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麗?の涔?麗
美國教育家科勒涅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這句話揭示了語文學習規(guī)律即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學以致用,用中學,學中用。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中“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這一特點要求語文課程的教學要加強與其它學科的溝通,與生活的溝通;要求教師努力營造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將學生與語文學習引向更為深廣的空間,實現(xiàn)由課內(nèi)到課外,由學習到實踐的延伸。而“人文性”則著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價值,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強調(diào)對學生的人生關懷、人性關懷。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xiàn)一方面要求我們關注教學內(nèi)容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意義,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要“目中有人”,要在考慮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和感受,要充分把握人文精神養(yǎng)育的特點并采取適宜的教育策略。人文意義的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語言的混沌性、隱喻性,決定了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釋,而要給出一個特定的“場”,通過展開聯(lián)想或想象,悟出意蘊和道理;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體悟力,讓學生去感受,而不能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
語文學科的綜合實踐性以及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質,都要求語文教學必須探索一種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在真實或類似真實的情境中去體會、感受、實踐、思考,情境教學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一、因題設疑,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語文課文的標題通常極具深意,或隱喻、或概括、或提示線索等等,很多時候是我們進入課文學習的一把鑰匙。因此,因題設疑,讓學生帶著一系列的問題去研讀課文,是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常用的技巧。比如,教《燭之武退秦師》一課,就可以從解題和設疑入手。通過看注釋,明確文題的意思是“燭之武使秦國的軍隊撤退”,然后引導學生就題目提出自己的疑問,諸如燭之武是誰,他為什么要退秦師,他是怎么使秦國的軍隊撤退的等等。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就比教師按部就班地介紹背景,串講課文效果好得多。因為,學生被帶到了一個問題情境之中,他們自己提出了問題,并要通過研讀課文去解決問題。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就被調(diào)動了起來,這時教師的角色就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的啟發(fā)者、引導者和幫助者。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動的參與度都會大大提升。而為了解決問題,學生會查閱注釋和工具書,會回憶相關的地理和歷史知識,會進行批注和討論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學習方法,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語文學習實踐的過程,就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思維能力等都在學習實踐中得到了鍛煉和開發(fā)?!白x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正是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任務情境里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二、造境激情,喚醒生活經(jīng)驗,促進理解和感受
在會讀書的人眼里,文章不是一排排線性排列的文字,而是鮮活生動的生活場景,有色彩、有聲音、有溫度、有質感、有情感、有思想。感受文字的魅力,充分體味語文的人文意蘊,需要具備把文字讀活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利用音樂、圖像、生動的語言描繪等手段,激活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想象在頭腦中再造文章描寫的情境,把平面的文字變成立體的“電影”,變成仿若身臨其境的神游。比如,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就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赤壁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感受下,去體味詞人煉字之妙,體會“亂”“穿”“驚”“拍”“卷”的生動與傳神,體會“千堆雪”的比喻形象,體會大自然的雄奇與壯美。還可以讓學生回憶赤壁之戰(zhàn)的盛況,直觀欣賞或想象周公瑾“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自如,想象貌美如花的小喬與帥氣英武的周瑜這對璧人琴瑟相和、談笑風生的和諧與甜蜜。并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何詞人會對周瑜的人生進行剪接,將“小喬初嫁了”和赤壁之戰(zhàn)間幾年的時間間隔忽略掉,將英雄美人、事業(yè)功績并舉?補充介紹蘇軾寫這首詞時的人生際遇:愛妻王弗已逝,政治上遭遇挫折,被貶黃州任團練副史已經(jīng)兩年,四十七歲了,人生老大,功業(yè)無成。兩相對比,心境凄涼。設身處地,如果你是蘇軾,你會怎樣?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對詞人的慨嘆、憂愁就深有體會了。然而,蘇軾并沒有囿于低沉,而能以“人生如夢”來開解自己,寄情山水,酹酒江月。將個人的身世之悲融入浩渺的時空,用千古的時光和不盡的江水稀釋這份失意與悲苦——一勺鹽放在一杯水里,你會覺得咸澀,放入一缸水、一河水、一江水中,誰又能品出它的滋味呢?學生從蘇軾的達觀中,應能學會豁達與樂觀,體會“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哲理,從而能夠更好地面對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失意。
三、角色扮演,模擬生活情境,深入體會人物情感
語文教材中的小說、戲劇,有很多對話描寫。我們可以利用角色效應,設計角色讓學生充分活動,或分角色朗讀,或分角色表演。從而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語言→情境→語言”的不斷溝通結合,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化學生對情境的認識,進而讓學生感悟作品遣詞造句的精妙,發(fā)展學生的語感。比如,教學話劇《雷雨》,就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魯侍萍和周樸園,讓學生在表現(xiàn)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拿捏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情感與思想變化。通過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句子,體會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活動。從周樸園保留舊睡衣、舊擺設、保持“這間房子的窗戶是不能隨便打開的”習慣等細節(jié),看出他對年輕時那段清純、美麗的愛情的回味;從他與侍萍的矛盾的對往事的描述中,看出他的“姓梅的小姐”的美化事實里隱含的虛榮與勢力;從他的幡然變色中,剝?nèi)ニ麥厍槊}脈的面紗,露出他自私勢利的真面目。而一旦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或者課本劇表演,進入了劇本的情境之中,那么,他們對人物的性格、情感、思想的體會與評價就要深入準確得多。他們對于語言文字的色彩與魅力的感悟與欣賞也要深刻生動得多。
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一個情感課堂,一個對話的課堂,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感悟的課堂。引導學生走進作品的藝術境界,融入情境,激發(fā)他們探究的欲望,激發(fā)他們的情思和遐想,引導他們做深入的解讀和批判,熏陶他們的情操?;粍訉W習為主動學習,化抽象符號為形象的場景,化簡約的語言為深刻的情思。讓學生體會語文與自然、社會、人類生活的聯(lián)系,在自主探索中獲得情感、知識、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將語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讓語文真正成為生活中的語文。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