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偉++劉北蘆
論語》一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編輯而成。書名是書成之日自然形成的。
《論語》一書影響中國文化兩千多年。尤其南宋朱熹把《論語》《孟子》以及《禮記》的《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作為儒家經(jīng)典普及本以后,流傳極廣。南宋以后,中國科舉考試題目、內(nèi)容均出自四書。所以,南宋、元、明、清四代對《論語》更加重視。于是,《論語》之中的思想就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各種活動的指導(dǎo)思想。所以,《論語》一書對浩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廣泛而深刻。不必諱言,《論語》等體現(xiàn)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思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讀《論語》,以便從中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論語》一書共11705字,490余章(節(jié)),分為20篇。其內(nèi)容極為豐富,包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如何講禮儀規(guī)范,要有敬畏之心,要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為人做事,要為社會的相對“均和安”而努力,等等。這些都是做人為官不可須臾離開的指導(dǎo)思想。本文著重談?wù)勚v修養(yǎng)、講道德問題。
修養(yǎng)、道德的基礎(chǔ)是孝道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家教家風是修養(yǎng)、道德的基礎(chǔ)。《論語·學而》中寫道:“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悌在修養(yǎng)、道德中的地位明確了,那怎么去打好這一基礎(chǔ)呢?《論語·為政》中寫道:“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孝的本真是敬,是子女由衷地敬愛父母。如果不敬,只是能供給父母飲食,那就與養(yǎng)犬馬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了。孔子進一步說,侍奉父母“色難”。子女對待父母的容顏一直是愉悅的,這是很難做到的,需要子女內(nèi)心真正做到誠敬?!洞髮W》中寫道:“誠于中而形于外?!比藗兠嫒莸恼\敬與否,完全取決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程度。這就在孝親上為人們提出了本質(zhì)要求。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非常強調(diào)孝,非常注重孝敬父母的純孝,其原因就是人本來對待父母才具有純凈真情,少數(shù)人即使丟了這真情,通過教育也較容易喚回。人有了這純孝真情,即具有了敬,將此敬意推而廣之,以至社會各個方面,這樣才能敬畏使命,敬畏職責,敬畏人民,敬畏賢達。北宋理學家程頤說:“敬勝百邪?!眰鹘y(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視“敬”、敬畏,有了敬畏,就有了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chǔ)。有了這個基礎(chǔ),就會努力向圣賢學習,向大眾學習,凡事嚴于律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唯恐對不起眾人所望、領(lǐng)導(dǎo)所托。所以,修養(yǎng)、道德的基礎(chǔ)是孝悌,家教家風建設(shè)是建立文明和諧國家的基礎(chǔ)工作。
修養(yǎng)、道德的重心是忠信、知恥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墩撜Z·述而》中寫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笨梢?,孔子的道德教育,由孝悌入手,最重要的就是“忠信”教育。為保證忠信教育的踐行,又特別強調(diào)“知恥”教育。
《說文解字》中寫道:“忠,敬也?!薄罢\,信也。”“信,誠也。”誠、信二者本意是一致的,所以往往聯(lián)用為誠信。忠信,即忠誠信實。
在家里講孝悌,到社會上主要講忠信。對領(lǐng)導(dǎo)交給自己的工作、對他人委托的事項都盡心竭力、精益求精地去完成,這就是忠的真諦。傳統(tǒng)文化認為,一個人真能做到忠誠信實,走遍天下都會受到歡迎和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黨的干部一定要做到“忠誠、干凈、擔當”。只有做到忠誠,才能做到干凈;只有忠誠、干凈,才能真正做到為大局而擔當,并想方設(shè)法去擔當好。所以,古圣今賢都認為,不論做人還是做官,忠誠都是極為重要的品質(zhì)。人與人之間、上下級之間、單位之間、國與國之間往來,誠信是極為重要的。重然諾、講信譽、守誠信,是中華民族極為重視的為人信條?!墩撜Z·學而》強調(diào):“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币馑际牵彩乱灾倚艦樽?,不要與道德低下者交游,犯了錯誤,不要怕改正。此處所講的錯誤是指不忠不信的錯誤。可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尤其注重忠信的踐行,踐行與否,是日常反省自身的重要內(nèi)容?!墩撜Z·八佾》中寫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鄙蠈ο乱P(guān)愛,要以禮相待;下對上要忠心耿耿,絕無二心。上下同心同德,自然眾志成城?!墩撜Z·顏淵》中寫道:“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睂幙伞叭ケ?、去食”,也要講誠信。如果上下失信,萬事頹廢,國家將崩毀。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國家角度,缺乏忠誠、誠信都是大問題。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出:“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是一定要認真努力踐行好的。
中華民族是非常注重尊嚴的民族,是非常講羞恥的民族?!墩撜Z·里仁》中寫道:“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古人話不輕易出口,因為恥于行動趕不上話語。只說不干,只表態(tài)沒行動,說話口氣很大,氣勢如虎,而實踐上卻拈輕怕重,小氣如鼠,此類人物被人視為是可恥的,是沒有尊嚴的?!墩撜Z·憲問》中寫道:“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闭f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中華優(yōu)秀文化特別注重言行一致,要求人們“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從現(xiàn)實來講,見義奮起者是富有擔當精神的正義之士;見義不為、見義不勇者是可恥之徒?!墩撜Z·為政》中寫道:“見義不為,無勇也。”此處提到的無勇,就是怯懦,就是無恥?!吨杏埂分杏芯湓挘骸爸獝u近乎勇?!闭f的是,深知不堅持正義、不維護人民利益是可恥的,才能為正義事業(yè)挺身而出,才能不怕犧牲個人的利益乃至生命。
今天,我們可愛的祖國正走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新長征路上,這是空前偉大的事業(yè)、光輝的事業(yè),是中華民族人人自豪、人人盡心盡力的事業(yè)。誰不為民族復(fù)興的偉大事業(yè)添磚加瓦,誰就是可恥的;誰由于缺少大局意識、政治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而缺乏擔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責任意識,誰就是可恥的。正因為中華民族羞恥觀念極強,所以能夠為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傳承如此高尚的修養(yǎng)、道德,高揚忠信、知恥之美德,中華民族將愈加奮起,愈加忠誠信實,敢為民族偉大復(fù)興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修養(yǎng)、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慎獨”
“慎獨”一詞在《大學》《中庸》中均指君子要做到獨處之時也能恪守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久之,由自覺到自然,“君子必慎其獨也”。其實,“慎獨”不只是指君子獨處之時,即使與眾人同處之時,也有慎獨問題。自己內(nèi)心一定要有堅定的意志、不移的原則,面對眾多非分之利的圍襲時,也一定要堅守黨章國法?!逗鬂h書·楊震傳》記載,楊震為官清廉,曾舉薦荊州王密為官。王密夜間送他十金,說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蓖趺芾⒍顺觥钫鹱龅搅恕吧鳘殹?,祖孫三代都是清官廉吏。這充分體現(xiàn)了“慎獨”的重要意義。
堅持“見利勿茍得”的原則,不合道義之利,再微小也絕不茍取,這也是“慎獨”。中華民族充滿浩然正氣的官員與士人是講氣節(jié)操守的,如松柏一樣經(jīng)得起種種艱苦的考驗,也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大義凜然,正氣貫長虹。在中華民族全面復(fù)興的征程中,無論肩負什么重任,無論做何種工作,都能意志堅定,自律自強形成習慣,毫無貪鄙之欲,忠于職守,這就是最好的“慎獨”,最好的“忠誠、干凈、擔當”。
如果能有效閱讀《論語》這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且應(yīng)用于實踐,我們一定會更加忠誠于國家、民族;一定會減少貪腐之事的出現(xiàn);一定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對他人更真誠,使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更有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