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露 劉喜軍
(齊齊哈爾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聚乳酸(PLA)是一種新型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廢棄的PLA制品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環(huán)境,這對保護環(huán)境非常有利,是公認的環(huán)境友好材料。
PLA作為熱塑性材料可采用常規(guī)加工方法進行成型加工。但是聚乳酸熱變形溫度一般在55℃以下,由于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的保壓時間較長,不利于工業(yè)應用的快速推廣,為了解決PLA的韌性不足、熱穩(wěn)定性以及耐久性較差等性能缺陷,國內外的科研工作者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為了達到改善目的、拓寬應用領域,采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對PLA進行改性,改性方法大體上可劃分為物理改性和化學改性兩種[1]。
共混改性是在保留PLA原有優(yōu)良性能的前提下,添加一種或多種物質(增韌劑)與之混合以改善PLA原有性能缺陷的方法,這也是目前增韌改性PLA應用最廣泛的方法。
1.1.1溶液共混
馬海艷[2]將PLLA和聚乙二醇400(PEG400)配成質量分數(shù)為1%的三氯甲烷混合溶液,得到PLLA/PEG共混物。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PEG400加入量的增加,聚乳酸的韌性得到增加,并對聚乳酸的親水性有所改善。龐青青[3]將PLA和PBS按照一定比例,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備PLA/PBS共混物,由于PBS 與 PLA存在較強的界面相互作用,使得PLA的斷裂韌性和彎曲強度明顯提高。
孟麗艷[4]在聚乳酸增韌改性研究中發(fā)現(xiàn),聚氧化乙烯(PEO)的加入能提高PLLA的結晶速率,有利于其成型加工,尤其以高分子量PEO對PLLA 綜合性能的改善效果較好。
范燕平[5]將聚乙烯醇(PVA)/PLLA共混物和PVA-g-PLLA接枝共聚物混合溶解在DMSO中,PVA-g-PLLA接枝共聚物的加入使PVA/PLLA共混物的親水性能提高,當PVA-g-PLLA為50wt%時最佳。Kyung-Man Choi等[6]通過改變自由基引發(fā)劑DCP的用量(0~1.5%),使用低分子量聚乙二醇丙烯酸酯(PEGA)共混改性PLA。實驗結果表明,引發(fā)劑的加入致使改性后的PLA(PLM)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較純PLA明顯降低,韌性顯著增加。
1.1.2熔融共混
1.1.2.1 PLA/無機粒子共混體系
張越[7]采用片狀和球狀納米無機材料(蒙脫土和二氧化硅),通過雙螺桿擠出機在200℃左右與 PLA進行熔融共混,研究發(fā)現(xiàn)在促進PLA結晶方面,球形納米粒子SiO2要優(yōu)于片狀納米粒子MMT,但在提升PLA熱穩(wěn)定性能方面,片狀納米粒子MMT 要比球形納米粒子SiO2更好一些。Balakrishnan[8]以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有機蒙脫土(OMMT)改性聚乳酸納米復合材料,這里LLDPE/PLA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實驗結果表明,隨著OMMT的加入,復合材料的抗沖擊強度和斷裂伸長率有所下降,說明OMMT提高了復合材料的韌性。原因是PLA和 LLDPE間形成一個柔性夾層,使得PLA由脆性材料轉變?yōu)轫g性材料。
1.1.2.2 PLA/相容劑共混體系
Xuzhen Zhang[9]使用PBS-g-纖維素納米晶體(CNC)通過熔融共混改性PBS/PLA共混物,實驗結果顯示:隨著PBS-g-CNC用量的增加,PBS/PLA共混物的結晶度明顯增加,共混物的熱穩(wěn)定性顯著提高。李仲昀[10]以蓖麻油(CO.)和L-丙交酯(L-LA)為原料,共聚制備了蓖麻油與L-丙交酯共聚物(PLACO.),然后采用CO.和低分子量PLACO.增韌改性聚乳酸4032D,研究結果表明:隨著CO.含量的增大,PLACO.共聚物的儲能模量增大、韌性增強、玻璃化溫度提高,同時也提高了聚乳酸的熱穩(wěn)定性。方玲[11]以兩種不同型號的POE縮水甘油基異丁酸酯類接枝物(NAX00,NAX50)為增容劑,使用辛烯/乙烯共聚物(POE)增韌改性聚乳酸,通過雙螺桿擠出機熔融共混制備了PLA/POE共混物。實驗結果表明:當PLA、PEO、NAX00的質量比為85∶10∶5時,共混物的缺口沖擊強度為純PLA的4.6倍,并且綜合性能最佳。
1.1.2.3 PLA/共聚物共混體系
蘇思玲等[12]選用三嵌段共聚物E-MA-GMA通過熔融共混對PLA進行增韌改性,由于E-MA-GMA韌性好,并與PLA有一定的相容性,因此能顯著改善PLA的沖擊強度。馮玉林等[13]采用接枝共聚物POE-g-GMA與嵌段共聚物 E-MA-GMA分別增韌PLA,研究表明接枝共聚物POE-g-GMA與基體PLA有更強的界面相互作用,界面粘結性更好。
劉密密等[14]采用哈克密煉機制備了PLA與馬來酸酐接枝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彈性體(SEBS-g-MAH)共混物。研究結果表明:共混物的拉伸強度隨著SEBS-g-MAH含量的增加而下降,斷裂伸長率隨著SEBS-g-MAH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原因是SEBS-g-MAH改善了兩相間的界面作用,起到了增韌作用。
舒友等[15]選用丁二醇-己二酸-對苯二甲酸共聚物(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聚甲基乙撐碳酸酯(PPC)三種聚合物采用熔融共混法對PLA進行增韌改性,并制備了PLA/ PBAT、PLA/PBS和PLA/PPC共混物。研究結果表明:PLA與增韌劑相容性最好的是PBAT,其次是PBS,而PPC最差;PLA/PBAT共混物的沖擊強度隨著PBAT含量的增加而逐漸上升,PBAT可以作為可降解的PLA的增韌材料。
Wu Li等[16]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GACR)核-殼結構共聚物增韌PLA。隨著GACR含量的增加,PLA/GACR共混物的斷裂伸長率和沖擊強度相對于純PLA均顯著增加,但結晶度卻隨GACR的增加而降低??傮w來說,GACR的引入使得純PLA由脆性斷裂逐漸轉變?yōu)轫g性斷裂。
增塑劑的引入會對PLA的分子鏈起到稀釋作用,降低了高分子鏈間的相互作用力,在改善材料成型加工性能的同時,提高了PLA斷裂伸長率和沖擊強度。PLA常用的增塑劑有聚乙二醇及乳酸、甘油、檸檬 酸酯、乳酸酯(如乳酸乙酯)、丁酸甘油酯和檸檬酸甘油酯等低分子化合物。
Geyter等[17]研究結果表明,在PLA中添加10%的DOP增塑劑,PLA熔體的表觀黏度下降,加工性能得到了改善,DOP對PLA的耐熱性及熱穩(wěn)定性影響較小,斷裂伸長率顯著提高,柔韌性得到了很好改善。郭其魁等[18]采用二乙酸甘油酯(GD)開環(huán)聚合制備了二乙酸甘油酯封端的齊聚L-丙交酯(OGLA)共聚物增塑改性PLLA。研究結果表明:隨著OGLA增塑劑的加入,共混物的Tg相對于純PLLA有所降低,結晶度和剛性雙雙降低,說明OGLA增塑劑的加入改善了PLLA的韌性,增加了其柔韌度。
選用一種或者多種單體,參與到乳酸或改性乳酸的共聚合成反應或PLA的接枝、交聯(lián)反應以彌補PLA性能缺陷的方法,稱之為PLA的化學改性。
2.1.1無規(guī)共聚改性
樊國棟等[19]以乳酸(LA)為原料、鋅酸亞錫[Sn(Oct)2]為催化劑直接熔融縮聚合成聚乳酸,然后將PLA與PEG-400按m(PLA)∶m(PEG)=9∶1共聚合成PLEGS。共聚物的柔韌性得到了明顯改善。
饒炬[20]以5-甲基-5-芐氧羰基三亞甲基碳酸酯(MBC)與LLA按n(MBC)∶n(LLA)=34∶66開環(huán)共聚制備了乳酸-功能化碳酸酯共聚物(P(LLA-MBC))。研究結果表明:與純PLLA相比,PLLA的結晶度同時降低,共聚物的綜合力學性能得以平衡。
2.1.2接枝共聚改性
Gutierrez-Villarreal[21]通過紫外光照射,將苯甲酮( BP)共價接枝到PLA膜表面,然后引發(fā)聚乙烯吡咯烷酮(NVP)在PLA膜表面接枝共聚,得到NVP改性PLA膜,研究表明,NVP改性PLA膜的親水性與純PLA 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輻射環(huán)境中或交聯(lián)劑存在下,加入單體與PLA發(fā)生交聯(lián)反應生成網(wǎng)狀聚合物,從而達到改善PLA性能的目的。采用微波輻射新技術對PLA進行交聯(lián)改性,是一種高效、簡單且環(huán)保的方法。
袁華等[22]以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為擴鏈劑,致使聚(己二酸丁二酯/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與PLA 之間發(fā)生交聯(lián)反應。PLA經(jīng)交聯(lián)后,結晶度降低、斷裂伸長率增加、柔韌性增加。Bhardwaj等[23]使用羥磷灰石(HAP)直接用于PLA的交聯(lián)改性。與HAP/PLA簡單共混物相比,交聯(lián)的HAP/PLA/PA復合材料生物相容性更好,抗拉伸強度和斷裂伸長率較純PLA分別提高了570% 和 847%,柔韌性得到了明顯改善。
近年來,聚乳酸作為一種新型綠色高分子材料,已經(jīng)被人們廣泛應用于生產(chǎn)實踐中。同時為了改善PLA的性能缺陷,科技工作者探索了許多增韌改性方法,較為徹底的辦法是引入含有長的亞甲基鏈或不規(guī)則大分子,由于自身柔順性較好,破壞了PLA的規(guī)整性,致使分子鏈上功能基間隔變大,相互吸引力變小,可根本上改變 PLA 脆性,且改性后的聚合物性能穩(wěn)定。但由于這種方法成本高、污染大,不利于推廣應用。因此,今后的研究工作應該圍繞開發(fā)綠色環(huán)保、高效廉價的合成工藝、改性技術開展。改性后的PLA可應用于農業(yè)、醫(yī)學等眾多行業(yè)領域,隨著人們對PLA改性方法研究的不斷深入,聚乳酸必將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所裨益。
[1] 劉斌基. 聚乳酸的性質與制備方法[J]. 新疆有色金屬, 2015,21 (5): 54~56.
[2] 馬海艷. 相對高分子質量聚乳酸的合成及共混改性研究[D]. 東華大學, 2007.
[3] 龐青青. 溶液共混法增韌改性聚乳酸的研究[D]. 吉林大學, 2016.
[4] 孟令艷. 聚乳酸耐熱和增韌改性研究[D]. 北京服裝學院, 2015.
[5] 范燕平. 聚乙烯醇對聚乳酸的改性研究[D]. 汕頭大學, 2006.
[6] Kyung-Man Choi, Sung-Wook Lim.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lactic acid)modified by poly(ethylene glycol) acrylate through reactive blending[J]. Polym. Bull., 2014,71(12): 3 305~3 321.
[7] 張越. 共混改性聚乳酸復合材料的制備與結構性能研究[D]. 江南大學, 2016.
[8] Balakrishnan H, Hassan A, Wahit M U, et al. Novel toughened polylactic acid nanocomposite: Mechanical, therm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J].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0, 31(7): 3 289~3 298.
[9] Xuzhen Zhang, Yong Zhang. Reinforcement effect of poly(butylene succinate) (PBS)-grafted cellulose nanocrystal on toughened PBS/polylactic acid blends[J].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6, 140: 374~382.
[10] 李仲昀. 蓖麻油與L-丙交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增韌改性聚乳酸的研究[D]. 江蘇科技大學, 2014.
[11] 方玲. POE增韌聚乳酸復合材料的研究[J]. 工程塑料應用, 2009, 37(6): 5~8.
[12] 蘇思玲, 金樂群, 顧永安. E-MA-GMA三嵌段共聚物對聚乳酸的增韌改性[J].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2008, 24(4): 53~57.
[13] 馮玉林,殷敬華 等.環(huán)氧基團功能化彈性體增韌聚乳酸的性能[J]. 高等學?;瘜W學報, 2012, 33(2): 400~403.
[14] 劉密密, ,魏發(fā)云, 張瑜. SEBS-g-MAH增韌聚乳酸的性能研究[J]. 中國塑料, 2011, 25(4): 38~41.
[15] 舒友, 馬騰, 何偉. 聚乳酸增韌改性[J]. 塑料科技, 2011, 39(5): 63~66.
[16] Wu Li, Dandan Wu.Toughening of polylactide with epoxy-functionalized methyl methacrylate-butyl acrylate copolymer[J]. Polym. Bull., 2014, 71: 2 881~2 902.
[17] N. De Geyter, R. Morent. Plasma modific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in a medium pressure DBD[J].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10, 204(20): 3 272~3 279.
[18] 郭其魁, 桂宗彥, 龔飛榮. 二乙酸甘油酯封端的齊聚 L-丙交酯增塑改性聚L-丙交酯薄膜[J]. 功能高分子學報, 2009, 22(4): 373~377.
[19] 樊國棟, 楊海燕. 聚乙二醇對聚乳酸的共聚改性研究[J]. 塑料, 2009, 38(1): 51~53.
[20] 饒炬,龔飛榮. 環(huán)狀碳酸酯共聚改性聚乳酸性能[J].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2009, 38(1): 51~53.
[21] Gutierrez-Villarreal M H, Ulloa-Hinojosa M G, Gaona-Lozano J G.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of Poly ( lactic acid ) Film by UV-Pho-tografting of N-Vinylpyrrolidone[J]. J Appl Polym Sci, 2008, 110(1): 163~169.
[22] 袁華,楊軍偉,劉萬強 等. 熔融擴鏈反應制備PLA/PBAT多嵌段共聚物[J]. 工程塑料應用, 2008, 36(10): 46~50.
[23] Bhardwaj R, Mohanty A K. Modification of brittle polylactide by novel hyperbranched polymer-based nanostructures [J]. Biomacromolecules, 2007, 8(8): 2 476~2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