去審視“自我意識”,在內(nèi)心真正確立起一種“經(jīng)世”意識,繼而磨礪和打造時代性的眼光與精神。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把學生對親人和家庭的自然之愛,大而化為對國家、民族深深的眷戀,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進而去關愛弱小,關注社會,關懷更廣泛的民生,體現(xiàn)出變革的時代大潮中“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
其次,要樹立為時代而“歌詩”的寫作意識。
一個富有擔當精神,有責任感和“他愛”意識的中學生,應該經(jīng)常關心事關民族進程和社會步伐的“國是”。寫作要反映時代,記錄時代,乃至推動時代。為城市的弱勢群體的境遇鼓與呼,為國家的榮辱而揮毫激蕩,為道德失甌而竭盡思慮,為無疆大愛的踐行者而涔然潸然??傊?,對人的終極關懷,對人的價值、命運、權(quán)利的思考皆是為文的旨歸。反之,如果過多地把視線聚焦在小圈子和家庭,留連于個人的小情小緒,人格會逐漸矮化,思想會逐漸生銹,心靈會逐漸虛空。我們許多學生作文就是過于“小布爾喬亞”情調(diào),細膩有余,慷慨不足,筆下絮說的多是一己之得失,少見浩然之氣,這不是新時代中學生應有的氣度格局。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歷代經(jīng)典著作都烙下了時代的深深印跡,作家用文字反思、鞭撻、推動社會的進程,表現(xiàn)出直面人生、與時代同行的精神,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應該敢于從嚴要求自己,站在時代的高度,錘煉自己的思想,在時代的大合唱隊里找位和發(fā)聲。
再次,寫作選材應關注、聯(lián)系“當下性”。
我們不應用“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的要求來給學生施加壓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學生可以沒有理智感、道德感、社會責任感。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導向緊扣時代脈搏,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如:上海卷的《他們》、浙江卷的《感受鄉(xiāng)村》、安徽卷的《帶著感動出發(fā)》、廣東卷的《回到原點》等,包括大多數(shù)的話題作文,都有一個明顯的“致用”考慮在里面。命題人顯然希望高中生能不囿于個人生活的狹窄圈子,養(yǎng)成一個“他者”的視角,體會時代的呼吸,培養(yǎng)“我們在一起”的寬宏情懷。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對社會熱點和焦點有敏感的觸覺,保持敏銳的思維,培養(yǎng)“國運興衰,學子有責” 的強烈社會責任感;放開眼光,趕超前沿,讓心靈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
“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廳”“今日說法”,《南方周末》 《中國青年報》 《雜文選刊》等優(yōu)秀的電視欄目和報刊,包括人民網(wǎng)的“人民時評”、新華網(wǎng)的“新華論壇”、天涯論壇的“天涯聚焦”等,都是鮮活的寫作教學資源,通過它們, 我們了解現(xiàn)實、了解世界。時代是最豐富的篇章,人的世界是最生動的文字,“于無字處讀書”,帶“肝膽”閱讀,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培養(yǎng)“當下性”視野和世界性眼光,我們才能為寫作注入活水,使文章與社會脈搏同時跳動,噴薄出逼人的時代氣息。
如果從下列幾個方面著力,我以為此種“缺鈣”現(xiàn)象或許會有所改善。
1. 課堂文本現(xiàn)實化、哲理化
文本意義有其客觀性和真理性,但對文本意義的詮釋是多元的。時代和生活的變化,給我們提供了廣泛的思考空間。傳統(tǒng)文化的東西應該現(xiàn)實化,才能成為活起來的經(jīng)典?,F(xiàn)實生活的東西應該有所哲理化,才能具有普適性的價值。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僅僅是單純地接受有限文本的表層轟炸,而更多地在質(zhì)上擁有思維過程的愉悅和具體思想的升華。如《荷塘月色》,固然要欣賞畫面美和語言美,但我們在解讀朱自清的“革命性”和“妥協(xié)性”思想時,往往一筆帶過,直接把結(jié)論塞給學生了事??煞襁m當?shù)厣钊氍F(xiàn)實一些,比如論及當下的相當數(shù)量的公共知識分子淪為“磚家”和“犬儒”的現(xiàn)象,比如中國歷史上那些高山仰止的大儒風范和西方現(xiàn)代化進程中“公知”的作用,這應該能帶給我們的學生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現(xiàn)代化思考,能培養(yǎng)一個現(xiàn)代中學生應有的視野、胸懷和高度。再如畢淑敏的《我很重要》,在過去集體印跡深重、個體個性不彰的背景下,有發(fā)人深省的意義,然而對于“00”前后的學生,卻要防止矯枉過正。應該引導他們思考“我”的邊界的界定,“我”的境界的高下,我與“他”的關系等問題,這些哲理性的思考對于學生的思想成長會大有裨益,也只有思想成長,教育才能真正地起到“立人”的作用。
2. 把時評訓練作為常規(guī)寫作內(nèi)容
課本教學資源是有限和固定的,而生活的即時性、豐富性是有效補充。指導學生寫時評,通過讀讀看看、想想議議的方式,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觀察視野從“身邊的、周圍的、熟悉的”范圍擴大到無限廣闊的空間,是實現(xiàn)學生作文“補鈣”的重要途徑。學生能因此充分感悟生命、深刻體驗生活、顯著提升思想力,讓學生觸摸到時代的脈搏,更是在學生作文與生活之間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鏈接!
寫時評可以拓寬學生練筆的新領域,更可以充分濡養(yǎng)出學生作文的時代氣質(zhì)。學生通過充分了解新聞事件的背景、經(jīng)過和延伸,再輔之以相關閱讀視野的補充,對某個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深思和剖析。他同時也可以和同學、老師以及家長探討辯論,甚至還可以走入社區(qū)調(diào)查第一手材料。比如“占領男廁所”“活熊取膽”“求職節(jié)目‘圍毆海歸女”等話題,都是浩浩蕩蕩的時代大潮中的“浪花”一朵朵,視角豐富,意義多元,富有思辨價值。通過時評訓練,可以使學生不與社會脫節(jié),保持時代性視野和先進性識見。
3. 用豐富的媒體形式拓展寫作教學的空間
電視媒體的很多節(jié)目形式其實就是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活水,主持人式的教學也應該是語文教師的角色期待,時評訓練對材料的即時性、豐富性和觀賞性有較高的要求,當下空前生動和廣闊的光影媒體應該是寶貴的“他山之玉”,只要我們不斷地去挖掘,就會帶給我們的課堂源源不斷的驚喜。下面試列舉一些課堂形式,以提供探索的借鑒:
(1)讀報時間:一般是每月做一次,主要是把當前剛發(fā)生的和正在發(fā)生的,“象牙塔”里 的學生同樣需要關注的政治、文化、教育事件作個追根溯源,把來龍去脈做全方位的展示,包括對各大媒體的評論作個比較分析,比如許霆取款、彭宇詩案、周老虎、 卡脖門、“占領天涯”等,同時對相關話題進行適當?shù)闹黝}聯(lián)想延展,比如“海珠橋”事件和“揮磚砸車”,“釣魚執(zhí)法”和“開胸驗肺”可以視為同一主題下的不同例舉,長此以往,學生作文中會少一些學生腔,不會動輒折騰“四大古人”和“四大今人”,而多一些時代的“精神氣”。
(2)一生一席談:一堂“讀報時間”只能介紹20個左右的當月主要話題,往往每個話題只能浮光掠影,深入不足,學生的參與環(huán)節(jié)也沒有余地,記憶的深刻性和思維的展開都不夠充分。而鳳凰衛(wèi)視的《一虎一席談》,其模式和關注的內(nèi)容都很值得中學語文課堂關注、借鑒,所以在“讀報時間”的基礎上可以衍生出《一生一席談》的課型。以“小悅悅事件”為例:
1. 導入話題:《天堂里有沒有車來車往》聽唱。2.請學生談對事件的了解。(可以事先安排學生做相關閱讀)3.請各組出一位主談嘉賓,談對事件的理解。4.學生和教師對類似事件進行補充和對比。5.繼續(xù)深入:(略)6.延伸拓展: a.如何保護見義勇為;b.見死不救要判刑?c.好人到哪兒去了?7.師生共同補充相關材料:(略)8.現(xiàn)場情境模擬調(diào)查:假如你在現(xiàn)場,假如你遇到類似的事件會怎么做?9.媒體評論賞析:(略)10.學生用一句話做口頭總結(jié)。
(3)讀文時間:坐而論道是為了開啟思維,要行之于文還得深入此山中。讀文主要選取《中國青年報》和《雜文選刊》《南風窗》等文質(zhì)兼美的時評進行賞析,讓學生領會其中的起承轉(zhuǎn)合和嬉笑怒罵。課堂具體設置:經(jīng)典語段點評,“給文寫提綱”,對作者思路進行還原,推測作者觀點可能走向的“接龍” 練習、同題另作,局部語意的拓展練習等,這些方法相對可以將時評寫作的思維能力進行細化提升。
時代精神的培養(yǎng)是新時期素質(zhì)教育的發(fā)展目標,也是社會賦予新世紀青年的殷切期盼。這就要求中學寫作教學必須掙脫應試的鎖鏈,多角度,多渠道地去努力療治中學生寫作中常見的此類硬傷。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寫作中踐行時代精神,擺脫為文只是“澆一己塊壘"的固有意識,立足于時代的視野,樹立開放教學觀,如此才可期學生思想逐漸見出風骨,閃耀出寶貴的時代精神。
(作者單位:江西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