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凌一+干林+杜鴻達
摘 要:本文采用電化學共沉積法,在無任何表面活性劑的條件下,在Au納米顆粒表面制備了不同Pt覆蓋度的Au@Pt納米枝晶催化劑。電化學測試表明,在中等Pt覆蓋度時,其對甲醇氧化反應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作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陽極催化劑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Au核Pt殼催化劑;納米枝晶結構;甲醇氧化;乙醇氧化
中圖分類號:O643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直接醇類燃料電池(Direct alcohol Fuel Cell,DAFC),采用甲醇或乙醇等為燃料,在氫氧燃料電池受到燃料儲存運輸限制的情況下,受到了廣泛關注。但甲醇氧化反應(M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MOR)和乙醇氧化反應(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EOR)的動力學緩慢,因此需要開發(fā)高效穩(wěn)定的催化劑。在目前廣泛采用的Pt基催化劑中,核殼結構是一種有效的設計手段,因為其一方面可以降低Pt用量,另一方面基底的應變效應或電子相互作用效應可以調控表面Pt原子層的催化性質。其中Au作基底得到的Au核Pt殼結構催化劑(Au@Pt),是一種高效的醇類氧化催化劑。相比對球形納米催化劑,納米枝晶(Nano dendrites)催化劑可以提供更多的催化活性位點,提高催化活性。通過化學還原法可以得到可控的Au@Pt枝晶結構,但是合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使用到高分子聚合物表面活性劑,很難在后續(xù)處理中除去,對催化反應將帶來不利影響。
本文提出了采用電化學共沉積,利用Pt在Au表面自發(fā)生長為團簇的特點,制備Au@Pt枝晶結構催化劑的方法。這一方法避免了表面活性劑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通過控制Pt的沉積量,系統(tǒng)研究了Pt的覆蓋度對甲醇和乙醇氧化反應催化活性的影響。
1.實驗部分
本文中所有的電化學實驗均在瑞士萬通Autolab PGSTAT204電化學工作站上完成。所有的電壓均已換算為相對于pH=1時的可逆氫電極(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RHE)。所有的電鏡表征在FEI公司的Tecnai F30透射電鏡上完成,工作電壓300kV。
Au納米顆粒的合成采用NaBH4還原法。具體步驟為,將0.01g炭黑(Carbot XC-72)、10mL異丙醇(國藥,分析純)、50mL超純水(Milli-Q)超聲分散15min后,置于冰浴中持續(xù)攪拌,然后加入300μL 43.65mM HAuCl4(阿法埃莎,99.999%)水溶液。攪拌10min中后快速滴入含有0.02g檸檬酸鈉(國藥,分析純)和0.0025g NaBH4(硼氫化鈉,分析純)的1mL水溶液,反應一個小時后,抽濾并用超純水洗滌兩次后烘干得到20wt%的Au/C黑色粉末。
Au@Pt枝晶結構納米催化劑的制備采用共沉積法。具體步驟為,以滴有Au/C漿料的5mm直徑玻碳電極為工作電極(10μL的1.6mg/mL漿料,相當于3.2μgAu),在氮氣飽和的75mL 50mM H2SO4+50mM CuSO4電解液中,控制工作電極電位為0.795V,滴入150μL 50mM K2PtCl4(阿法埃莎,99.999%),使混合電解液中的K2PtCl4濃度為0.1mM。線性掃描至0.67V,然后在0.4V~0.67V電位區(qū)間以100mV/s的掃描速度循環(huán)掃描若干圈。其中0.4V和0.67V分別為在實驗體系中Cu和Pt的體相沉積電位。由于電解液中Cu濃度(50mM)遠高于Pt(0.1mM),負向掃描時Cu和Pt共同沉積,并且Cu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表面位置;正向掃描時Cu被氧化除去,留下已沉積的Pt。通過控制沉積圈數(shù),可以控制Pt的沉積量。
2.結果與討論
2.1 不同Pt沉積量Au@Pt催化劑的結構表征
圖1(a)~圖1(d)分別為不同沉積圈數(shù)(1圈、20圈、40圈、100圈)時得到的Au@Pt的TEM圖像。可以看到,1圈沉積時,顆?;颈3至祟愃艫u納米顆粒的光滑表面,隨著沉積的進行,20圈沉積時,顆粒表面出現(xiàn)分散的小團簇。100圈沉積時,小團簇相互連接起來,將基底的Au顆粒包覆住。圖1(e)(f)分別為20圈和100圈沉積時Au@Pt的高分辨像,可以看出Pt在Au表面外延生長成約2nm大小的團簇。
2.2 不同Pt沉積量Au@Pt催化劑的電化學表征
圖2(a)為不同Au@Pt催化劑在0.1M HClO4中的CV曲線,可以看到隨著沉積圈數(shù)的增加,Pt的電化學活性面積(ECSAPt)增大。圖2(b)繪出了ECSAPt隨著沉積圈數(shù)的變化趨勢。趨勢近似為線性,說明Pt的沉積是比較均勻的過程。圖2(c)(d)分別為EOR和MOR的正向掃描比活性的對比,0.8V時的比活性對比分別如圖2(e)(f)。在EOR和MOR中,比活性均呈現(xiàn)出“火山型”的變化趨勢,即中等沉積量的Au@Pt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分別為10圈沉積和20圈沉積時,相比于商用Pt/C催化劑,分別有8倍和1.6倍的提升。
2.3 機理分析
結合電鏡表征結果和晶體的異質形核及生長理論,筆者推測Pt的沉積如圖3所示。因為沉積時大部分表面被Cu占據(jù),所以Pt的形核和生長速度較慢。在Pt沉積量較小時,分散在Au顆粒表面,顆粒形貌觀察不到明顯的變化;而醇類分子需要至少3個近鄰的Pt原子集合才能有效脫氫,Pt沉積量較小時,不易形成3個Pt原子的集合,催化活性較低。而在Pt沉積量較大時,Pt殼層厚度較大,不僅弛豫效應使得表面Pt原子層受到基底的應變/電子相互作用減弱,因而催化活性也較低。因此中等Pt沉積量的Au@Pt催化活性最高。
結論
本文采用電化學共沉積法,制備了一系列不同Pt覆蓋度的Au@Pt枝晶結構納米催化劑,中等覆蓋度時對甲醇和乙醇氧化反應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相比商用Pt/C催化劑有顯著的提升。這一方法避免了表面活性劑的使用,充分發(fā)揮了表面枝晶結構的優(yōu)勢,因此得到了可觀的催化活性提升,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