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嚴玲+滿慧靜+宋宏穎+楊清然
【摘要】目的 研究頭針配合張力平衡針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取樣法,將其分為實驗組50例和對照組48例。實驗組選取頭針配合張力平衡針法治療,而對照組則進行常規(guī)針刺法,28天后復評肌痙攣狀態(tài)。
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肌張力以及肌痙攣狀態(tài)都比治療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8%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64.5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頭針配合張力平衡針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具有較好療效,對改善患者肌張力以及肌痙攣狀態(tài)有著良好效果。
【關鍵詞】張力平衡針法;痙攣性癱瘓;麻痹;隨機對照;中風;頭針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0.00.02
Head needle with tension balanc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ies
ZHANG Hai-yan,YAN Ling,MAN Hui-jing,SONG Hong-ying,YANG Qing-ran
(Cang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Hebei Cangzhou 06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head tension balance acupuncture needle with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Methods Select August 2015~in May 2016 in our hospital 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random sampling metho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50 cas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48 cases. Group selection head needle with tension balance acupuncture treatment, while control group routine acupuncture method, 28 days review muscle spasticity.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muscle tension and muscle spasticity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an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8% 64.5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Head needle stitch tension bal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patients have good curative effect, muscle tension and muscle spasticity in patients with improved has a good effect.
【Key words】Tension balance stitch;Spastic paralysis;Paralysis;Randomized controlled;Stroke;Head of the needle
痙攣性癱瘓的病癥是患肢肌張力增高[1],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出現病理反射,無肌萎縮和肌束震顫,但長期癱瘓后可見廢用性肌萎縮[2]。病人在中風后容易引發(fā)嚴重的后遺癥,患者在中風后出現肢體癱瘓,肌張力突然大幅度的升高或發(fā)生痙攣,動作協(xié)調能力下降。如果長期處于痙攣狀態(tài),會影響最終的療效。為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頭針配合張力平衡針法治療,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取樣法,將其分為實驗組50例和對照組48例。所有患者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腦出血診斷標準。并通過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定患者的療效。量表總分100分,其中0~20分患者為完全依賴,21~60分的患者嚴重依賴,61~90分的患者為中度依賴,91~99分的患者為輕度依賴,100分的患者為完全獨立。對于輕度依賴與完全獨立的患者,論文認為治療效果是顯效的,中度依賴的患者論文認為資料是有效的,而對于0~60分的患者,論文認為是無效的。
1.3 納入標準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對患者的病情,年齡,知情權,服藥情況,身體狀況等提出要求。符合納入標準的需滿足以下條件:臨床表現上,患者在中風后出現肢體癱瘓,肌張力突然大幅度的升高或出現痙攣癥狀;年齡40~76歲;在恢復期,保持清醒的意識,穩(wěn)定的生命體征;沒有影響功能恢復的其他神經或肌肉骨路疾??;所有研究對象均在自愿的前提下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
采用頭針配合張力平衡針法治療。對側運動區(qū)、足運感區(qū)等處,快速進針、捻轉一分鐘倆百次,捻轉一分鐘,留針半小時。張力平衡針法,第一組穴:上肢屈肌側極泉、尺澤等;下肢伸肌側血海、梁丘等處;技術標準:采用0.3 mm×40 mm規(guī)格的毫針,快速刺入各穴,給予柔和均勻的捻轉手法,出針動作輕柔。第二組穴:上肢伸肌側肩髃、天井等處;下肢屈肌側髀關、曲泉等處。技術標準:快速刺入各穴,得氣后給予較強捻轉手法,以出現較強針感為度,出針快。一天一次,每次留針半小時。
1.4.2 對照組
采用國內公開認準的針刺方法。1次/d,每次留針半
小時。
1.5 療效判定標準
所有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本實驗選用的判定標準:根據患者肌張力減輕程度判定。顯效:肌張力還沒有完全恢復正常,且肌張力下降2級;有效:肌張力恢復部分正常,且肌張力下降1級;無效:肌張力無變化。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肌張力以及肌痙攣狀態(tài)都比治療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8%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64.5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n(%)]
3 討 論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陰陽虛盛是判斷疾病指標,而“陰陽失調”會出現人體機能的異常[3]。中風后痙攣性癱瘓也是由于陰陽失調所致。治療陰陽失調應當當扶陰抑陽,反之亦然。治理的根本就是使人體陰陽歸于平衡,運動性的使其趨于平衡之態(tài)[4]。中風后痙攣性癱瘓分為倆類:屬陽緩而陰急,陽虛陰盛之癥的患者上肢內側屈肌更為嚴重,呈現攣縮屈曲的形狀; 屬盛之癥的患者,下肢以外側伸肌更為嚴重。根據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理論認為,人的頭部是人體氣街所在位置,人們通過氣街發(fā)揮著使經氣內止于腦的作用,由此可知暴露在外面的頭皮緊密聯系著腦髓。腦髓在人體發(fā)揮左右陰陽的重要作用,身體一旦開始出現陰癥就用陽來壓制,平衡人體陰陽。中風后痙攣性癱瘓就是因為腦樞機失調,陰陽失衡,肢體難調,用頭針可調人體陰陽使之平衡?,F代醫(yī)院用現代說法解釋,治療使用的頭針刺激運動區(qū)。其可以當做大腦皮層中央前回的頭皮投影,利用刺激對側軀體的運動進行管理。對癱瘓患者的側頭進行穴針刺治療有著調整、平衡上下、左右陰陽的作用。穴針刺治療就是刺激患肢對側運動區(qū)、足運感區(qū)等,促進受損部位的上運動神經元加速恢復。常規(guī)上治療的方法,只能較好的治療中風后癱瘓早期患者,對那些肢體癱瘓呈弛緩狀態(tài)的患者治療效果不明顯。張力平衡針法用不同的刺激手法,對患者患肢痙攣肌及拮抗肌上的有效穴位進行同時治療,能從多方位的協(xié)調和平衡痙攣肌與拮抗肌的肌肉張力,使生物力學達到平衡的狀態(tài),最終達到緩解肢體痙攣狀態(tài)、改善其臨床癥狀。
通過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給予頭針配合張力平衡針法和常規(guī)針法均能改善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患者上肢亢進的屈肌肌張力程度以及下肢伸肌肌張力,但前者實驗組療法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醫(yī)者在治療時可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靈活選用。
參考文獻
[1] 畢 穎,邵曉梅,李麗萍,等.針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進展[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2,47(1):69-72.
[2] 毛新發(fā),李嗇夫,吳志國.30例脊肌萎縮癥臨床分析[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08,8(3):208-209.
[3] 晏淑梅.調節(jié)陰陽平衡防治亞健康[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2,28(17):2682-2683.
[4] 姚慶萍,陳 靜,魏 麗.頭針配合張力平衡針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2,(1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