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一:
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人在做事時總會受到感情影響。感情是促進人正確認知事物的催化劑,正是有了感情,人對事物的認知欲更強,更能加深對事物的認知。易水河邊那位高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荊軻,正是因為對燕國的感情,使他認識到了為國犧牲的意義和人的價值。
話題二:心靈的選擇
我常常懷念古代,那是充溢著人格魅力的時代。那些君子翩翩風度的背后,是誠實、信用、執(zhí)著的信念。那位隨蕭蕭易水而去的壯士,難道不留戀自己的家園故國?難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險惡與危難?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去得那樣堅定,帶著對國君的忠誠和對誓言的忠貞。那手執(zhí)和氏璧在秦大殿上慷慨陳詞的藺相如,難道不知秦王的陰險與貪婪?他在出發(fā)前已經(jīng)許下完璧歸趙的諾言!他們正是循著一條兌現(xiàn)諾言的艱難道路,在英勇地捍衛(wèi)國家的利益和心靈深處那份不朽的契約。
話題三:面對強權(quán)
據(jù)《史記》所載,燕太子丹囑咐荊軻:“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边@就是說,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脅迫他退還已侵占的諸侯國領(lǐng)土,如果能取得成功,他們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們才準備殺掉他。荊軻刺秦體現(xiàn)了阻擋秦國繼續(xù)攻打其他小國的人道主義和無畏精神。退兵之計也好,緩兵之計也罷,這應(yīng)是荊軻為解燕國之困,更是為所有諸侯國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話題四:命運與時代
在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荊軻也猶如一顆沒有決定輸贏權(quán)力的棋子,在那個時代,荊軻是步履維艱的。無論哪個時代,生活都充滿了悖論,面對撲面而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我們也常常走出了一個陷阱,卻又陷入了另一個困境。人總是處于一定的時代,我們在一個時代反觀另一個時代的局限時,往往忽略了自己所處時代的局限。我們不能以自己所處時代的價值作為標準去衡量荊軻那個時代的信仰價值。
另類解讀一:
自己的認識與別人的期待
荊軻并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他在衛(wèi)、榆次、邯鄲之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低,衛(wèi)元君不用他,蓋聶“怒而目之”,魯勾踐“怒而比之”,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卻認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與高漸離飲于市,歌于市,旁若無人,最后還真被太子丹看中,擔負起刺秦的重任。結(jié)果,秦王沒死,自己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還加速了燕的滅亡。太子丹開始勸他刺秦時,荊軻還說“恐不足任便”,但經(jīng)不住太子丹的“固請”,荊軻竟不顧此為“國之大事”,決定前去刺秦王。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荊軻被別人的期待弄昏了頭。結(jié)果,在他死后,魯勾踐笑話他說:“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shù)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
——《自己的認識與別人的期待》
另類解讀二:明智
古時,荊軻因勇刺秦王為人稱頌。的確,荊軻的勇氣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總覺得荊軻死得糊涂?!疤煜麓髣莘志帽睾希暇帽胤??!笨v觀歷史,此話可算得是至理名言了。
戰(zhàn)國后期,中國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七個諸侯國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許多小國,戰(zhàn)事連連,民不聊生。這時候,建立一個強大統(tǒng)一的帝國是民心所向。可惜,荊軻沒有認識到這個道理,他一心一意要殺秦王,以保護那一批勢單力薄的小國。不過,荊軻畢竟只是一介小民,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為怪的。荊軻死了,秦王惱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滅亡,荊軻真是太糊涂了。
——《評荊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