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
2016年12月20日晚,螞蟻金服旗下全資子公司招財寶在官網發(fā)布《僑興項目逾期及啟動保險理賠的說明》,稱投資人持有的惠州僑興電訊工業(yè)有限公司2014年私募債券”和“惠州僑興電信工業(yè)有限公司2014年私募債券”的1-7期逾期無法兌現(xiàn)。據(jù)披露逾期金額達3.12億元。公告稱,僑興債由浙商保險承擔保證保險,并已啟動了保險理賠程序。
我們且不論招財寶是否如自己所稱是純粹的信息中介平臺,先分析一下招財寶逾期事件中的基本法律關系。廣東金融高新區(qū)股權交易中心作為受托管理人承擔惠州僑興公司私募債券的發(fā)行管理,招財寶作為僑興債券的發(fā)行平臺,將產品打包成企業(yè)貸理財產品在平臺上發(fā)售,個人投資者通過招財寶平臺購買企業(yè)貸,成為僑興債券的債權人。浙商保險為此提供信用保證保險,僑興集團董事長吳瑞林以其個人全部合法財產承擔不可撤銷的無限連帶責任保證擔保。簡單說,惠州僑興是借款人、債務人,購買企業(yè)貸的個人投資者是貸款人、債權人,浙商保險和吳瑞林是擔保人。借款人違約了,借款到期不還,觸發(fā)違約條款,構成了保險事故,浙商保險當然應該按照保險合同理賠。個人投資者也可以要求吳瑞林承擔無限連帶保證責任。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樣的邏輯鏈條本身沒有任何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僑興債券還波及了相當數(shù)量從招財寶平臺購買了個人貸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從個人貸頁面、產品合同,投資者看到的產品是自然人以自己名義借款而形成的產品。按最通常的理解,我購買了個人貸理財產品,就是把錢借給了需要借款的某自然人。僑興債券違約后,從招財寶的答復和處理來看,大量的個人貸實際上是購買僑興債券企業(yè)貸產品的個人投資者“變現(xiàn)”后的產品。
招財寶客服稱,雖然你購買產品頁面顯示個人貸,但實際上基礎產品是僑興債券,現(xiàn)在僑興債券違約了,你購買變現(xiàn)后的個人貸產品的還款責任應由惠州僑興、浙商保險和吳瑞林承擔。那么,問題就非常明顯了。既然招財寶說自己是純信息中介平臺,不承認自己是P2P,那么招財寶是否已經充分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和風險提示義務?這離不開對招財寶“變現(xiàn)”功能的剖析,據(jù)其官方解釋變現(xiàn)是“當你著急用錢時,以持有的符合條件的資產作為還款來源發(fā)布借款申請”。這里的變現(xiàn)實際上是解決定期理財產品流動性的問題,一般而言,收益率與流動性成反比,收益率越高流動性相對越低。由于招財寶不采取債權轉讓模式來處理定期理財流動性的問題,其變現(xiàn)功能所衍生的“個人貸”產品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自然人因生產生活需要籌集資金的個人貸款項目,而是將買入的定期理財產品自行設定利率向其他投資者“借款”。按招財寶的設計,變現(xiàn)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錢貨兩清,而是相當于發(fā)出“再借款”,初始投資者在變現(xiàn)完成后仍身處產品鏈條中以自己所購買的產品作為抵押。但購買這些變現(xiàn)產品的投資者并不知道這些所謂的“個人貸”產品背后對應的基礎產品到底是什么。當然,招財寶的套路還是很深的,人家在合同里加了一條,“借出人同意以網絡頁面點擊確認的方式簽訂本協(xié)議……即便在簽訂時本協(xié)議并沒有借入人的信息……等”。也就是說,你同意在不知道借款人是誰的情況下,把錢借給人家。此時,購買了以僑興企業(yè)貸為基礎產品而經過層層變現(xiàn)包裝成個人貸產品的個人投資者,只有在違約了情況下,才知道按照招財寶的說法,我買的名義上是個人貸,但實際上是僑興企業(yè)貸。非常明顯,在變現(xiàn)功能衍生出的個人貸理財產品的銷售過程中,招財寶完全沒有盡到任何信息披露義務。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合同載明借款人是張三,借款期限到了,你告訴我應該由李四還我錢,因為我實際上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把錢借給了李四。
合同的相對性是合同法的最基本原理?;ヂ?lián)網金融在玩套路的同時,不能無視基本的民商法律原理。如果真的將自己視為網絡借貸的信息中介,那就應該全面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而不是玩各種文字游戲,或者在合同中設定一些排除投資者主要權利,免除己方義務的格式條款。互聯(lián)網金融發(fā)展到當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