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昆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珠江學院,廣東廣州 510900)
體系建構與理論鏡鑒:馬克思學術觀及時代價值
楊尚昆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珠江學院,廣東廣州 510900)
馬克思對于學術研究的思想觀點應給予高度重視和深度關切。學術理想、學術態(tài)度、研究方法和學術秉性構筑了馬克思學術思想體系的整體圖景。我國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長期異化,學術治理刻不容緩。其具體路徑是以馬克思的學術觀為理論鏡鑒與價值導向,以“預防為主、教育與懲戒結合”為實施原則,積極構建以“教育引導、監(jiān)督防控、立法管制”為主要舉措的漸進性、梯級式新型治理機制。
馬克思;學術思想;體系建構;時代價值
一直以來,學術界執(zhí)著于對馬克思學術著作的深入探索,而疏于對其學術思想的高度關注。與市場經(jīng)濟相伴而生,我國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長期異化,學界不正之風愈演愈烈,急需馬克思學術思想的理論回應與實踐指南,亟待從馬克思的學術思想中汲取教益,以優(yōu)化學術氛圍強化學術氣場,從而系統(tǒng)地修復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長期的理論創(chuàng)作和學術生涯中,馬克思關于學術的思想觀點漸成體系,臻于豐贍。學術理想、學術態(tài)度、研究方法和學術秉性構筑了馬克思學術思想體系的整體圖景。學術理想是馬克思學術思想體系的出發(fā)點,學術態(tài)度是其立足點,研究方法是其支撐點,學術秉性是其制高點。從宏觀上來看,其學術觀呈現(xiàn)出科學性、完整性和實用性的顯著特征。
(一)學術理想是馬克思學術思想體系的出發(fā)點。搞清楚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的動因,是建構其學術思想體系的一個根本性的前提問題。從青年馬克思的成長歷程審視,學術理想是其畢生致力于學術研究的始發(fā)動力,是馬克思學術思想的邏輯起點。馬克思對于學術研究的熱衷不是心血來潮,也非謀生需要和愛好使然,而是源于其內(nèi)心的宏遠追求。17歲的馬克思在中學畢業(yè)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首發(fā)雛聲:“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做出的犧牲……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fā)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盵1](p459)這是一位熱血青年面向世界發(fā)出的錚錚宣言。馬克思一直反對專門利己的擇業(yè)趨向,認為“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1](p459)也許很多人都在嘲笑馬克思的“高談怪論”和幼稚迂腐,然而上下求索、歲月洗禮的馬克思卻愈發(fā)堅定志向:獻身學術,以理論為武器與專制制度和宗教勢力作斗爭,為爭取人民的自由和進步而奮斗。令人訝異的是,多年以后馬克思依然固守初心矢志不渝。可以說,博士畢業(yè)是一個人事業(yè)發(fā)展的轉捩點。但直面多種職業(yè)選擇的馬克思博士,對于收入高、地位高、生活質量高的律師、大學教師、報社主編以及政府公務員等不為所動,毅然而然走上了“最能為人類工作”的職業(yè)革命家道路。從馬克思的一生來看,公而無私、服務人類正是對他的真實寫照。
(二)學術態(tài)度是馬克思學術思想體系的立足點。從一定程度而言,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人的決斷和行為。馬克思對于學術的態(tài)度主要表現(xiàn)為:可貴的質疑精神、強烈的批判意識和謙謹?shù)膶W者之風。其一,質疑精神是馬克思最為可貴的學術涵養(yǎng)。青少年時期的馬克思便從不迷信權威、不膜拜大師。在對于人類文明成果的廣泛涉獵中,馬克思既是一位欣賞者更是一位質疑者?!皯岩梢磺小笔撬淖毅?。[2](p710)對于黑格爾、費爾巴哈、歐文等大家的作品他也始終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正基于此,馬克思不斷地通過閱讀、查獻、思考、分析,進而尋根究底挖掘到深埋著的真理的寶藏。其二,批判意識是馬克思開山立派的制勝法寶。批判是對于質疑的升華,是對于權威的挑戰(zhàn)。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從《共產(chǎn)黨宣言》到《資本論》再到《哥達綱領批判》,“批判”是馬克思論著的天然底色,貫穿著其思想發(fā)展的全程?!芭小笔恰捌啤迸c“立”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的先聲和前提。沒有批判,就沒有唯物主義的誕生,也不會有剩余價值的發(fā)現(xiàn)。其三,嚴謹謙虛是馬克思一以貫之的治學之道。作為學者的馬克思思維縝密、邏輯嚴謹。他決不允許一知半解,而是要透徹深入地了解研究對象的一切方面,直到把一切有關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弄清為止。對于得出的結論,他還要在反復地思考和無情的自我批判中去尋求進一步論證。[3](p14)恩格斯在致弗·雅·施穆伊洛夫的信中說,“在他沒有完全弄清楚這一理論的所有結論以前,他堅決拒絕發(fā)表關于這一理論的任何材料?!奔词乖隈R克思早已超越黑格爾哲學的幾十年后,他仍然對攻擊黑格爾的人極為蔑視,并針鋒相對發(fā)表聲明:“我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4](p112)享有博士學位的馬克思與中學肄業(yè)的恩格斯結為至交,他認為恩格斯是“真正的百科全書”,而自己是“遲鈍的”。他曾寫信給恩格斯說,“首先,我對一切事物的理解是遲緩的,其次,我總是踏著你的腳印走?!盵5](p604)《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后,馬克思分別送給進化論創(chuàng)始人達爾文和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一本。他們雖不懂馬克思的學說,但馬克思仍視其為重要學者。馬克思非常尊崇達爾文,認為達爾文為馬克思主義學說奠定了自然科學基礎。而達爾文渾然不覺,并謝絕了馬克思要將《資本論》第二卷獻給他的動議。
(三)研究方法是馬克思學術思想體系的支撐點?!胺椒ㄕ莆罩芯康拿\。”[6](p18)若無科學方法體系的有效支撐,馬克思的學術思想必將淪為空談。學語言讀原著、做筆記做摘要、寫心得寫評論、獨立思考抽象思維、拓寬領域廣泛涉獵構成了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群系。其一,解讀原著是馬克思學術研究的首要方法。原著是作者原生態(tài)思想的呈現(xiàn)。恩格斯主張“要根據(jù)原著來研究這個理論,而不要根據(jù)第二手的材料來進行研究”。[7](p697)這首先就要過語言關。為了汲取英國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的理論營養(yǎng),馬克思學習了英語;為了研究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學家圣西門和傅立葉的思想作品,馬克思學習了法語;為了寫好《資本論》第二卷,五十多歲的馬克思開始自學俄文?!拔野l(fā)現(xiàn)有必要認真學習一下俄文,因為在探討土地問題時,就不可避免地要從原文材料中去研究俄國的土地所有制關系?!盵8](p673)不到一年,他就能快速閱讀俄國文學,熟悉了其歷史和社會狀況。此外,為了研究需要,馬克思還掌握了希臘語、拉丁文、西班牙文等語種。其二,做筆記做摘要、寫心得寫評論是馬克思學術研究的重要方法。馬克思一生讀書1500多種,所做的讀書筆記與摘要有100余本,包括克羅茨納赫筆記、柏林筆記、歷史學筆記和人類學筆記。如:埃爾芬斯頓的《印度史》、博塔的《意大利人民史》、休謨的《英國史》及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摘要。這些筆記摘要是馬克思從所讀書中摘錄的論點和材料。但馬克思是思想家不是“書呆子”,他常在頁旁空白處寫批語,讀書筆記中時常夾雜著其體會和議論:或欣賞、或質疑、或反駁、或總結、或補充等等。這一段段簡短的文字便成了后人發(fā)掘、研究馬克思思想的佐證材料。[3](p342-344)此外,馬克思還撰寫了大量政治評論和學術評論。前者有:《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論猶太人問題》《新萊茵報·政治經(jīng)濟評論》等;后者有:《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貧困的哲學〉》等。其三,獨立思考抽象思維是馬克思學術研究的獨特方法。自由思考、獨立分析問題是馬克思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讀、想、寫是馬克思一生的學術研究模式。而這種“想”是一種理論揚棄,是一種自我超越,是一種精神拓跋。語言氣勢磅礴、分析立足史實、邏輯環(huán)環(huán)緊扣、結論凝練明確,《共產(chǎn)黨宣言》無論從形式還是內(nèi)容上都彰顯出馬克思的高度獨創(chuàng)性。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沒有獨立思考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馬克思認為,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具體是現(xiàn)實的起點,因而也是直觀和表象的起點。通過切近深入的研究分析,人們從表象中的具體達到抽象。這時,它就是一個具有豐富規(guī)定和關系的總體了。應用這樣的抽象于研究,在思維中導致具體的再現(xiàn),使具體在思維中表現(xiàn)為綜合的過程,表現(xiàn)為結果而非起點。[3](p172)其四,拓寬領域廣泛涉獵是馬克思學術研究的常規(guī)方法。馬克思大學時期主攻法學專業(yè),后對哲學、歷史產(chǎn)生濃厚興趣。由于革命工作和理論創(chuàng)作的需要,他又涉足于政治學、經(jīng)濟學、人類學等領域研究,學術眼界日趨開闊。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他的視野擴大到東方和美洲,讀遍了征服墨西哥和秘魯?shù)臅约八芩鸭降年P于印度、中亞、東南亞和中國的著作和記述。馬克思還偏愛數(shù)學,甚至精研了數(shù)學史以熟悉大師們的成果,并寫下大量札記。他認為,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shù)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他從數(shù)學上計算了剩余價值率與利潤率的關系,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他遺留了上千頁的數(shù)學手稿,至今都具有研究價值。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不僅研究了英國、俄國、美國等資本主義發(fā)展情況,甚至涉及農(nóng)業(yè)學、農(nóng)業(yè)化學和植物學等,資料包括書刊、報紙、官方報告等。[3](p304-331)正是在多角度、寬領域、深層次的研究中,馬克思越發(fā)得益于學科之間的交叉互補,其理論成果也漸至豐碩實用。
(四)學術秉性是馬克思學術思想體系的制高點。秉性,即天性、本性,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獨特品格。從整體論的觀點出發(fā)考量,馬克思的學術思想所集中映現(xiàn)的焦點便是其從事學術研究的天然習性——注重實用和永不知足。焦點是整個體系的制高點,也是起點和落點。
注重實用是馬克思學術秉性的顯著特點。其一,馬克思素來反對脫離現(xiàn)實的浮夸闊論。青年黑格爾派成員結成一個“自由人”的小團體,經(jīng)常投給《萊茵報》一些抽象玄虛充斥著激進論辯而又毫無實際內(nèi)容的稿件。時任報社編輯的馬克思不惜與之決裂而往往退掉他們的文章并建議其關注現(xiàn)實、少發(fā)空談。他說,“如果一個有學問的人不愿意自己墮落,就絕不應該放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不應該像一條藏在乳酪里的蛆蟲一樣,逃避同時代人的社會斗爭與政治斗爭?!盵9](p187)其二,馬克思不是蟄居書房??袝镜臅糇?,一向主張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學術活動自覺地從屬于政治事業(yè)(盡管他不會為了政治信念去歪曲學術結論)。他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10](p57)改變世界要求學術理論服務于社會實踐。他熱情地參加政治活動,把自己首先看作是為無產(chǎn)階級解放而斗爭的戰(zhàn)士。為此,他不得不和“為學術而學術”的“自由派”代表庫格曼分道揚鑣。因為庫格曼企圖勸說他放棄一切政治宣傳,集中精力著述《資本論》。其三,馬克思致力于將學術理論跟群眾政治運動、無產(chǎn)階級解放相結合:“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chǎn)階級。哲學把無產(chǎn)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chǎn)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盵11](p467)從捍衛(wèi)新聞出版自由到萊茵報主編,從改組正義者同盟到創(chuàng)建第一國際,從《共產(chǎn)黨宣言》的發(fā)表到《資本論》的完成,從學者到革命者,從理論家到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導師,“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2](p776)
永不知足是馬克思學術秉性的突出亮點。其一,馬克思對于學術研究“過于苛刻”。他絕不允許對研究對象一知半解而信口胡言,總是不斷地將寫作停下來,重新閱讀、思考、分析,不達盡善盡美絕不讓成果面世。僅是《資本論》第一卷的告竣馬克思便耗費了20余年。這種無止境的研究耽誤了太多時間。當馬克思“指責”恩格斯愛好廣泛為人類工作分散精力之時,恩格斯回敬說:“我倒很樂意燒掉那些關于農(nóng)業(yè)情況的俄文書刊,這些書多年來使你不能寫完《資本論》!”其二,病魔纏身也未能阻擋馬克思研究學術的步伐。馬克思長期在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圖書室里“朝九晚七”地查資料、做摘要、寫著作,回家后也是通宵達旦。這給他帶來了頭疼、失眠、牙疼、肝病、眼病、風濕、肺炎以及痔瘡等。即使在患病休養(yǎng)期間,他還請人為他口授文章以及學習外語、研究歷史等。直到溘然辭世,他的書桌上還擺放著正在修改的手稿。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是對馬克思一生最好的詮釋。其三,永不知足的探索精神注定了馬克思的思想永恒。無論是發(fā)表報刊時評還是在為構思宏大的經(jīng)濟學巨著做準備,無論是起草革命綱領還是與論敵展開辯駁,馬克思都要研究與之相關的所有資料。這種研究又總是從一個問題拓展到另一個問題,從一個領域擴大到另一個領域,永不知足。恩格斯說,馬克思不把世界上的書讀完,他是不會動手下筆的。“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是數(shù)學領域,都有獨到發(fā)現(xiàn),這樣的領域很多,而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盵12](p776)馬克思能成為“百科全書”、“千年思想家”,于此可見一斑。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學術深陷異化困境,這對教育界、思想界及社會各界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
1.學術主體功利化。學術主體指的是以高等院校教學、研究和管理人員以及社會科研機構工作者為主要對象的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群體。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學術評價的僵化和職稱評審的需要使得學術主體被利益卷入的程度日益加深,抄襲、造假、低水平重復、篡改他人研究成果等現(xiàn)象司空見慣,高校“行政化”的運行機制更是直接催生了“三奔一荒”的奇特景觀——奔錢、奔官、奔項目,荒學術。高貴的學術日漸淪為名利的奴隸,部分學人也甘心領受金錢魔杖的驅使。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3](p82)誠然,合理的利益訴求應得到肯定,而“被異化”的過分私利自當遭受譴責。如此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是學術自身發(fā)展的“硬傷”和“路障”,必然把學術引至迷途。
2.學術文風虛幻化。文風是文章寫作中某種傾向性的社會風氣及作者語言運用的綜合反映?,F(xiàn)今不少文章不僅行文模式程序化、原創(chuàng)觀點缺乏,且語言表達晦澀難懂、故作高深,令人讀而生厭。馬克思曾指出,“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10](p56)學術的價值訴求和神圣使命在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高深理論淺顯化,把科學知識大眾化,而不能墮落為小眾化的“圈子文化”。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嚴謹、講究文采而又頗具美感的文風才能貼近受眾民心。
3.學術成果商品化。學術性成果形式一般為論文、專著、調(diào)研報告等,尤以論文為主。晉升職稱的硬性要求與雜志期刊的有限性以及高級別刊物的資源稀缺構成了矛盾的綜合體,由此直接導致了學術成果的商品化甚至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趨勢,廣大學人的智慧和心血凝結而成的果實不得不被市場的供求關系左右命運,簡言之,就是“被商品化和貨幣化”。當學者喪失基本尊嚴的時候,學術的神圣勢必受到質疑,學術的前景定然歸于黯淡。
當前,學術環(huán)境日益惡化,學術治理刻不容緩。其具體路徑應以馬克思的學術觀為理論鏡鑒與價值導向,以“預防為主、教育與懲戒結合”為實施原則,從微觀和宏觀層面著力推進,積極構建以“教育引導、監(jiān)督防控、立法管制”為主要舉措的漸進性、梯級式新型治理機制。
1.微觀上看,學術主體的內(nèi)省律己是實現(xiàn)學術治理的內(nèi)在要求。對于學術環(huán)境的科學矯治要首先從“本源”著手,即學術主體的內(nèi)省律己。從內(nèi)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審視,學術主體的一切學術活動均發(fā)自內(nèi)心,而外在因素只能對其施加影響并不能予以支配。離開了學術主體的內(nèi)省律己來討論學術治理問題必然歸于空談。內(nèi)省律己是道德范疇的基本要求。道德需要是學術人格的高尚追求。作為“學術圣徒”的馬克思為我們樹立了學術楷模的光輝形象,廣大學人當積極參照以此為鏡。
第一,敬畏學術,正視功利。學術是一項神圣的事業(yè)追求,不能作為攫取功名利祿的工具。馬克思一生總是反復強調(diào),創(chuàng)作“是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目的不是為了付印”獲取稿酬。學術主體要主動擺脫名韁利鎖的羈絆,挖掘學術資源,探索真理真知。
第二,嚴格自律,堅守底線。作為有起碼學術修養(yǎng)的作者,不能剽竊別人論文或觀點,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懂得合理引用。剽竊是馬克思最為痛恨的伎倆行徑。他曾點名批評馬爾薩斯是偽君子,“為了卑鄙的目的,在科學領域內(nèi)偽造結論”,把玩“他那無恥的熟練的剽竊手藝?!?/p>
第三,倡導原創(chuàng),注重實用?!扒把?、創(chuàng)新、預見、科學”構成了原創(chuàng)意蘊表達的關鍵詞集群。學術主體要自覺擔當原創(chuàng)使命,切忌“偷梁換柱、巧取豪奪”。學術應與世情、國情、民情及社情接軌,致力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改造世界、造福社會和解放人類是馬克思學術研究的本質和目的?!八l(fā)表的演說簡潔而有條理,邏輯性很強;他絕不浪費筆墨,一字一句都有深刻涵義,都是整個論據(jù)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在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點空想家的氣息?!盵14](p7)
2.宏觀上看,學術生態(tài)的系統(tǒng)修復是實現(xiàn)學術治理的根本舉措。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需切中積弊循序漸進,需政府主導頂層設計,從教育引導、監(jiān)督防控、立法管制等多管齊下全面開展。
第一,教育引導是修復學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首要措施。馬克思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學術品格令人景仰。學校要高度重視,從專業(yè)修養(yǎng)與職業(yè)素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開設專門的學術道德教育課,聘請德藝雙馨者執(zhí)教,系統(tǒng)性地講解馬克思的學術觀,充分開掘其時代價值。要建立教學、科研及管理人員學術誠信記錄檔案,在崗位聘用、年度考核、職稱評定、課題立項、人才計劃、評優(yōu)獎勵中強化學術誠信考核。以學術道德為首要考量標準,實行一票否決制。各級學校要將學術道德教育納入整個教育教學規(guī)劃體系中并凸顯出來。
第二,監(jiān)督防控是修復學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必要措施。為了規(guī)范學術秩序維護學術誠信,教育部于2014年10月9日和2016年6月16日相繼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紅七條)與《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旨在對于數(shù)據(jù)造假、捏造事實、濫用學術資源等不端行為進行警示防控并阻遏蔓延。應建立綜合性的官方曝光網(wǎng)站,各個期刊雜志社也要建立專屬曝光臺,對于藏污納垢的學術不端行為要“放在陽光下暴曬”,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和批評;建立全國性的第三方學術監(jiān)督投訴機構,對于學術評價機構的低水平辦刊、違規(guī)處理稿件等進行監(jiān)管,學術主體也可就自身的學術主張和不公平對待提出異議,對侵犯自身學術成果的行為進行舉報,對學術評價機構的瀆職或不作為進行投訴。
第三,立法管制是修復學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終極措施。學術腐敗流弊深遠,是嚴重的腐敗形式和社會倒退。從根本而論,其殃及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思想傳承和精神文明。學術主體、學術評價機構等的學術行為方式、權利與義務等亟待專項的立法保障和管制。在中國現(xiàn)行的《憲法》《著作權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師法》中關于學術腐敗懲處的法條尚未可見。探索“學術行為法律法規(guī)體系框架”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這是邏輯和現(xiàn)實的必然。當學術被關進法律的“鐵籠”之中,學術腐敗才會逐漸消退,學術主體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張光明,羅傳芳.馬克思傳[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蘇聯(lián)]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汪培倫.馬克思箴言[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人間的普羅米修斯——回憶馬克思恩格斯之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 張曉予
D648.1
A
1003-8477(2017)01-0019-05
楊尚昆(1978—),男,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珠江學院思政部講師,法學博士。
2016年廣東高校省級重點平臺和重大科研項目特色創(chuàng)新項目;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珠江學院經(jīng)費資助“馬克思學術觀的當代價值應用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