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蘇
和許多跟著外婆、奶奶長大的八零后一樣,我小時候最親近的人是外婆。外婆在川西平原農(nóng)村長大,身高不到1米5,只有小學文化,她的三個孫女卻分別進入了浙江大學、紐約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后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各自的工作領域里燃燒著小火焰。
外婆家是平房,青瓦白墻,有個四四方方的小院,院子里一棵石榴樹、一臺石磨,養(yǎng)著兩只老母雞。我的幸福童年就是在這個院子里度過的:爸媽去上班,我就在外婆家玩。炎熱的夏天,玩累了午休時,她會哼著兒歌,用大蒲扇給我驅趕蚊蟲。外婆沒有讀過西爾斯、杜威或蒙特梭利的著作,但她的育兒觀,和很多大家不謀而合。
好玩具,不花錢
九十年代初,小縣城長大的孩子還沒有太多高級玩具,但這絲毫不影響我童年的幸福感,因為我有一個聰明會想辦法的外婆。一張舊報紙會在她手里變成小貓小狗;外婆煮飯,她會給我鍋碗瓢盆任我敲得乒乒乓乓;外婆掃地,也會給我一個掃帚當馬騎。外婆還特別善于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她常常把竹葉折成靈巧的小船,放在溪流里漂很遠都不會沉;也會做手工“金魚”——用一截胡蘿卜做魚身子,插上桫欏葉子做尾巴,再用牙簽插上小紅莓做眼睛,一只只浮在裝滿水的木桶里,就能讓我著迷一個下午。
在養(yǎng)育女兒的過程中,很多我們精挑細選買回來的玩具,她常常玩十分鐘就永遠不再碰了,每隔一段時間家里就會鬧“玩具荒”。反倒是一些常見的生活用品,能引起她的興趣。
于是我嘗試用外婆的辦法,打開思路,想辦法放大娃玩具的范疇。我做飯,就給娃幾個木勺子塑料碗(立刻變成了她的廚房敲擊樂團);我拆快遞,就給她一個空紙箱(立刻變成她探索的城堡);我整理房間,也給她一個籃子,請她幫我把臟衣服放進去(效率驚人)……這些安全有趣的日用品構成了我家不花錢的“玩具庫”,也給了娃更豐富的探索和想象空間。
細養(yǎng)易,粗養(yǎng)難
很多家長把孩子緊緊捏在手里保護著,這也不許碰,那也不讓摸。在外婆眼里,細養(yǎng)是懶辦法,粗養(yǎng)才要花更多心思。因為和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世界相比,要把孩子關在籠子里精心呵護,太容易了。
她總是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把握孩子的節(jié)奏,又不讓孩子感到窒息。她如此地愛我們,隨時會解讀孩子傳遞的信號,餓了就該吃、累了就該睡,但絕不會看到她追著娃喂飯,或者出門給娃裹個里三層外三層。
外婆的育兒原則包括:
·她相信孩子飽餓自己心里有數(shù),從不強迫,愛吃吃,不愛吃就玩去;
·不會聽見外婆說“這不行”“那不行”,她喜歡鼓勵我們大膽探索身邊的事物;
·遇到困難(比如小椅子倒了),鼓勵我自己想辦法、拿主意解決;摔了不馬上扶,耐心引導我自己勇敢爬起來;
·每天花足夠的時間講故事、唱兒歌、游戲,但也鼓勵我獨立玩耍,我認真研究某件東西的時候,她在旁邊靜靜看著,絕不打擾;
·我受風寒流鼻涕了,她會熬一鍋白蘿卜姜湯給我喝下發(fā)汗,不亂吃藥,好得很快;
·只要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娃下地玩耍、臟一點并沒什么大礙;
·強調參與感,做家務時鼓勵我也一起來,哪怕做得不好也沒關系,尊重我的動手能力;
·稍大一些后,鼓勵我自己出去找別的小伙伴玩,不成天呆在家里。
外婆的養(yǎng)育法,和我在育兒專著里讀到的建議常常驚人相似。比如,寶寶會爬會走后,常常想去觸摸他們不應該玩的東西(比如插座),但美國育兒專家發(fā)現(xiàn),那些總是對孩子說“不”的家長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能量。正確的做法是:在家里劃出一片安全的區(qū)域,盡量將這塊空間打造得新穎有趣、每周變化一下布置,給孩子足夠的新事物和空間去探索。另外,如果寶寶很想玩不該玩的東西,可以通過“轉移”把否認變?yōu)榭隙?,比如“寶寶真喜歡看書,可是這是爸爸的書,我們來看這本你的書好嗎”?再比如“寶寶很喜歡小動物,但是拽著貓咪的尾巴它會疼,咱們這樣輕輕摸摸”。
外婆的粗養(yǎng)細愛,讓童年的我知道自己是被允許、被認可的,我所認識的世界是充滿可能性的。
要育人,先律己
外婆和外公結婚以前是幼兒園老師,結婚以后聽外公的安排,辭職在家照顧孩子。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全職媽媽這個角色是非常罕見的。外婆雖然沒工作,但常常在操持家務之余出去做零工補貼家用,連搬磚這樣的體力活也做過。
孩子們很小就學會了像外婆一樣體貼和幫助他人。孩子們心疼她,有一天十歲的媽媽告訴外婆不要早起了,讓他們起來做一次早飯,外婆高興地表示贊許,但第二天照樣早起,一邊做家務,一邊微笑著看孩子們在廚房里忙碌,對他們的積極表示肯定。外婆的五個子女都異常勤奮,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身越勤,心越安
我曾經(jīng)被產(chǎn)后抑郁擊中過。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雖然被家人團團圍住照顧著,卻怎么都高興不起來,好像鉆進了一個黑洞。
那段時間我常想,外婆養(yǎng)育了五個子女,一生辛勞,卻很少聽見她抱怨,總是非常喜悅知足。她總是忙忙碌碌,不是在做飯就是在包餃子,不是在做針線活就是在洗衣服,或者打掃衛(wèi)生或者看書報。受外婆啟發(fā),產(chǎn)后情緒不佳的我開始努力讓自己“動”起來。當時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每天瑜伽半小時、有氧運動半小時,同時每天為家人做一件小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其實,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有規(guī)律的運動是治療產(chǎn)后抑郁的最佳方案之一。運動可以增加人腦分泌的“幸福化學物質”,不僅可以改善睡眠,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消除焦慮。
現(xiàn)在女兒已經(jīng)一歲多了,產(chǎn)后抑郁早就不見蹤影。我除了照顧娃,還堅持運動、寫作,過得非常充實,每個早晨迫不及待要起床開始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