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
FBI(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隸屬于美國司法部,是由美國聯(lián)邦政府管轄的獨立刑事司法機關。作為美國專門處理全國性案件的執(zhí)法機構,犯罪分子、恐怖分子應該才是FBI的眼中釘。不過,有權力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沖突,讓FBI恨得牙癢癢的不只是黑道,白道上的“眼中釘”也真不少。
FBI“杠上”蘋果公司
外形美觀、軟件硬件質(zhì)量都過硬的蘋果手機,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許多人心中的最愛,不過,對于蘋果手機,F(xiàn)BI可以說是憋了一肚子火。
為什么FBI會和蘋果手機“杠上”呢?這得從蘋果手機強大的保密功能說起。一般,蘋果的用戶可以給手機設定4~6位數(shù)的鎖機密碼,4位密碼雖然只有1萬種組合,破解起來也并非難事,然而蘋果手機具備加密和數(shù)據(jù)自毀功能,如果連續(xù)輸入密碼錯誤達10次,手機將自動刪除存儲數(shù)據(jù)。如此絕情的保密手段令FBI束手無策,F(xiàn)BI手頭有上百部無法獲取數(shù)據(jù)的蘋果手機。
可能也有人會說,這還不簡單,向嫌疑犯要密碼不就成了?然而美國法律有規(guī)定,警察沒有權力要求用戶說出自己的手機密碼,何況有的時候兇手早已逃亡甚至死亡。如此一來,為了獲得有效證據(jù),F(xiàn)BI只能求助于蘋果公司了。
其實,F(xiàn)BI遇到蘋果手機就頭疼的原因,說白了就是技術不過關。因為FBI的技術不過關,蘋果公司就要幫助FBI解鎖自己一向以安全性著稱的手機嗎?這簡直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所以蘋果公司自然不會答應。他們給出了一個有說服力的理由:不能侵犯公民的隱私權,這種行為不僅會違背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還損害了美國的立國原則。
最終,在2016年,F(xiàn)BI第一次借“加州血案”將蘋果公司告上了法庭。
2015年12月2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貝納迪諾縣發(fā)生一起槍擊案,造成14死24傷,關鍵線索是兇手的一部手機iPhone5c,F(xiàn)BI想盡辦法也無法破解手機密碼。萬般無奈下,F(xiàn)BI要求蘋果公司來幫助破解,蘋果公司一如既往地嚴詞拒絕了。雙方最終鬧上了法庭、國會,甚至鬧到了總統(tǒng)奧巴馬那兒。美國聯(lián)邦法院和奧巴馬很支持FBI,法官做出裁決,蘋果公司應為手機解鎖,但是法院下令也不管用,蘋果公司仍然以保護個人隱私權的名義堅決地拒絕。
這個事情幾乎就要讓大家都下不了臺了。好在FBI也識趣,找到了來自第三方的方法破解了iPhone5c,選擇了撤訴。
事情算是順利解決了。但是,蘋果公司得知還有別的方法破解密碼后,表示今后將設計更好的系統(tǒng),減少任何人(包括蘋果公司自身)破獲用戶隱私的能力,給用戶更多的權力讓他們自己控制密碼。估計FBI看到這條新聞要哭暈了。
老對手CIA
2012年,CIA(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戴維·彼得雷烏斯因牽涉婚外情丑聞辭職,結束了僅僅14個月的CIA局長生涯,可以說是最短命的中情局局長。拉他下馬的正是FBI的一名小偵探。引起爭議的是,這名偵探未經(jīng)授權就直接將CIA老大的婚外情丑聞提交給了國會,評論家們認為這是不正當?shù)男袨?。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CIA與FBI素來不和的傳言確實不虛。不過,這已經(jīng)不是CIA與FBI的第一次暗戰(zhàn)了。
從20世紀40年代CIA創(chuàng)建之日起,這場恩怨就正式拉開了帷幕。CIA的第一任局長是多諾萬,F(xiàn)BI的第一任局長是胡佛。多諾萬與胡佛是出了名的互相對不上眼。
從那之后,這兩個機構就一直明爭暗斗,長期以來都在互相貶低對方的情報,這導致在許多重大危機面前,美國政府失去了預判能力。比如,1963年肯尼迪之所以遇刺,是由于CIA貶低了FBI的情報價值;多年之后,2001年“9·11”事件的發(fā)生,又是由于FBI貶低了CIA情報的價值。在“9·11”悲劇發(fā)生的3年前,CIA曾提供給FBI一條情報,這條情報的內(nèi)容,正是一伙阿拉伯恐怖分子有可能在計劃操縱一架裝滿炸藥的飛機撞擊美國世貿(mào)中心。然而,這條情報卻被淹沒在FBI眾多的文件中。
也許有人會疑惑,F(xiàn)BI專注于調(diào)查美國國內(nèi)的犯罪活動,CIA從事調(diào)查海外的間諜活動,兩者各司其職,一起為保護美國效力,有什么好沖突的呢?其實,恐怖組織往往不局限于一國之內(nèi),比如像“9·11”那樣的襲擊事件,既會牽涉到海外情報,也會涉及國內(nèi)的反恐行動,所以CIA和FBI在一些領域的職責會重合。更重要的是,CIA雖然可以收集情報,但FBI才有執(zhí)法權,所以雙方還不得不合作。
那么,為什么美國要將反間諜機構劃分為兩個機構呢?主流觀點認為,當初美國總統(tǒng)設立CIA,就是為了避免掌握情報的權力集中在一個單一的執(zhí)法機構手上。不過,隨著這兩大機構的地盤之爭,這個設立初衷正在對美國的安全造成越來越大的威脅。
與ATF的地盤爭奪戰(zhàn)
2005年4月,西雅圖的地方警察及時阻止了郊區(qū)一處住宅的炸彈引爆;但沒法化解另外一個尷尬的局面:兩個“仇家”FBI和ATF(美國煙草火器與爆炸物管理局)幾乎同時到達了現(xiàn)場。
縱火者來自“地球解放陣線”,這是一個專門策劃國內(nèi)恐怖活動的組織。由于FBI負責調(diào)查國內(nèi)的恐怖組織,ATF則認為調(diào)查和制止槍支犯罪是自己的天然使命,所以兩者的爆炸組專家都認為自己應該負責調(diào)查。
這場管轄權爭奪戰(zhàn)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多年來,兩個機構獨自辦案,都擁有各自的數(shù)據(jù)庫和實驗室,在一些類似西雅圖的爆破案件中,沖突頻發(fā),要么爭相搶功,要么互相指責。
其實,F(xiàn)BI不只是與ATF沖突,在美國聯(lián)邦預算吃緊的情況下,每個執(zhí)法部門都在爭取更多的資源,擴展自己的執(zhí)法地盤,所以也都希望自己能在某些犯罪領域擁有調(diào)查權。結果,這些機構與什么事都要管的FBI內(nèi)訌嚴重。
看來,電影里面大名鼎鼎的FBI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不只是犯罪嫌疑人制造的。FBI雖然權力很大,但由于職責劃分有重疊,與其他聯(lián)邦機構的沖突難以避免。有這些沖突存在,F(xiàn)BI在美國執(zhí)法界的老大地位就會受到威脅,這無疑也是FBI的一塊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