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成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漢大》)“籠”字條分列兩個字頭: 籠1讀lónɡ,下面沒有“籠罩,遮掩”這個義項?;\2讀lǒnɡ,義項①是“籠罩,遮掩”。書證是賈思勰《齊民要術》:“脯成,置虛靜庫中,著煙氣則味苦。紙袋籠而懸之?!薄稘h大》這樣處理與語言事實不完全相合。
杜牧《泊秦淮》第一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這里的兩個“籠”意思是籠罩,要讀平聲lónɡ。理由是唐詩七絕頭兩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下加黑線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下同)?!盎\”如果讀為lǒnɡ就成了“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唐人寫詩絕不會如此。秦觀《沁園春·春思》詞:“宿靄迷空。膩云籠日,晝景漸長?!薄肚邎@春》開頭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籠”是第七個字,一定是平聲,讀lónɡ,不會是上聲,讀lǒnɡ。據(jù)1324年周德清著《中原音韻》,“籠”在東鐘韻陽平,可見那時仍讀lónɡ,不讀lǒnɡ。
“籠”字的讀音什么時候由lónɡ改為lǒnɡ呢?1947年出版的《國語辭典》里的“籠”有l(wèi)ónɡ和lǒnɡ兩個讀音,在音lónɡ的“籠”字下有“籠罩”這個條目,釋義是“覆蓋之義”。1953年出版的第一版《新華字典》“籠(lónɡ)”下義項③是“遮蓋、罩住”,書證是“籠頭(帶在牲口頭上的套子).黑云籠罩著天空”??梢娺@個“籠”在那時仍讀lónɡ。到了1960年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試用本,籠罩的“籠”讀lǒnɡ,書證是“暮色籠住了大地|煙籠霧罩”。根據(jù)這幾本語文工具書注音的變動,可以確定,“籠”字由讀lónɡ發(fā)展為讀lǒnɡ,大約是在20世紀50年代前后。
根據(jù)上述資料,《漢大》對“籠”字的處理需要修改。在籠1下增加“籠罩、遮掩”這個義項,書證可以用《齊民要術》、杜牧的《泊秦淮》或秦觀的《沁園春·春思》等。在籠2下仍保留“籠罩、遮掩”這個義項,選用現(xiàn)代使用“籠(lǒnɡ)”的書證。
(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100871)
(責任編輯馬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