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
據(jù)說陽臺山下有一座當朝王爺?shù)膭e墅,每年王爺都率家眷來此避暑。這一年,山上劉海廟里來了一位房山道人,能掐會算,為人解愁解難,指點迷津。北安河的老鄉(xiāng)都說來了個活神仙,紛紛到廟中上香。鄉(xiāng)人傳說,有一位名叫肅順的大臣,年輕時曾到房山玉虛宮觀經(jīng)他算過命,這位道士對肅順說:“你能掌權(quán)當大官,官到一品無頭。”肅順聽到自己可當一品大官,心中非常高興,干起事來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咸豐皇帝臨死前命他為顧命大臣,輔助幼帝主持朝政,他認為自己果然權(quán)力“無頭”,忘乎所以,不可一世。后來讓慈禧把他送上囚車,到刑場上被砍“頭”的路上,肅順才如夢方醒,原來官到一品無“頭”,是被砍掉腦袋的“頭”。
又傳說有三位進京趕考的秀才曾去妙峰山上香,路過劉海廟時,找他測過字。第一位秀才寫了“中”字,道士笑著說:“您考中了!”秀才不解,道士說您沒見到妙峰山朝頂?shù)娜苏f什么?這陽臺山是朝圣之路,心想事成,您寫“中”,當然就中了。輪到第二位秀才測字,他也寫了個“中”字,道士站起身上前,向他賀喜:“您也高中了!”又補充道:“高山寫中,當然高中了!賀喜?!钡谌耄簩憽爸小本椭?,我也寫個“中”字吧,先聽句吉祥話也痛快呀,于是也提筆寫了個“中”字,秀才剛把這“中”字寫完,道士馬上說:“您才學很高,不在前二位之下。只是時運不濟,望別再向上登頂,趕快回家?!比斯笮Γ哉J為是笑談,繼續(xù)攀山登頂而去。
當年大考后,三位測字秀才前二位高考得中成了進士,第三位名落孫山,得病一場。
王爺聽了覺得十分有趣,很想會一會這位房山道士,可是一直公務(wù)繁忙未能如愿。進入臘月了,由山上傳來消息,房山道士將去云游天下,何時返回,沒人知道。王爺急于見這位道士,是想向他請教如何使家室平安傳代的秘訣。雖然快到年底了,為了能見一見房山道士,他還是在圓明園鑲白旗都統(tǒng)的陪同下,冒雪上了山。順著石板路向上走,只見茫茫大雪把陽臺山打扮得銀裝素裹,美不勝收。眼看就要到了劉海廟的廟門前,都統(tǒng)請小道士前去通報。王爺說:“大雪節(jié)氣下大雪,對莊稼過冬有利呀。咱們吟詩一首如何?”其他二人請王爺起興。王爺說:“大雪紛紛落地?!倍冀y(tǒng)說:“這乃皇家瑞氣?!钡谌苏f:“再下三天何妨?”廟門里突然傳出甕聲甕氣的一句:“放屁!”
三人抬頭一看,原來是道長從廟門出來了。都統(tǒng)說:“這是當朝的親王,道士何故出此污穢之語?”道士說:“你們身穿貂皮狐襖,我還光著雙腳。山下多少人家缺柴少米,再下三天可怎么得了?”說完竟自回了廟里。王爺口呼著:“道長!道長!”追到廟門里,不見了道士的蹤影,最后追到道士的臥室,只見墻上寫著一首歌謠:財也大、產(chǎn)也大、后來子孫禍也大。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有多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chǎn)也小,后來子孫禍也小,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chǎn)業(yè)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王爺對這歌謠連著念了三遍,連稱:好詞!好詞!并親自用筆記了下來,回到家中謄抄在紙上,并作為“家訓”讓子孫背誦。王爺自此以后,十分關(guān)注北安河人民的生活問題,在清朝滅亡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這里的村民與王府的后人仍保持著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