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軍
摘要:農民畫是中國藝術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從20個世紀50~60年代開始至今,不少專家、學者及有志于的農民畫作者孜孜不倦地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眾多人士的喜愛。
關鍵詞:農民畫;藝術;古樸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3.040
1對農民畫的認識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農民畫的解釋是:“農民畫是個廣義的概念,也包括牧民畫、漁民畫等。《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設有《農民畫卷》,是美術典集中對農民畫這一畫種的正式確認。”農民畫產生和發(fā)展在民間,它應當屬于通俗畫的范疇,是過去民間繪畫的集中表現。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時期叫法和解釋也不相同。但從作品上看,都是反映作者對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和生產勞動過程以及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的集中表現;對自然、對社會、對美的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白,賦予豐富活潑自由的想象力和生動夸張的表現力。其所反映的獨特的審美情趣、審美觀念功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可以教育、啟迪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意識,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梢哉f,它是大眾文化,并且是主流文化。
農民畫這一稱謂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由于它產生、發(fā)展于我國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土壤中,有自己的特點,因而在民間,特別是在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以風土人情為主要題材,融合刺繡、剪紙、灶頭畫、壁畫、雕塑、漆繪等民間藝術表現手法,運用大膽的藝術夸張和強烈的色彩反差,以拙勝巧。作品洋溢著濃郁的鄉(xiāng)俗鄉(xiāng)韻,給人以強烈的美學享受。人們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等場面,在農民的畫筆下顯得活靈活現,手法大膽,色彩感強烈,情感真摯。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非其他畫種所能替代。
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由于各地區(qū)民俗風情的差異,產生了不同風格、不同表現形式、適合當地民族特點的現代民間繪畫新風格。如被國家命名的陜西戶縣、廣東龍門、浙江舟山、上海金山、吉林東豐等農民畫之鄉(xiāng)的作品,古樸、激情,色彩明快、風格各異,都是從抒發(fā)作者喜慶歡樂感情,表達良好祝愿和對美好事物、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最理想的生活、表達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為目標的心靈反映。
2 幾點體會
2.1熱烈、濃郁的“年味”
農民畫以其獨特的表現技法,強烈的色彩對比,使作品顯得喜氣洋洋,具有傳統(tǒng)年畫的濃厚的節(jié)日喜慶氣氛。但這種大紅大綠的、強烈的色彩對比是有主有次,有聚有散的,都是作者根據作品內容和表現對象的要求,使不同大小面積、不同色相和色彩明度的紅黃綠藍的穿插使用,中間再加上適當調和色作為過渡色的使用,整個畫面相互烘托、相互對比的巧妙構思、苦心經營,反復推敲來實現的。并且根據結構起伏而起伏,轉折變化而變化,使表現對象更加突出,使畫面各色之間既可以對比強烈艷麗,又能和諧統(tǒng)一,艷而不俗,形成歡快的旋律和活潑的節(jié)奏,避免了“火氣、扎眼、不協(xié)調”。讓人感到猶如春天的紅花綠葉,生機勃發(fā),令人心醉神怡,令人愉快振奮,博得群眾的普遍喜愛。
2.2富于裝飾性的節(jié)奏趣味
農民畫的表現形式著重表現對象的色彩對比、協(xié)調、顏色組合,色調等,具有裝飾畫的特點,它不同于著重研究有關物象條件變化問題的寫生繪畫。因而在農民畫創(chuàng)作上要求作者在使用顏色時既不能失真,又要敢于大膽夸張,不能拘于寫生色彩的束縛,真正做到:畫景,一定要比實景美;畫人,一定要比真人美;顏色,一定要比實際顏色鮮艷。通過色彩的襯托、調子的對比去加強畫面效果。在用色上還要注意做到不濁不臟、不干不澀和大效果中追求小變化,真正做到絢麗而不火不燥、濃烈而不失真、平淡而又多變。表現出具有濃厚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富于裝飾性的節(jié)奏趣味、雅俗共賞、明快絢麗的農民畫,從而滿足群眾的傳統(tǒng)欣賞習慣。
2.3藝術風格上質樸的審美理念
農民畫作為民間美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作者又是生活在農村的或者是反映農村生活和農民群眾情感的,因此在深入農村感受生活時,作者把農民群眾質樸的民俗風情原生態(tài)地通過農民畫的形式來體現、表達出來,這種表達是講求實際,而不是故意做作;既取象于自然、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具有實用的審美特征和質樸的、純真的性質,都是把生產、生活與表達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4創(chuàng)作上的個性
清代畫家石濤對創(chuàng)作個性有精確的描述:“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贝蟾诺囊馑际钦f,必須在創(chuàng)作時做到胸有成竹,準備做充分的表現。在筆下畫出生活,作深刻的描寫,在畫面上獨具一格,與眾不同,混沌里要放出光明,精神煥發(fā)。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其中自有自己的精神個性存在。
農民畫作品是通過農民畫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由于每個農民畫家的社會閱歷、思想性格、審美情趣、文化修養(yǎng)、藝術才能等等各不相同,在觀察生活和表現生活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發(fā)現;又由于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獨特性,創(chuàng)作材料和表現手段上各有所好,各個農民畫家就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相同主題上的各種不同感受的特點上,就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這種特色就是農民畫家個性在農民畫作品中的自然體現。
農民畫根植于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沃土之上,歷經滄桑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藝術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也是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深入了解并且繼承、發(fā)揚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向世界展示中國農民的精神風貌,中國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展示中國農民畫這一民間文化藝術風采,是每一個農民畫創(chuàng)作者必須擔負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