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這樣的場景尋常見:逢節(jié)慶,社區(qū)總要“聯(lián)歡”或“茶話”,散會時,“塑料家族”與餐巾紙滿地“角逐”,有人嘆曰:嗬嗬,同樣情狀,要在外國,收拾得利整整的……類似言論,亦時見網(wǎng)上、報端,一言以蔽之曰:國人素質(zhì)忒差!
筆者無意順此“理論”,倒是另一波剛熄的網(wǎng)上熱議吸引了筆者的視線。巧得很,這是一紙媒披露紐約時報廣場新年倒計時后,地面一片狼藉的畫面,遂在中國網(wǎng)絡(luò)上引發(fā)了一場討論。那洋文明達相當高“段位”的“湯姆大叔”,竟然也……亂扔垃圾!這似乎讓一些同胞異常興奮地找到了“自信”……
讀此,筆者的“大腦天空”立刻飄過五個字:言必稱希臘。
“言必稱希臘”是毛澤東在1947年發(fā)表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的名句。溯古,《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言“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毛澤東借這個句式,創(chuàng)用了一句“言必稱希臘”,批評黨內(nèi)的教條主義,“信而好古”,鉆到故紙堆里出不來;從另一角度說,“仰承洋大人的鼻息”到何種程度?
此際,筆者用言必稱“外國的月亮……”而直指現(xiàn)時,因為這種以“洋”劃線,凡“洋”即標尺,作為一種歷史的和文化的現(xiàn)象,由來已久。
1947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在新生開學典禮上說:“美國的天空比中國藍,所以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币谎约瘸觯巴鈬脑铝帘戎袊膱A”遂“謬種流傳”。
面對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不止一撥國人發(fā)聲“慨嘆”:那外國的月亮真比中國的圓……當然,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足已證明,這堪稱經(jīng)典的“貽笑萬世”(宋·劉敞《論溫成立忌》語)的謬論。而今,不再言外國的物質(zhì)生活如何“漂亮、鮮亮”,則道外國的文明素養(yǎng)、精神生活如何“高大上”……顯示了“言必稱希臘”到言必稱“外國的月亮……”的“一以貫之”,其背后,怎么看,都晃著《法門寺》中賈桂的影子——賜坐于他,卻說“奴才站慣了”,不敢坐。其實,長期站著,他已經(jīng)“不會坐”了。
此際,我誦一句英文的“成語”:“抬起下頦,但不過分?!迸c泱泱同胞龍的傳人共勉,并以為這是建設(shè)文化強國的國民應(yīng)有的自尊,也是一個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奮然前行的民族應(yīng)有的自信……
抬起下頦,但不過分,是國人面對世界最適合的角度。
一個人低慣了頭,長此以往,沒有錯也會油然覺得自己有錯。那種自卑的姿態(tài),似乎永遠在領(lǐng)悟被批評的必要,永遠在研究別人似乎留下的腳印……
一個人總是采取仰望的姿勢,目光便不斷去追逐新的高度,不會注意腳下豐厚的黑土地了,結(jié)果呢,要跌跤的……
是故,你不必因為祖奶奶“三寸金蓮”百年而自慚,也不要因為“西點軍校學雷鋒”系“愚人節(jié)消息”而自諷,更不可學習西方先進,就筷子易為刀叉而自輕……
同理,也不要因美國名家奧戴德·申卡爾放言“21世紀是中國世紀”便自高,更不可被西方大報忽悠“五年后中國將成世界第一,引領(lǐng)世界”便自傲,也不必因凡來賓皆盛贊,華夏經(jīng)濟創(chuàng)連年高速度增長“奇跡”便自狂……
糾其實,論“時令”,歐美都有風雪夜,非洲亦有月圓時;說“人性”,各國都有“黛玉、寶釵”,也都有“薛蟠、焦大”…… 我們斷不可凡“洋”即標尺,不要動輒美國如何如何,不以“太空中可以看見萬里長城”的傳聞便歡欣雀躍,亦不以披薩大賣便將天南地北的餡餅店皆“易幟”……
俯仰間顯自尊,我們應(yīng)取的態(tài)度就是充滿自信地挺立在自己廣袤的土地上,對外不卑不亢,令己莊敬日強(語出《禮記·表記》:“君子莊敬日強?!保?,即以莊嚴持重的態(tài)度,謀求日漸篤實,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