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娜+韓慶敏
摘 要:當下校園足球開展如火如荼,但在開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以足球課堂教學入手,從足球教師的角度看待問題,圍繞“思”“說”“做”“寫”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服務足球課堂教學。
關鍵字:校園足球;足球教師;教學;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1-0056-02
為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開展校園足球,加強學生體質”的號召,各大城市均以此為契機大力開展校園足球,校園足球猶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fā)展。但受到場地、師資、資金等因素的制約,校園足球在基層的發(fā)展困難重重。作為一名基層體育教師,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在足球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基本功,為足球課堂教學做好服務工作,為發(fā)展校園足球貢獻一份力量。
一、做一個會“思”的老師
“思”,就是善于思考問題,思考足球教學和訓練中遇到的問題,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1.“思”教學設計
足球比賽屬于攻守瞬息多變、身體對抗激烈的集體性運動項目。該項目的特點離不開對控球權的爭奪,離不開“人—球”和“球—人”關系的處理。因此,在足球教學設計中,要始終圍繞“人—球”和“球—人”關系,考慮技術特點,設計制定教學策略。
以足球運球技術為例,此項技術是用腳控制與支配球,表現(xiàn)為原地運球和行進間運球兩種運球方式。根據(jù)“人—球”和“球—人”關系,在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要重點考慮技術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授課。在該內容的設計中,可以設定球不動,人繞球順時針或者逆時針做撥球動作。也可以設定人不動,通過腳踝的動作進行多方向運球。在原地“人和球”熟練結合之后,便可進行行進間運球的授課階段,以便進一步掌握空間位置的變化、注意力的分配、應變能力的調整等技術要求。在這一階段中,通過限定區(qū)域“找朋友”的游戲,要求學生聽到信號后,立即用腳內側左右撥球并進行移動,找到自己需要的“朋友”。在移動的情況下處理“人—球—人”的關系,既能培養(yǎng)學生場上的觀察和移動能力,又能為學生適應比賽中的攻守變化奠定基礎。
2.“思”教學條件
位于城市中心區(qū)域的學校,因場地受限等原因,極大地限制了足球運動項目的開展。而場地空間不足恰恰是體育教學中最棘手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積極思考,在設計、組織教學過程中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努力拓展教學空間,確保完成教學任務。例如,可以利用籃球場地的標志線練習個人帶球技術;利用籃球場90度直角,練習帶球變向或急停轉向技術;利用中圈練習腳內、外側弧線盤帶轉身等個人技術。
同時,我們還可以借助器材,設計一系列球性球感練習。例如,借助單個標志盤(圖1),學生可以做踩球、拉球、撥球等動作,也可繞標志盤順時針、逆時針做運球等練習;隨練習時間增長,可增加兩個標志盤(圖2),學生可在兩個標志盤之間做行進間的踩球、雙腳內側撥球、扣球等練習;當練習到一定程度后,可擴大空間,增設四個標志盤(圖3),在空間內可各種變向、急停等球性練習。
圖1
圖2
圖3
3.“思”教學手段
體育課堂中,技術教學是枯燥無味的,足球也不例外。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課堂需要結合學生心理,宜采用游戲和比賽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課堂的開始部分,可設計簡單明了、安全有效的足球游戲,如帶球“找朋友”、搶占“安全島”、“聽口令搶球”等,目的在于熟悉球性,同時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在課的基本部分,可通過誘導性教學手段來完成技術動作的學習,如利用模仿“鐘擺”學習踢球時擺動腿動作的路線;利用芭蕾舞中的“丁字步”來指導擊球的腳型及站位;利用形象具體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理解。在技術運用階段,設計加入各種類型的干擾因素,來促進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也可以在教學比賽中修改比賽規(guī)則,不設置守門員,鼓勵學生進攻;或者男女同場競技,增加學生參與度;或者規(guī)定時間內,比一比同隊隊員的傳球次數(shù);或者設置多個球門,練習射門效率等等。教學手段運用的目的是為技術運用奠定基礎,思考多樣教學手段,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規(guī)則的變化,激發(fā)學生運動興趣,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
二、做一個會“說”的老師
“說”,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講解,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讓學生聽明白學習任務、動作名稱、技術要領和動作要求,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技術動作表象。筆者以足球腳內側踢球為例,利用表1進一步說明如何做一個能“說”會道的教師。
三、做一個會“做”的老師
會“做”,就是會做示范。在足球教學過程中,示范是幫助學生建立技術動作結構、順序、幅度等要素概念最為直接的手段之一。
1.示范面要廣
示范時要做到每位同學都能看得到且能看清。例如,示范原地腳內側撥球時,如果是選擇在四列橫隊前面示范,可讓前兩排的同學蹲坐,以便后面的同學觀看;如果選擇在隊伍中間示范,在示范結束后,一定要在隊伍兩頭重復示范一遍,以防排頭及排尾學生沒有看到;如果是前后重疊的縱隊示范,可讓學生錯肩觀看,這樣學生不會因為身高阻礙視線而看不到教師的示范動作。
2.示范方位要準
教師在示范動作時,還要考慮動作的結構、路線以及學生觀察的部位。例如,在動作技術結構有方位變化時,一定要站在學生的方位上,這樣學生在練習時就不會因為方向不一樣而犯暈。同時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示范動作,多示范,建表象,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
3.示范速度要適宜
示范動作的速度要適宜,要循序漸進,并注意技術細節(jié)。例如,在示范“一對一”左晃右突這個技術動作的時候,教師在開始階段應采取中慢的速度,讓學生看明白老師是如何將球帶到防守隊員面前的?身體是向左還是向右發(fā)生變化?左支撐腳發(fā)力之后,右腳踢球幅度有多大?通過這樣的慢動作讓學生在腦海中有個清晰的路線和身體動作結構,便于在接下來的練習中能夠分辨支撐腳、身體動作方向、觸球腳的動作幅度。
四、做一個會“寫”的老師
“寫”,即寫教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有的老師就是想當然去上課,教案不準備,課前場地器材隨意擺設;課中隊伍調過來調過去,時間都浪費在你來我往的隊伍變化中;同時對于學生來說,足球難以控制,又增加上課紀律的難度,導致上課效率低下。如果你能夠在課前寫好教案,寫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注意事項,而且用不同色的筆標注,這樣上課就事半功倍,上課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用紅色筆標注隊伍的調動路線,哪里出發(fā),哪組先出發(fā),到哪個標志物結束。
“寫”,即寫反思。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策略,只有不斷的反思,教師教育智慧才能不斷的增長。例如,學生在練習時,經(jīng)常用手觸球。反思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學生比賽意識淡??;怎樣去解決呢?可以通過結合比賽規(guī)則,誰用手觸球,則舉起黃色標志盤進行警告;再次用手觸球就紅色標志盤進行警告,并讓他停止練球2分鐘;這樣就解決了學生上課手觸球問題,同時也養(yǎng)成了學生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
五、小結
“師者,傳業(yè)授道解惑也”,作為一名教師,在傳授知識和答疑解惑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自身功底,爭做一個能“善思”“能說”“會做”“勤寫”的老師,不斷提高教學效率,練就一身過硬的教學基本功,更好地服務教學,服務學生。
參考文獻:
[1]何志林.現(xiàn)代足球[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6.
[2]劉健.談足球教學中的講解與示范[J].科技信息,2009.3.
[3]王殿紅.在體育課堂上如何進行提問[J].體育教學,2010.12.
[4]徐長啟.淺析體育教師的基本素質[J].農村經(jīng)濟與科技, 2009.6.
[5]張兆龍.對學校小場地教學與訓練的探討[J].科技信息,2009.8.