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渭平
名相寇準的廉政思想
文//秦渭平
“廊廟安危力萬鈞,泰山喬岳等嶙峋。雷陽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幾人!濟海舟航橫野渡,謫居池地動星辰。南來為問崖州戶,曾似丞嘗廟貌新?!贝嗽娛敲鞔M士金都御使魏瀚為北宋名相寇準而作,從中可見寇準垂范后世的影響力。
寇準(961~1023),字平仲,北宋華州下邽(今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官底鎮(zhèn))人。為官四十余載,清廉正直,謀事有方,先后輔佐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安邦治國,功名遠揚,其廉政思想值得研究借鑒。
寇準之所以流芳后世,首先因其清廉。與他同時的宰相畢士安評價,他做事情只考慮是否對國家有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對自己要求嚴格,一言一行都遵循道義禮法。
寇準在幾十年的官宦生涯中,官位升到執(zhí)掌國家大權(quán)的宰相,卻沒有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當時,處士魏野贈詩說:“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庇纱丝梢娝回澆簧?、清正廉潔的品質(zhì)。有至親不解問曰:“何不趁鴻鵠高飛之際,造廈以蔭子孫?”他說:“吾乃當朝宰相,豈可助長奢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唯先正己方能正人也!”寇準以身作則,不造官邸,廉政為民,下屬均不敢奢侈無度。魏野的這首詩后來被傳到遼國,遼國人對寇準也是景仰萬分。
寇準晚年被貶至廣東雷州后,一次,遼國使臣到宋國宮廷赴宴,宰相一級的官員都參加了宴會。使者看遍各位大臣,問道:除了寇準,誰還是“無地起樓臺”的宰相?在座的官員全都無言以對,羞愧不已。寇準清正廉潔的官德,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樹立了一個楷模,備受后世推崇贊美。
寇準是正直、慷慨、有大節(jié)的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年僅19歲的寇準來到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市)應試,考中甲科并取得參加宋太宗殿試的資格。當時,由于宋太宗喜歡錄用成熟穩(wěn)重之人,有人便勸寇準多報幾歲年齡,以期得中,寇準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邪?”他如實申報年齡,最終一試得中,受任為大理評事,實任大名府成安縣(今河北省成安縣)知縣。入仕之初,寇準就奠定了誠實從政的基礎(chǔ)。
寇準勤政務(wù)實,政績卓著,數(shù)年間屢屢升遷。宋太宗在位之際,時常詔命群臣直言諫奏。在處理一些重要政務(wù)時,宋太宗常常征詢寇準的意見,寇準也頗敢直言?!巴煲铝糁G”的佳話就發(fā)生在這一時期。有一次,寇準奏諫,因意見不合,惹得宋太宗勃然大怒,拂袖而起欲退朝,寇準上前牢牢抓住宋太宗的衣角不放,一定要他坐下來聽自己把話講完,直到事情決定之后才算結(jié)束。太宗息怒后,細思寇準忠言直行,十分贊賞地說:“朕得寇準,尤文皇之得魏徵也?!?/p>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曾稱寇準是天下人心中的“大忠之臣”。何謂“大忠”?簡而言之,即對江山社稷和天下蒼生的忠誠??軠市睦镒允贾两K裝著國家天下和老百姓的憂樂安危。在任期間,他嚴格按照國家規(guī)定征收賦稅和徭役,禁止巧立名目、加重攤派,而是在縣衙前張貼布告,上邊清楚寫明應征對象的姓名、住址等信息。百姓見之,便主動前來繳納賦稅或服役。寇準還實行獎勵耕織和鼓勵開荒政策,使管轄境內(nèi)百姓安居樂業(yè),對其交口稱贊。
公元994年,33歲的寇準官拜參知政事(副相)。他主張政治改革,在官吏升遷問題上,他主張“進賢退不肖”,向朝廷推薦了不少能干的人才,如被毛澤東稱為“大事不糊涂”的呂端以及張洎、李昌齡等,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朝廷元老。在民族政策方面,他主張安撫少數(shù)民族,獎勵戍邊功臣良將,從而使關(guān)中直至隴東一帶成為宋室比較安定的后方。
民間評說
寇準一生大起大落數(shù)次,所到之處百姓均以“寇青天”尊稱。京師官民編傳歌謠,“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63歲的寇準被遷為衡州司馬的詔書到達雷州,然而此時寇準已經(jīng)逝世,其妻宋氏請求將他歸葬故里,但因朝廷所撥費用有限,靈柩運至中途,錢已用完,只得寄埋于洛陽??軠实撵`車北歸,曾取道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等縣。沿途官民設(shè)祭哭拜,路旁遍插竹枝,其上懸紙錢等祭品。一月后,這些竹枝生出了嫩筍,百姓都說這是寇準的高風亮節(jié)感化了天神,稱其為“萊公竹”。這雖是傳說,卻充分說明了百姓對寇準懷有深厚感情??軠噬斑€在湖北巴東縣植雙柏,人稱“萊公柏”。后人遂用“萊公竹”“萊公柏”頌揚生前深得民心、為民敬仰的官員。
朝廷定位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為寇準昭雪,歸葬下邽縣(今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官底鎮(zhèn)左家村南),敕令恢復寇準“太子太傅”“萊國公”公爵,贈官中書令,謚號“忠愍”。皇佑元年(1049年),仁宗又令翰林學士孫士卞為寇準撰寫《萊國公寇忠愍公旌忠之碑》碑文,并親筆為碑首篆書“旌忠”二字以示褒揚?!办褐摇倍郑梢娍軠实臑楣僦篮蜑槿酥?。
名揚外邦
寇準為官清正廉潔,不僅在廣大中原地區(qū)百姓中聲譽崇高,甚至于遼邦官民對其也深為敬佩。寇準兼知天雄軍、鎮(zhèn)守河北大名期間,蕭太后派遣使臣路過此處。遼使見到寇準,知當時朝廷忠奸不辨,使賢良蒙屈遭貶,便故意挑動說:“相公德高望重,為何不在中書省做官,卻到天雄軍來呢?”寇準聞聽此言,巧妙對答道:“如今朝廷無事,無需我居中任職?;噬弦詾樘煨圮娤当遍T鎖鑰,非我執(zhí)掌不可。”一句話讓遼使啞口無言,對其更加忌憚。
精神傳承
寇準一生光明磊落,是流芳百世的“寇青天”,其廉政思想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財富。當然,寇準的廉政思想中也有一些消極因素,要用“揚棄”的辯證法傳承,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èi)涵。研究寇準的廉政思想,就是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推進新時期廉政文化建設(shè)。通過寇準廉政思想的滲透、感染、塑造等作用,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廉政文化氛圍,增強廉政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滲透力,幫助各級領(lǐng)導干部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責編/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